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家视野中的理想人格及其践行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视野中的理想人格与儒家、墨家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和精神气质,其倡导的践行之道也有着迥异的分别,体现了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般的洒脱飘逸,表现出了独到的内在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道论思想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画道是道的分蘖,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3.
韩晶磊 《求索》2013,(12):111-113
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但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使地球生态要承受更大的承载压力。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之内在要求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本文以道家思想为例)与现代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契合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这对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甘泉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自然山水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圣地和避难之所,当他们沉浸于山水之中时,又往往遭遇难以排遣的惆怅,那是在自然的无限性面前对自身有限性的领悟,也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领悟。超越这种因存在意识而来的"忧伤"的努力,在道家那里,是早已开始了的。但从《庄子》到郭象,这一超越之旅以沉沦于日用伦常而告终;道家的思路,不能帮助人们实现对生死的超越,却给文学艺术注入了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2,(5):93-94
张晓光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本的生态关系均源于人类对"自然"本质内涵的现代化理解之中,然而,这种解读本身既成就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也产生当代的生态危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有必要在超越前人释义的基础上,理性回归"自然"的本真含义,与时俱进地深化人类对"自然"本质的理解,以此作为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7.
曾燕波 《求索》2007,(7):195-196
本文以中西方文人的代表性诗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为例,揭示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心灵家园。陶渊明是自然的,超脱的隐居者,华兹华斯则是自然的执着的崇拜者,两位诗人在同一对象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但同时也演绎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心态以及不同的心性,而此不同取决于中西不同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郭都达古拉 《前沿》2014,(19):126-128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在如今面临着新视野下的挑战以及其自身许多问题,这就要求草原生态经济要有一个全面而又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系统。本篇论文以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内蒙古草原为例,用内蒙古草原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损失等五个方面分析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必须正确认识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小说《野猫湖》和《八里荒轶事》的叙述包含两条线索,主线讲述生活在男权社会底层的乡村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精神裂变,副线讲述自然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处境及命运。陈应松敏锐体察到了性别压迫和自然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从新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了人类的文化现象、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小说对两性关系、人类尤其是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0.
邵超群 《传承》2013,(5):130-131
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参与者,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肩负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态文明素养应当成为大学生成才目标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邵超群 《传承》2013,(7):130-131
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参与者,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肩负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态文明素养应当成为大学生成才目标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民族地区生态研学发展模式,思考从真实性与具身感知、地方认同与空间理论探析生态研学旅游发展模式,选取贵州四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分析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从加强地区人才培育、提升区域地方认同、推进资源跨界融合、保障安全性四个方面推动贵州自然遗产地生态研学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期待对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研学旅游发展模式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4.
黄钊 《长江论坛》2008,(6):9-13
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应当从传统文化遗产中吸取本民族有关生态文明的智慧,以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我国古代,从先秦诸子到尔后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都留下了闪闪发光的生态伦理遗产。只要我们认真发掘、总结,便可以找到许多对当今生态环境保护有启迪意义的东西。本文着重对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遗产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借以说明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生态伦理遗产在深化与完善科学发展观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卢梭"自然教育"和"道德理想国"心存怀疑,质疑的核心问题是自然教育能否以及如何使人走向自由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试图明晰的问题.本文从解读"自然"的概念出发,阐述了人的三种天性--自爱、爱人和怜悯;通过对自由的理解区分人的三种自由--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最后揭示了自由如何可能,即自由向自然回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个案研究为基础,本文从环境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内蒙古草原沙漠化问题中的"自然观转变":从传统文化体系的"有机体自然"到市场现代性的"资本化自然".笔者指出,将自然看作一种流转生利的"资本"的观念与草原生态危机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7.
孙柏林  田晶 《思想战线》2011,(Z2):289-291
诗意地栖居是人的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方式。泰戈尔作为近代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作品广受读者青睐,其中《飞鸟集》更是对中国影响深远。泰戈尔的自然观在《飞鸟集》中的突出体现为对自然的一种爱与向往,这个思想同他对泛神论和博爱论密切相连。飞鸟展翅翱翔,人类精神畅游,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方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期的生态危机、贫困女性化、种族压迫加速是工业资本主义父权制所产生的难以避免的恶果。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以抽象化、普遍化的"环境正义"与"可持续发展"掩盖了生态运动中主体的多样性,遮蔽了现实生活中差异的利益主体,从而无视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已经参与并为多种形式的环境正义运动和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在21世纪,性别平等、环境正义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是生态女性主义者亟需关注的新议题与新难题。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对于我国北方的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多次到内蒙古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内蒙古生态保护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推进工业化、治理荒漠化相结合,加强生态保护立法,取得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20.
促进男性参与是达成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大学生将是未来社会的菁英与领导,了解男性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概念既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二十年来社会在落实性别教育方面的成果,亦能藉此窥知未来世界的前景。本研究试图以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索及比较北京与台北这两个分属两岸的首要城市,男性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概念与成长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