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志文 《前沿》2004,(7):142-144
共同隐私是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的隐私权所共同指向的客体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共同的私生活安宁、私生活秘密与信息。共同隐私的各个权利人在分别行使隐私维护权 (不公开隐私 )和隐私利用权 (公开隐私 )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权利的冲突 ,冲突的解决方案应该是看该共同隐私是否涉及公共利益。共同隐私的主动公开者与第三人擅自公开共同隐私时 ,可能产生对被动公开者共同侵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朱晓婷 《人民论坛》2020,(11):76-77
未成年人隐私问题常被社会、学校及家庭所忽视,对未成年人内心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为有效保护未成年人隐私,避免在司法活动中产生二次伤害,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法律措施需不断优化升级。要树立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意识、健全法律措施实施体系、建立配套机制、加强法律人才培育,全面做好未成年人隐私保护及防止二次伤害工作。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私密话语主要体现在各种情感类节目当中,这种情感类节目更多的是一种"曝光隐私"的过程.当大量倾诉者通过媒体"自曝隐私"时,这种过程极易造成对他人一定的法律侵害.这种侵害既包括媒体对当事人的侵权行为,也包括倾诉者对其他当事人的侵权行为,这些侵权行为与媒体在情感报道中法律意识淡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隐私与公开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31):32-33
说到法律文书的公开,我们总是躲不开一个词:“隐私。”所谓阻挡公开的理由总是这个隐私:这份文书涉及到隐私,不能公开;那份文书涉及到隐私,不能公开。这份文书公开了效果不好,因为有当事人的隐私;那份文书不能公开,因为涉及了法院的一些“隐私”。有时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有时是法院的一些特殊处理方法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并引以为例。所以总是以隐私的名义不让法律文书公开。  相似文献   

5.
中美隐私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中美隐私观的差异对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了中美文化中隐私的概念、法律的界定,中国人和美国人对隐私的态度,中美文化中隐私在时空行为上的不同表现,简要分析了中美隐私观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梁光勇 《求索》2012,(10):171-172,114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更多关注物理隐私的背景是主流生产生活方式由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物理隐私在脑力劳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收益。物理隐私的增加给社会秩序的控制提出了挑战,与个人关注私人收益不同,法律在面对物理隐私时应关心其产生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7.
隐私,毋庸置疑是每个人不欲为人知的部分,许是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点点悸动,或是人前身后不表露的背景关系,抑或是一些不正当的、与道德相违背的东西。从呱呱坠地起,便有无数抽象的符号如影子般追随着我们,这些符号代表着姓名、家庭、财富、人际关系等等,而在这世间的几十年间,为了证明“这就是如假包换的我”,这些符号不得不在多种场合亮相,并为一些人所知晓。但是当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这些符号被莫名其妙地公开,甚至广为流传之时,不知道你的心境又是如何?  相似文献   

8.
王俊秀 《探索与争鸣》2020,(2):86-90+159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社会化过程,使得个人隐私遭受侵犯的问题凸显,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代表的各类新技术,一直在人们普遍的隐私焦虑、微弱的隐私保护和无奈的隐私交换中快速推进。数字社会的隐私呈现出两个新特征:一是隐私信息化,信息时代的隐私典型形态是数字的;二是信息隐私化,在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和使用中,一些原本不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成为了隐私。数字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重新界定隐私的边界,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应该遵循八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10.
吕耀怀  梁虹 《湖湘论坛》2008,21(4):45-47
对隐私关切做道德限定,应当弄清隐私关切与隐私侵犯的区别,并把握好隐私关切的“度”。限定隐私关切的道德指标应当是:隐私关切应当出于爱心,应当尊重人格,应当排斥强制。  相似文献   

11.
不利个人信息是指对公民人格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的个人信息,如犯罪纪录、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纪录等.这类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应否受到法律保护以及如何保护在理论上存有争议.探讨这一问题对于保护特定群体的人格利益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13年4月2日20时许,许谷仁因琐事到本村组女邻居周某家中,发现周女已关门上锁,他躲在窗下静听了一阵,  相似文献   

13.
使用无人机的法律风险及法律规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34(2):101-112
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无人机的使用给社会安全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比如,携带高清拍摄装置的无人机可以用来侵犯他人隐私权;无人机坠毁可能会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在机场附近飞行无人机会严重干扰甚至危及机场飞机起降的飞行安全;在军事管制区域飞行的无人机会窃取军事机密。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无人机立法,从无人机的登记、飞行员的资格、审批制度(许可证、搜查令等)、信息保护、禁飞区制度以及惩罚和赔偿制度等方面,提出若干规制无人机飞行的法案建议,为我国未来无人机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吕耀怀 《思想战线》2012,38(5):54-57
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社会,一般而言,都会要求政治组织的公开运作。然而,政治组织运作的公开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要求,即并不意味着政治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毫无保留地公布自身的所有信息。政治组织的群体隐私,对于其存在和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只要政治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备正当的理由,那么,政治组织拥有其相应的隐私利益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正当性辩护。但任何政治组织对于其隐私利益的声张,都不得超越公共利益这一边界。如果政治组织将其隐私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则其所谓的隐私利益就可能丧失正当性,这样的隐私利益就失去了获得法律保护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15.
戴德铸 《理论月刊》2009,(7):103-106
电子政务的信息披露措施必然涉及各关联方的内部信息和私人信息.由于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有关行为主体可能借口侵犯个人隐私而阻挠信息披露,不能用保护公民隐私的一般原则来解决电子政务中涉及的特殊性隐私问题.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电子政务中的信息披露行为,对于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务活动的透明度和建立高效廉洁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17.
李洪杰 《人民论坛》2010,(7):104-105
和谐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各种法律职业要通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无形的,其构成要素包括共同的法律知识背景、共同的信仰,其最根本的联系纽带是共同的利益。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改革和完善我国法律职业制度,重构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王秦 《前沿》2014,(11):20-22
社会化媒体赋予人们极大的信息传播自由,但也因隐私问题饱受争议。用户自身疏忽及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等传统说法,并不能完全解释用户普遍存在的隐私担忧问题。作为一种web2.0技术的应用,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感受,成为社会化媒体“隐私困境”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夏燕 《观察与思考》2008,(18):16-21
隐私这个东西,有时很宝贵—— 小户人家知道先关门再吵架;名人为了它雇保镖、打官司;洋派一些的,知道不能随便问女士的年龄和别人的收入;青春期的少年被爸妈翻看了日记要闹情绪;就连小朋友也有心爱的宝贝不愿与人分享……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隐私?其概念林林总总,可谓见仁见智。患者在医院就诊,都或多或少地会暴露个人的隐私给医生,医务人员是其最为信赖的伙伴,每一个患者都希望医生能为其保守秘密。如果这时医务人员有意无意地暴露了个人的隐私,轻者可能会导致纠纷争议,重者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