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文学话语与意义承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七一 《思想战线》2002,28(2):97-101
在现代语言学的意义上 ,作为人的言语行为的文学 ,其意义的生成和解释建立在写与读的话语对话基础上。在文学的话语对话中 ,言语行为还可能转化为意义解释基础上的言效行为。在社会文化分层的意义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文学中的所谓“主流”、“先锋”、“大众”三种文学样态即具有话语承诺的明显特征 ,并分别显示出替他人承诺、自我承诺和消费性承诺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其结构既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新闻制作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荷兰新闻传播学者托伊恩.A梵.迪克所著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以报纸新闻为蓝本,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新闻理论的话语意义。即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文本的制作和构建,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从两方面相契合的“新闻文本”出发,作者集中论述了“新闻的话语如何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和“新闻的话语为什么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两个问题,并且通过话语和认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突显了其对效果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立华 《求索》2011,(5):210-212
本论文首先讨论生态文学话语生成的生态环境,然后以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洼地》和吉姆·格雷斯的《石头的礼物》这两部后现代小说为研究文本解读其中的环境隐喻,阐述自然和人类融合形成相互联系的主体间性和自然话语,揭示出后现代小说变得越来越以生态为中心了。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杂志中的“革命话语”承续近代中国知识界关于“革命”的理解与认知,随后则聚焦于“文学”,掀起“文学革命”,揭开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之序幕。然而,在面临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时“文学革命”的力量显得过于苍白。《新青年》“革命”话语遂从“文学革命”渐转向“社会革命”,即“十月革命”“阶级革命”以及“劳工革命”等话语形式。1923年后,在国共合作的大局中,《新青年》之“社会革命”话语具体表现为“国民革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途径——阶级斗争——亦随之成为《新青年》革命论述的核心话语。中国共产党革命意识亦随之得以生成并融入革命实践,并且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内容与结构。  相似文献   

5.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6.
晋海学 《求索》2011,(7):211-212,253
在现代文学史中,《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意义一直由革命话语来叙述。在此之外,文本的欲望叙事也很明显,围绕"凌吉士",它为莎菲导演了一场充满痛苦与失望的恋爱短剧。挖掘文本的欲望叙事,意在丰富既有的文学史观,破除人们对某种观念的坚守,让基于文本的阅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中篇小说《芝麻》书写女主人公芝麻进城打工并追寻城市现代性的个体经历.小说揭示了农村打工女性遭受的阶级和社会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但是并没有彻底地揭示和拷问城乡社会中深层的制度化和结构化的阶级、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层叠交织的权力关系.文本对城乡等级化差异的质疑最终让位于认可和强化了这种差异的“人口控制”和“素质论”的社会话语;作者所声称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视角被更深层的现代性意识形态、发展主义的话语和相应的文本策略深深地遮蔽了.文本最终被证明不是质疑而是强化了后毛泽东时代以城市化和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性话语.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 ,深受日本文学的浸润、影响 ,与之有着直接而复杂的关系。具体言之 ,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关于小说之主脑为人情的观念 ,经由周作人传入中国 ,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学突围 ,标示了“人情”文学方向 ,使近代政治话语文学开始向现代以人情话语为中心的人的文学的转型。然而 ,民族传统文学功利性的审美观 ,特别是现代启蒙意识 ,决定了现代作家虽认同于《小说神髓》的人情说 ,却又能根据中国文学现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换 ,使现代文学的人情叙事区别乃至超越了《小说神髓》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整个叙事过程中,出现了叙述对象的陡转、心理陡转与内视角叙事等三种叙事现象,它们造成了文本叙事存在着明显的罅隙。罅隙的出现透露了文本中在民族解放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话语的潜隐存在,并与民族解放话语形成相互颉颃的局面。两种话语体系的颉颃,引发了对于战争中的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人性需求对立冲突这一战时现象的追问,亦将带来更多关于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0.
《S.》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家宣称的创作动机是对女性主义的正面描写,但是,文本之中的隐含作者似乎并不能支持这一说法.通过对精心安排的文本结构的分析,文本的潜在话语浮出水面,隐合作者传递出的信号是对女权主义部分极端主张的反思和消解.  相似文献   

11.
师会敏 《求索》2013,(1):153-15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这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或语言事件,它所关涉的是整个时代格局、知识体系的变化,甚至是文学观念的转变。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对于廓清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的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文学思潮之一。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清理。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入手 ,讨论现代中国文学的权威话语———文学革命———的形成 ,及其对当时文坛上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的兴起出乎文学革命设计者意料之外 ,却在文学革命的话语下活动 ,以其独特贡献推动文学革命发展。论文还揭示了在权威话语下浪漫主义思潮兴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爱玛》是简·奥斯丁最优秀、最成熟、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小说作品。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观照和评述了《爱玛》。本文拟就小说中“自由间接话语”这一人物话语表达形式进行剖析,探析其中蕴含的叙述“反讽”和“移情”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叶隽  黄剑波 《思想战线》2007,3(1):99-108
以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对小说文本《祝福》进行解读,可看到其中丰富的历史场景,文本中不仅隐含了20世纪初期乡村社会中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宗教潜对话”命题,也隐约浮现了鲁迅本身的宗教观与思想发展状况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线索。  相似文献   

15.
聂欣晗 《求索》2007,(11):166-167
本文以《名媛诗话》及作者沈善宝为考察对象,认为作者试图通过文字来舒解她对于女性文学在异性话语体系下经典化的焦虑,并利用追溯才女传统、建立女性文学史、借助男性彰显女性文学的成绩,以及利用“红闺诗领袖”的影响力提高女性及其文学在公众传播中的地位等具体写作策略,来达到使女性文学经典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婷 《求索》2013,(6):166-168
新民主主义时期,在泛政治化语境下进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成为时代主流话语.个性化和自由主义的文学审美诉求遭到排斥。而后期浪漫派代表作家徐訏却不赞同主流文学思潮中关于民族国家想象的方式,在《荒谬的英法海峡》等作品中,他对“和平、自由、平等、快乐”的理想中国进行了浪漫虚构,展现了泛政治化语境下的另一种民族国家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17.
解放区文学和东干文学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学,但如果把它们置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话语重合现象:这两种形态的文学都追求文学的民族化,都重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并且都注重对“新人”形象的书写和对“新社会”的赞美歌颂。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话语的融合不是偶然的。这缘于她们对自身边缘身份的体认,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取向。后殖民女性主义在理论空间上的开拓,一方面在于深入挖掘父权制与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共谋关系,另一方面在于对传统的白人女性主义理论话语,以及主流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质疑和抨击。这启发着我们反观自身,找寻中国的女性主义自己的批评之路。  相似文献   

19.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20.
"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风雅精神的主流性,而“鬼才”李贺的诗歌却表现出与主流诗歌精神不同的边缘性。“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边缘性、诗歌手法的边缘性和诗歌思想的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