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谨 《理论月刊》2008,(3):49-52
哈贝马斯认为现时代理性的衰落并非理性的终结,而在于理性的滥用与误用.应该在启蒙现代性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新的理性形式,即"交往理性",以此克服因工具理性所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在后工业社会,由于工具理性过度膨胀而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论述了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条件、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功能的基本方式;对技术统治论的本质与后果作了深刻的分析.由于受阶级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制度的视角来看待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或多或少地带有技术悲观论色彩.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虽然各有其自身特点,但就其主流而言,对现代社会片面发展的不满却是它们共同的特征。自尼采以来,无数哲学家从各个角度抨击西方社会的技术统治。这一共识的形成与其说是哲学自身逻辑推演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对西方社会现实处境作出的一种反应。哈贝马斯的思想,从根本上讲,并没有脱离这一基本思路;他本人便是“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点的始作涌者。但作为德国理性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哈贝马斯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时代下,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作用日益彰显的同时,技术拜物教这一新的意识形式亦日渐扩散。从人本主义视角看,技术垄断下的人们一方面陷入被技术宰制和奴役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又产生技术崇拜认知状态,“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工具理性张扬遮蔽了价值理性,其在全社会的统治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的人”,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技术拜物教作为资本拜物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延伸演化,其实质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崇拜,拜物教表象掩盖下是资本——技术共生体的剥削本质。对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技术拜物教的批判,理论上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理论时代化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解释力;实践上可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等技术高质量发展,赋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象征形式是产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文化现象,当其服务于建立和维护一定的权力机制和统治关系时就成为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下中国语境中正履行着意识形态的话语功能,成为意识形态整合的重要“象征形式”,对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凝聚力、巩固和维护政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虚假意识、阶级意识、统治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构成后学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语境中,"虚假意识"之虚假性不仅指作为意识形态具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同时也指意识形态一般把特殊利益说成普遍利益的虚伪性;"阶级意识"从根本上揭示了意识形态一般的实践主体和核心内容,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与革命阶级的意识两种类型;"统治思想"凸显了特定时期统治阶级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并没有在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简单划等号;"观念上层建筑"形象地勾勒出意识形态一般在社会结构中的空间位置,阐明了其社会历史根源。在此种"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结合的视阈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便能获得统一性理解而不是被任意肢解阉割。我们不能把原典作家对意识形态具体的殊相批判与对意识形态一般的共相揭示混淆。  相似文献   

6.
孟飞 《前沿》2008,(10):32-34
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是建立在交往行为理论体系下的,他试图通过对失落的启蒙理性的修正,建立一种“新理性”图景下的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路径。他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必须祛除种种弊端,成为符合人道要求的社会进步力量。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指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异化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其对理性的拯救和重建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启示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限度主要表现为将人类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重任交付给了语言,夸大了语言的作用,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总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及其对当今理论本身的深刻挑战。在当代艺术生产过程中,科技意识形态利用技术手段、技术材料、技术方式,从艺术生产的操作层面不可抗拒地渗透至艺术生产的观念层面,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影响着当代艺术的生产。诗词作为文学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个“技术本体化”的时代,技术无论作为工具性的存在还是作为关涉诗词艺术“如何可能”的最基本元素,都会对诗词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期以来,选举技术正在逐渐打破传统的政党意识形态分野,而成为西方政党所共性的新意识形态.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政党选举活动的职业化和政党组织结构的商业化这三方面.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力图将实践问题化归为技术问题.本文认为,从根本而言,政党社会关系的调整不能仅仅通过技术和策略来完成,而需要通过协商和对话来进行.政党技术统治试图消弭的实践问题,应该通过立基于交往活动之上的协商政治模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黄岩 《前沿》2011,(19):70-72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技术异化思想受到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多位思想家的影响。其技术异化思想的核心重在批判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而对人造成的奴役与统治。本文从技术异化的涵义及外在表现、技术异化的根源、扬弃技术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对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进行了探讨,试图在对其思想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琦  ;李淑梅 《求索》2007,(9):131-133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义上使用,上述内涵统摄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之后,卢卡奇拓展了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意识"内涵,葛兰西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功能强调"文化霸权",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视角阐述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并提出了"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他们所产生的理论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初级阶段意识形态的“一”与“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级阶段意识形态的“一”与“多”□盛天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的建设中,我们曾经有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型的今天,我们又面临意识形态的转变、冲突,传统文化的兴起,西方观念的渗入,即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彻底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旧意识形态”中的各种错误思想,充分记述和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根源。这一批判,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实质上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意识形态”。一“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意识形态是高级形态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根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根源于现实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没有看清楚。他们总是从根…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统治系统增进其合法性信仰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建构先进的意识形态,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阐述的“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与时俱进地建构党的先进意识形态必须重视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7.
章伟 《传承》2012,(2):28-29
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是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一种代表性论述。但他没有停留于对技术异化的一般理论批判上,而是进一步探索扬弃技术异化的道路;他认为必须真正建立起主体间的理解,使交往行为合理化,这才能从根本上扬弃技术异化。按其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将深刻改变传统社会历史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在彰显人的本质力量,提高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科技进而成为衡量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标准,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于是便产生了技术理性与传统的价值理性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其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和霍克海默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理论。它对我们认识科学技术的正反作用有很大的益处,但它也有否决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社会功能,具有对科学技术本质的偏离、对"两个必然"的偏离、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偏离、非历史性和超越性和反马克思主义等缺陷。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具有同化大众意识的凝聚力,使社会在统一理想、目标和方向中迈进。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社会政治权力同时也是在意识形态的叙述和解释中获得合法性,被大众意识承认和接受,并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减弱或者丧失,那么社会的稳定和向心力也将减弱,  相似文献   

20.
方正 《理论月刊》2024,(2):142-153
意识形态与社会空间具有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勾连。作为数字化生存的实践场域,数字空间的内在价值禀赋要求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性空间地位。新时代建立以主流价值为基石的数字秩序结构,面临着多重消解性的空间困境:数字媒介对信息流动性的释放与议题设置权的竞夺,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感知;智能算法圈群化价值构造与数字平台的块垒化共在,割裂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分布;算法信息对日常生活域的占领与非理性数字生态的构造,筑就了失衡性意识形态空间结构;数字资本对个体性空间的虚构与公共性话语的解构,滞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流动。构造建基于社会主义价值伦理的良性数字信息生态,要使刚性制度规范与柔性文化治理相协同,推动信息生态的治理性“过滤”;重置智能算法技术的价值内嵌,完成信息生态的技术性“过滤”;破除平台信息资源流通的空间壁垒,落实信息生态的平台性“过滤”;激活数字主体参与信息环境建构的自觉意识,实现信息生态的自主性“过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