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障碍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王必达,孔元方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祁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较高起点上促进技术进步,发展经济的捷径战略。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我国,如何才能顺利享受到技术进步这种“后发优势”,少走...  相似文献   

2.
加速技术进步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必然要求贺沛堂加速企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可能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把企业推向了市场。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竞争经济。而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  相似文献   

3.
技术进步,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如何推进企业的技术地步,企业工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工会联系职工群众最为广泛,并且有数十年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工作的丰富经验,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务实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工会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当前需要认真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1、要树立和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回顾我国工运发展史,很早就提出了以生产为中心,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会工作方针。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广西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分析与预测杨亚非,周建胜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在社会主产中,它与资本投入有着同样重要的经济意义。其作用表现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不是靠增加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的投入量,而...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加速企业技术进步为重要目标,在治理经济环境中为其创造良好条件,并与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相结合;要把发挥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技术进步溶为一体,以此带动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改变目前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落后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空间分布规律视角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对我国内地31个省份2000-2010年经济增长的效率进行Malmquisit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存在效率对增长贡献份额低、技术利用效率几乎无改善、技术进步主宰效率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各区域之间经济效率差距巨大,东部、东北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又好于中部地区。依据Moran-I指数分析发现,各省份之间的技术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率呈现出集聚状态,而技术利用效率未表现出空间相关性。空间分析结果意味着要获得持续稳定均衡增长,必需加快市场制度建设,改变当前依赖行政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匡爱民  郭样 《求索》2010,(7):27-29
本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方法测算我国汽车工业增长的因素,得出1998—2006年劳动、资本、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对我国汽车工业产出增长历年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17.04%、32.99%、69.06%和-19.09%。这表明劳动、资本与技术进步对我国汽车工业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其中技术进步成为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动力,但是前沿技术效率变化却导致我国汽车工业年平均下降19.09个百分点。本文提出加大技术引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效率和培育自主品牌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我们的研究认为,技术进步总是倾向于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我们已经对美国1948—1998年50年间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美国的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即,技术进步降低了边际就业弹性,减少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本文试图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进行分析。由于中国的就业统计仅有按人数统计的数据,没有按时问统计的数据,而且中国正处于改革过程之中,就业人数统计数据不如美国准确,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严兵)5月28日,在山西吕梁召开的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论坛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我国要进一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收入、扩大就业、调控固定资产投资以刺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循环经济的深入贯彻实施,推进技术进步,节约能源与资源,缓解资源约束。  相似文献   

10.
“抓新改老”是指在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中,依靠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紧紧围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  相似文献   

11.
当今我国正在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官的铁路也正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面增强铁路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铁路自主创新之路。增强铁路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推进我国铁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该文在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技术进步,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资本有机构成呈负相关关系,与剩余价值率、滞后一期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呈正相关关系;从而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进一步分析得出:成本节约型技术创新通过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物化投资偏向的技术创新导致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从而阻碍经济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则将使利润率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有负影响。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大于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城市化建设、增强贸易竞争力、保证国家安全和实现社会进步的要求,我们应当从观念转变、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走在前列,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发挥关键性作用。”面向21世纪,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成效,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竞争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一些重要行业中占据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1、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先进技…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深层思考袁乐平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往往局限于直观的、表面的层次,本文则试图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上对这一问题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探析。一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如果用比较静态的方法研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或技术进步)的速度减慢造成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的速度减慢所导致的经济增长减速。要实现我国经济突围,关键是要选择好长短期突破点。就短期来看,打破当前经济困局可以选择两个突破点:一是增加对冲性投资。二是稳定并扩大外需。就中长期来看,也要抓好两个突破点:一个突破点是全面深化改革。另一个突破点是自主科技创新,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三次科技革命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入手,揭示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技术进步在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与升级、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及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显著作用,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增长理论中的技术进步对于区域经济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与互补效应,指出在这两种机制作用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赶超的困境;其次分析了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与技术进步的替代效应,指出技术进步作用下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赶超增长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鄂温克草原做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其经济实力在不断创新之下有了历史性的发展。  早在1984年,旗政府就派我到日本国北海道研修奶牛饲养等管理,在整整一年的国外生活和学习中所获得知识、技术、精神为自己在事业上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深深根基。使自己懂得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改革、不断地去探索,才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强盛。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上牢固地树立起了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微观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优势主要不再体现为资源优势,而是技术创新优势。即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市场的拓展,主要依靠知识、技术的创新与运用。为此,要把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一、加快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步伐,形成科企结合新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科技面向经济、经济依靠科技”的基本方针,在科技体制创新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但是,在运行机制上,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