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贝马斯注意到启蒙运动后传统理性的分裂并承继韦伯在现代社会行为层面上对各种理性的理解和二元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通过构建生活世界里多主体间完全平等沟通以实现共识的交往行为,从理论上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交往实践中的高度辩证统一,提出了富于时代特点的交往理性观。但实践中,交往理性还是遭遇到工具与价值理性难于区分与平衡、理想共识情景难于实现的困境,也许集体主义导向的传统中庸思想对此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淑霞 《求索》2008,(8):97-9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的语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梅 《求索》2010,(5):104-10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中心式主体,用交往理性、对话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将语际阐释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人类活动置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域之下,我们不仅获得了关于意义与理解的新知,看到了语际阐释过程中意义的对话生成性,还获得了实践与伦理意义上的启示,看到了在语际阐释这一文化对话活动中建立彼此尊重之对话伦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根基,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原则、客体指向性原则、现实生活原则和平等对话原则是实现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提高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刘晓露  熊力游 《求索》2012,(1):130-131,112
权力和主体是贯穿法国哲学家福柯思想的两个基本主题。他对话语权力的阐释,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主体概念。在对主体身份进行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中,福柯认为只有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与合奏之中才能把握主体的真相。主体作为话语的功能,其身份的建构从文本的裂缝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肖锐 《前沿》2009,(2):47-49
哈贝马斯认为,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形成,要以一种没有强制的、没有病理上歪曲的交往概念为前提。由此出发,一种建立在言语基础上的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基础和保障。蕴含在交往行为中的交往理性,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使得自然、社会和个体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构成为可能。因此,在主体间性的平台之上,交往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现代自我认同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难以还原明晰的元话语体系以探求本原,这使得府际争议的求解鲜有头绪。行政主体间性正是为破解难题而来,其基于行政主体范式和主体间性理念,构建行政法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桥梁,使之应用于公共行政之府际关系领域。行政主体间性倡导理性、创制规则,尊重多元行政主体的独立性,破除行政级别窠臼以实现多元行政主体间的全方位交流,营造排除强制力介入的自生自发秩序,实现后现代语境的多元政府间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正诚信文化建设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深层次哲学问题,尤其值得从社会价值论角度做出审视和剖析。伦理体系的诚信是主体的一种道德品质,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具有稳定性、确定性、可识别性、可交往性。制度体系的诚信是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确证和保证。精神体系中的诚信,在科学认知、精神信仰和审美艺术等各个领域中都具有价值源点和逻辑前提的意义。"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9.
蔡英辉  刘晶 《学习与实践》2008,(12):107-112
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难以还原明晰的元话语体系以探求本原,这使得府际争议的求解鲜有头绪。行政主体间性正是为破解难题而来,其基于行政主体范式和主体间性理念。构建行政法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桥梁,使之应用于公共行政之府际关系领域。行政主体间性倡导理性、创制规则,尊重多元行政主体的独立性,破除行政级别窠臼以实现多元行政主体间的全方位交流。营造排除强制力介入的自生自发秩序,实现后现代语境的多元政府间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刘丽莉 《人民论坛》2013,(11):205-207
主体间性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重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主体的哲学可能.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性不足以及主体交往互动性沟通的缺乏等,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要在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交往资质的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的一种合理交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欧庭宇 《湖湘论坛》2021,34(2):75-85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传播方式交互化、传播过程高效化、传播内容公开化等典型特征;受制于话语内容的价值导向与受众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对接”、宣传话语方式与大众语言习惯“不匹配”、话语理性逻辑与受众感性思维“不对称”等话语交往困境;亟需优化话语场域、转换话语方式、丰富话语内容、加强话语主体关系,开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存在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本文在探讨网络交往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分析主体间交往的表现,并从自我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中的主体间交往应遵循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拓展。  相似文献   

14.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新世代女诗人零雨的后现代诗歌写作,极富“知性”与“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反抒情”、“反历史”等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尖锐质疑,对主体丧失后的悲情进行形象观照,对权力话语的深度解构,表现日常生活的庸常性和凡俗性。从而在后现代的文化版图上,展现了人类生存的悲凉处境。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语言中,委婉话语作为人际交往的言语中介,反映了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突出体现.文章围绕即兴而却闪烁睿智的委婉话语是否蕴涵美之素质的问题,探讨委婉话语审美研究的哲学渊源.研究发现:委婉话语具有含蓄美、空间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属性;委婉话语的使用遵循风雅原则、巧妙原则和和谐原则,这不仅出自人类的趋美心理,而且是话语中所蕴含的超越性和契合性特征的审美意识使然.  相似文献   

18.
姜飞 《思想战线》2006,32(3):66-70
布迪厄质疑“谁是话语的主体?”即使拿媒介曾经具有的无比灵动的审美知觉来进行辩护也无济于事,主体已经消失在媒介话语的地平线上。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延伸的是假肢,在媒介化生存的大背景下,主体已经被媒介话语运动场中的主体所替代,主体不再审美,带着媒体假肢冒充上帝。  相似文献   

19.
王巍 《岭南学刊》2009,(2):82-86
如何寻求和拓展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来源一直是行政学界孜孜不倦研究的重要课题。伴随整个社会发展,基于工具理性的官僚制行政范式正在走向民主的对立面。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研究思潮认为,公共行政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合法性建设要从主体理性向制度理性转型。场域理论,话语政治,交往理性,协商民主应该逐步接替科层制、二分法、专业效率对公共行政的统驭。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源于英语"intersubjectivity"的直译。学者多认为,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互相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