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月霞 《前沿》2005,(8):239-242
诗在唐朝不仅承载着诗人们喜怒哀乐、希望、失望甚至绝望等心灵体验,也以艺术的真实记录了诗人一生兴衰荣辱、求索失败、自我超越的政途艰辛。诗人作为古代知识分子中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宦海沉浮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是和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大异其趣的。统治阶级的重吏轻文,诗人与政治家个性的天然隔绝,最重要的是盛唐社会思想领域的平庸甚至缺席,造成了这个时代整个诗人群体政治梦想的失落。  相似文献   

2.
许佳 《人民论坛》2012,(26):222-223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一生创作了大约1775首诗歌和片段,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对死亡问题异常关注。文章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狄金森死亡态度从恐惧死亡、直面死亡到超越死亡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出诗人对死亡的独特情结,这无疑是诗人对死亡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宋可玉 《新东方》2011,(6):51-54
贾拉尔·丁·鲁米(Jalāl al-dīn Rumi)是一位伊斯兰苏非派哲学家和中世纪杰出诗人,他的哲学中时时可见一种超越的精神,与道家之庄子的超越精神有殊途同归之感。从超越精神的三个阶段、理想人格及修行方法等几方面对二人作一比较,不难窥见其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史记 《求索》2012,(4):168-169,126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5.
马绍玺 《思想战线》2001,27(3):69-73
考察冯至<十四行集>对现代人生存意义的理解和抒发,可以看出,诗人从死亡与超越、孤独与交流、瞬间与永恒、人生与自然等几个方面为现代人提供了探寻生命意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其实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支笔,那是一支绘就人生画卷的笔。不管你是轻描淡写,还是浓墨重彩,人生的酸甜苦辣好比颜色中的红黄绿,哪一种滋味都不可能缺少,哪一种颜色也不可能消失,因为它们的存在,品味人生才会有滋有味,因为它们的存在,世间万物才会色彩斑斓。每一次战胜和超越自己的时候,人生画卷上就会多了一种色彩,当你在不断战胜和超越自己,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时候,人生画卷也就因此而绚丽多彩。人生画卷,浓墨重彩随着一声轻柔的应答声,房门打开了,我们看到了温文尔雅面带微笑的女主人,随后马上就闻到了淡淡的墨香,这就是唐小琪温馨舒适,…  相似文献   

7.
胡遂  肖圣陶 《湖湘论坛》2010,23(5):97-101
身处晚唐时代的一部分失意文人最终选择了归隐渔樵、躬耕田园、寄情山水的道路,当了隐士或准隐士。应研究佛禅思想对诗人们具有以道统的意义来支撑其精神,并帮助他们获得身心的自由超越与心灵之止泊安定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他。在他那部著名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他便是以此为立场服从历史的真相,用生动翔实的语言,记录了人类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细节。  相似文献   

9.
超以象外     
《辽宁人大》2006,(2):48-48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五首《水墨梅》七绝。颇负盛名。其四曰: 含章殿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相似文献   

10.
"初期象征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个初具流派思潮性质的诗歌潮流。象征主义对诗歌"暗示"的要求,使初期象征派诗人将诗歌的音乐美与绘画美看成一种超越形式文法的组织法则,一种利用语言技艺来营造诗质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艺术本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史记 《求索》2011,(3):217-219
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他开创了自由体新诗,打破了传统诗歌韵律的束缚,其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更是超越了当时的资本主义时代。从"五四"开始,惠特曼的诗歌及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早期的田汉、郭沫若,以及后来的艾青、顾城等几代诗人都受到了惠特曼诗歌的很大影响,他对自由、平等的呼唤同样对近代中国的思潮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然而,不同时期的中国诗人和民众对惠特曼的理解和接受却不尽相同。根据尧斯的接受美学范式,读者先前的经验、背景、素养等因素综合形成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使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会对惠特曼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本文具体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国对惠特曼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也是一个民族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忧思不仅是他的戏剧,也是他的诗歌中的重要主题。在挪威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发展经济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失衡在其具有象征品质的诗作"绒鸭"、"鸟与捕鸟人"和"一朵玫瑰"三首诗中得以反映。通过解读这三首诗中的自然意象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内涵,我们可以了解诗人超越其时代的生态思想:返回人与自然万物的原初关系,即二者和谐相处,共生共存。这种观点正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3.
怀古诗词的文化心态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人咏史怀古,其文化心态基本不出儒道两家模式。按照儒家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缅怀古迹,诗人在古今感慨中必有所褒贬,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社会政治或自己现实人生有所指导。按照道家以宇宙为本体的世界观去观照历史,则表现的是超越的智慧:历史留给人类的毫无例外的是破败荒凉,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唯一能把握住的是现实的人生,超越历史的凡俗,享受美好生活。两种文化心态,决定了两种诗歌的风格绝然不同。前者或雄浑,或深邃,以力度胜;后者则空灵超然,以神韵胜。  相似文献   

14.
张海明  顾漩 《湖湘论坛》2014,(3):48-50,71
《二十四诗品》的《流动》一品,隐含着这样的前提:天地万物由"气"化生,流动不息、变化无穷;而诗歌同样由"气"化生,因此才有可能用诗去展现万象流动。而流动的根本在于"冥无",在创作中,诗人须超越具体万象,洞察宇宙根本,方能得万象流动之神韵。  相似文献   

15.
梁晓霞  朱易安 《求索》2013,(9):132-134
中晚唐以来,寄赠酬答之作显著增加。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发现。艺赏业已成为许多诗人日常生活之重要部分,赋闲赏艺已起着填补诗人空闲生活和疗治其日常孤独之功用。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现象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和具体的文化机缘。中晚唐以来,赋闲赏艺的这种艺术表现力,正是各种艺术交融于诗人日常生活并不断影响其诗歌创作之结果。从文化心理的层面看,中晚唐文人的赋闲赏艺乃为其苦难现实条件下力求超越生活而又被现实所羁縻之心理状态的真实流露。较之宋代文人.中晚唐文人对以赋闲赏艺为伴的诗歌创作生活还渗透着深深的无奈,这离真正的创作艺享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6.
叠彩何斑斓     
叠彩,是漓江边一座山的名字,听听也觉得美。山名的由来,大致与山体岩层的颜色有关。唐代诗人元稹的侄儿元晦任桂管观察使时,在《叠彩山记》中说:"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看景人的心,在第一时间就被山石的斑斓打动了,于是想到了一个响亮、好听又  相似文献   

17.
当蓝绿对峙推进到"北蓝南绿"的区域政治的极端形式时,其结构性困境也在逐一显现。蓝绿两极化政治并非台湾政治发展的宿命。由"颜色政治"向"脱色政治"发展,是走向常态化执政的任何一位台湾政治领导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而突破当下政治的结构性困局,建立超越"颜色政治"的公共伦理,对两岸关系具有多重意涵,大陆因素可以在促进岛内区域政治向有利于两岸关系方面的,发挥实质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惠特曼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在这一文学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诗人"、"美国诗人"、"伟大诗人"、"宇宙诗人"、"肉体诗人"、"灵魂诗人"等概念,并赋予特定的内涵。惠特曼关于诗人的种种概念体现了他对创作主体的要求,如入世精神、民族意识、本土化意识、全球化意识等。  相似文献   

19.
郑艳君 《求索》2010,(12):223-225
穆旦诗歌主要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在荒谬的人生图景中寻找生存根基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灵魂无所皈依的他试图从爱情、信仰、自然中获得救赎,但他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在爱情中,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而爱情无法永恒;信仰让他能够超越庸常的现实,他又无法虔诚地皈依;自然是他心中唯一的"憩息地",却同样不是"稳固的根基"。诗人依然没有走出孤独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上官婉儿与初唐宫廷诗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求索》2010,(2):165-167
上官婉儿是初唐独树一帜的宫廷诗人,她既是初唐宫廷诗的发扬光大者同时也是初唐宫廷诗的终结者。她不仅在创作上实现了对宫廷诗的题材、情感表达及格调气度的超越,而且在评判诸臣诗作时,有意识的标榜词气充盈,刚健明朗的诗风,在宫廷诗的内部突破了宫廷诗歌的创作题材与审美趣味,从而为唐代诗歌从初唐宫廷诗到盛唐之音的转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