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审美理性赵克90年代初,我曾从文化心理结构角度把理性区分为真的理性、善的理性和美的理性,并用以分析东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历史转向①如果从文化领域上看,我们还可以把理性相应地区分为科学理性、价值(道德)理性和审美理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认知过...  相似文献   

2.
“泛娱乐化”批判的多维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凤 《前沿》2009,(3):169-173
晚近以来,“泛娱乐化”成为一个新的审美文化问题。在数量众多的研究论文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批判角度和方法的单一性特点。文章以社会——文化批判学的方式,对“泛娱乐化”问题背后的经济、哲学、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四重背景进行分层剖析,以期能以理性的文化批判的立场取代之前的政治、道德批判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廖小平  张长明 《求索》2007,(1):134-137
社会转型对社会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价值观出现了代际分化(或“代沟”)。对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原因,可从社会学、文化论、知识论、评价论和心理学视角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具体而言: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价值需求的代际差异;社会权利拥有者的话语霸权与无权者的自说自话造成了文化的代际隔阂;教育背景的不同使经验与知识出现了代际矛盾进而导致了价值观的代际冲突:价值观评价的代际互反是价值观代际分化的价值论依据;心理(主要是道德心理)成熟度的不同使道德社会化存在着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4.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审美文化及其心理和行为。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文化心理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布依族审美文化心理和行为现状及其发展变迁轨迹,以保护和传承布依族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7.
季中扬 《求索》2008,(7):176-178
所谓“快感文化”思想,特指关于非压抑性文明的一种文化思想;在这种文化中,快感不再服从政治、经济、道德、美学的需要,它能够无阻碍地得到满足。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自席勒以降,尼采、弗洛伊德、马尔库塞、乔治·巴塔耶相继阐发了“快感文化”观念,形成了一个思想传统。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审美文化出现快感化倾向,但这并非“快感文化”的实现,相反,“快感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当代审美文化的快感化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领导者的人格力量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试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者的人格力量作一粗浅分析。一、人格的定义以及领导者人格力量的主要内容人格是由生理遗传与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包容有人的各种心理要素并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从人格的定义看 ,人格包括人的生理特点及心理、文化、社会、道德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个人的这些内容较为稳定的本质的统一就是人格。其中人格的生理特征主要来自先天的遗传 ,而心理、文化、社会、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则是来自于人的后…  相似文献   

9.
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民族心理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其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尤以小乘佛教影响最大。文章从傣族的宗教心理、道德习惯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傣族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王伟 《前沿》2013,(4):126-128
疗治道德滑坡的社会病症,道德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四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二是推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三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四是回归文化育人的道德教育本质,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岳远尊 《前沿》2013,(3):186-188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优秀的传统行政道德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是培育当代政府文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从整体来说,服务型政府建设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作为“硬实力”的政府制度建设;二是作为“软实力”的政府文化建设。政府文化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软实力”和核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行政道德思想,积极培育当代政府文化,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2.
“灰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非主导价值体系而存在,对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以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不断地削弱主导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将青少年塑造成具有玩世不恭、过度消费、行为不检点、缺乏理想等个性特征或反社会人格,以致于最终脱离社会主导文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传播者的领导;正确把握文化选择的向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加强文化劝导力度,提高青少年对“灰色文化”的“免疫力”。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谢东伟  高福洪 《公安研究》2012,(9):73-76,81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公安法治文化的兴盛繁荣,实现公安机关文化层面与工作层面法治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美学为视角,从审美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入手,对公安法治文化美感生成及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对公安法治文化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以深入剖析当前公安法治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据此阐述公安法治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对于实现文化层面法治与工作层面法治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当代公安法治文化审美价值取向应该是:强化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全社会共同的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建设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安定有序的法治社会;以颂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核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抓好公安法治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朱汉民 《求索》2014,(1):26-31
“精神气质”是一种主体化的文化,包含着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两个层面涵义。学者们往往以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精神气质”概念,来表达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种地域化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湖南人之性质”或“湖南人底精神”。湖湘“民性”与“士习”的渗透与融合,推动了一大批兼有劲悍民性与道义士气的湖湘士人群体崛起。明清以来,湖湘士人以十分鲜明的精神气质,而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别关注和敬仰。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同时是湖南人的精神气质的建构;湖湘文化的区域特质,特别体现为湖南人在精神气质上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特点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品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秩序,体现着学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也辐射出民族的道德文化和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6.
这一命题实际上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历史背景给道德提出了新的的要求;二是道德,作为社会约束系统的组成部分,它有一个被作用和反作用于新体制的问题;三是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的社会成员,他们在道德心理和道德认知上,应该如何实现市场原则和党性原则的一致性?本文拟以此为线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新旧体制交替带来的困惑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的价值导向,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思想。我们推崇集体主义,提倡献身精神,主张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以至斗私批修,个人的幸福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17.
从管理科学角度看,帮助民警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是现代警察管理的终极之善。为此,公安机关应从三个层面致力于创建幸福公安组织:在组织层面注重营造幸福公安文化;在领导层面要树立正确的幸福道德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应努力培育民警生活的积极心理、幸福能力,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刘春清 《湖湘论坛》2002,15(4):19-20
变态人格的审美特异性,其实质乃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习以为常的心理畸变倾向。它可表现在审美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和个性动力系统诸方面。它的存在意味着心理整体系统的弱化或其局部系统的“坏死”。他们在欣赏和表现美的一系列过程中,其美感的价值取向(审美内容)和价值心理调控,已明显丧失了常态人格应有的审美识别与调整能力。从其特异性的内部机理分析看,表现出三个特征:其一是潜意识的审美残迹性,即审美主体以往人格经历中的挫折所造成的缺损或扭曲,成为审美心理映象之变态,这点正是延续其特异性的人格动源;其…  相似文献   

19.
网络生活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由网络生存方式带来的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认知因素是冲突的;由网络生活方式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冷漠、飘浮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情感因素是冲突的;而且道德信仰价值结构的一元特性与网络信息的价值多元性、信息量的爆炸性也形成了冲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极强的精神复原、衍生和创造能力,并始终能保持精神、心灵的连续一贯性。人们对传统精神的道德和心灵价值的培养远甚于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的重视,以致于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重精神审美的心理倾向,并上升为一种价值观,渗透到文化个体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模式之中。文章从传统的建筑思想和修史观念,文人尚古情结的实质和古代宫廷收藏的文化功能等不同层面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