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中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开始向近代转变的时期,随着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思想学术也发生了变化:由"内圣"而后"外王"的传统价值观和用遵循道德规范的"知理"来"治国"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这促使晚清的理学群体发生分化,形成偏于"内圣"的修身派和侧重于"外王"的经世派。修身派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经世派注重建功立业。满清王朝在同治时期的复兴得益于经世派的"自强新政"运动,虽最终失败,但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黄俊棚 《求索》2012,(4):115-117
作为清末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卓有成就,在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张之洞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儒家熏陶,这对于他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处于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张之洞,其所作所为无不以保国保种为目的,并为此提出了兴办教育、留学教育、拟定学制等教育兴国的学术主张。张之洞对于发展教育的所有主张,其落脚点都在追求效率之上。从现实角度看,张之洞做出教育效率优先的主张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这种见识和勇气正是张之洞在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和浸润之下形成和树立起来的,符合张之洞本人的儒家情怀,更契合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3.
李光泉 《求索》2008,(1):217-219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其经济思想在《劝学篇》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张之洞处于近代中国的转型期:他崇尚西方科学技术,提倡近代工业,强调工农商的协调发展等,颇具改革精神;但他又忠实于传统,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缺陷;他所做的贡献是绝不仅限于他曾督署的区域,更对整个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缐文 《思想战线》2012,38(2):109-114
清季重商思想阐释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重商论者将历史、社会、文化、制度、近代世界观等各种因素嵌入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探讨了中国如何发展近代生产力、构建近代生产关系等重大问题。强烈的忧患意识、救亡精神和经世使命感使重商思想呈现出独立意志、奋起赶超的鲜明特质,其关注人的发展,尝试古今、中西结合以及动态、开放、整体协同的系统发展观,开启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5.
魏源在学术上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魏源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氏治史以当代史为重点,由“考古”转向“究今”,继“浙东史学派”之后,自觉不自觉地向经学的正统地位发起挑战和冲击。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6.
书院教育与学术流变息息相关。明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学术发展的流变,在心学、理学的竞争中讲学日渐兴盛,湖北书院也逐渐发展壮大。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湖北书院教育和学术主潮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末,随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危机及经世思潮的兴起,张之洞积极改革以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为代表的湖北书院的教育内容,讲授经世实学,大力宣扬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最终促使传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7.
论张之洞的外债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中国近代史上 ,关于外债思想与实践 ,尤其是洋务派的外债思想与实践 ,曾是争议颇为激烈的问题。解放以后 ,学术界长时期对此也大有微词。张之洞是继李鸿章之后兴办洋务企业最多的人 ,且其观点较李鸿章更具理论色彩。因此 ,研究张之洞的外债思想与实践 ,总结经验教训 ,不仅对评价张之洞及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大有裨益 ,而且对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也不无借鉴之处。一、张之洞的外债思想关于张之洞的外债思想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借款目的 :兴办实业 ,以图“自强”、“兴利” ,抵御外侮。随着中西经济交往的日趋频繁 ,传统的思…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在封建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他却能对培养职业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性予以高度的认识,并且亲身实践,兴办了大量的各种门类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张之洞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之洞较为系统的警察教育思想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他关于警察教育方面的一些见解与实践,不仅为当时中国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而且对当前我国警察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法制思想的转变和发展,可以分《江楚会奏三折》前、《江楚会奏三折》上奏以及1906、1907年修订《大清律例》的过程中三个阶段,见出其变化过程。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法制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在近代中国法制人性化、法制与世界接轨、近代法制实践中,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经学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显学,但在大多数时间传统史学或隐或显受到经学支配,一度形成经尊史卑的学术格局.晚清时期,在时局动荡、西学冲击、科举改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这一学术格局发生了转变,史学逐渐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张之洞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读史以经世致用,并多次向士人推荐乾嘉学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他早年任四川学...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由清流健将转化为洋务“殿军”,经营荆楚之地十八年,筚路蓝缕,兴建起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近代大工业基地,他又是一位思想家,其《劝学篇》对于影响近代中国全部文化历程的“中体西用”说,作出了集大成式的理论贡献。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对于历史借鉴的迫切需要,张之洞成为史家瞩目的研究对象。最近,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湖北大学陈钧副教授的力作《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以下简称《论析》),开拓出张之洞研究的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是内在学理与社会时势变迁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之表现及结果。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催化了中国学术思维与视野的变革,边疆研究的范式也渐有变迁。古代中国的夷夏观念,长期是史家考察边疆问题的范式思维,在此视野之下,边疆研究处于"边缘"状态。随着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的深化,边疆研究范式渐有更张,逐步冲破传统夷夏观之束缚,渐有从"边缘"学科走向独立学科之趋向,并呈现出以边疆为本位或"中心"来考察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在民族国家视域之下,边疆研究具有巩固疆域的经世之用,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亦非一致。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裹挟着炮火大量传入中国,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逐步形成的同时,也使传统学术话语陷入危机。传统学术的落后和西方学术的弊端使国人陷入迷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又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塑提供了契机。在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的较量中,马克思主义以自身的科学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显现出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独特优势。这些因素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语境,而重现这一历史语境是了解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历史流变的不可逾越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极具震撼力的一场社会革命,它留给我们思索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沈渭滨教授在这篇访谈中,鲜明地提出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价值既是一个学术创新,又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层面上。我们期待着更多专家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以来,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传统学术理论、学术架构悄然发生改变,逐渐与近代西方学科体系接轨。20世纪初期的清末变法修律对新式教育的推动,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与此同时,中国法律史学科在近代中国也应运而生,通过对中国法律史学课程设置考察证明,中国法律史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7.
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曾国藩经世思想简论黄长义曾国藩是“剿灭”太平天国的湘军主帅,被清王朝推尊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又是洋务运动的前驱人物。他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在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成为一位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  相似文献   

18.
陈林 《探索与争鸣》2006,(12):71-73
晚清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徐树兰在创建“古越藏书楼”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四部分类方法,在其藏书楼功用思想的指导下,依据藏书建设的需求尝试将中西学术体系及知识系统融合到一起,创建了一种有利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构建的图书分类法,形成了中国近代早期的图书分类思想。这种创新是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型的最初形态之一,表达了两种学术的研究对象及范围的差异与变化。  相似文献   

19.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的思想在较长的时期发挥着凝聚人群的作用。明清鼎革,清朝为了建设大一统国家,超越了传统“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思想,强调以统治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一家”,为近代中华民族一元观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承旧与开新:王闿运在近代湖湘学派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向清 《湖湘论坛》2001,14(2):84-86
王闿运 (1832- 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县人,近代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是饱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奴役的时代;同时又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求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时代。面对千孔百疮、积贫积弱的中国,王运一方面继承湖湘学派先贤的经世致用思想,主张治经致用,治学应当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不屈不挠的经世信念、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精神等典型的湖湘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还具有追求民主的超前意识,崇高平等的独立人格。   一、不屈不挠的经世信念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