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的语用义早已引起语言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词的语用义的研究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对词这一层面有无语用义尚存在颇多的争议。词语语用义的认知理据是词语语用义生成机理的一方面,探索词语语用义的生成机理是对词汇语用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的系统界定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强调语境效果。语境可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从关联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对词义确定、句法理解和风格适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红梅 《求索》2011,(6):222-224,218
聚合词是汉语中一种非常独特而有价值的词汇现象,它们都是由同属于一个语义范畴的几个成分并列组合而成。按照构成成分,聚合词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名素型聚合词、动素型聚合词、形素型聚合词、其他类型聚合词。这些聚合词的语法功能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名词性倾向,这主要跟多数聚合词意义泛化或产生转义有关。  相似文献   

4.
汤敬安 《求索》2008,(2):202-203
情态动词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学范畴,情态语义中总是凝结着情态语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态的主客观性,情态取向以及情态说话听话双方中的语用因素,并以疑问句为例分析了情态动词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认知语用理据,文章继而剖析归纳了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言语行为类别,即指令类,承诺类和断言类。本研究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情态语用的纵观性。  相似文献   

5.
以《诗经》为封闭语料,统计出赤范畴颜色词20个,将其分为语义颜色词和语用颜色词两类,其中语义颜色词有9个,语用颜色词有11个,二者出现的总词频数为50次。详细分析了《诗经》赤范畴颜色词的语义系统,总结其使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古颜色词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批判描述论的模态论证中,克里普克提出专名具有严格性,并将这一结论类推到自然种类词项.此举引起语言哲学界的热议.克里普克式严格性有其判定标准,它预设一种关于自然种类的实在论;戴维特对克里普克式严格性做出改造,关注自然种类词项解释世界的功能.文章认为,在解释的视阈下,两种关于严格性的解释都存在语用问题;在揭示自然种类的性质之间存在关联机制,以关联机制的差异解释相近自然种类之分,则可以认为单称使用的自然种类词项具有严格性.  相似文献   

7.
动结式语义结构及认知域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语义结构关系,把动结式分成三大类。第一类表示显性致使关系,第三类表示隐性致使关系,第二类既包含显性致使关系,又包含隐性致使关系。三类动结式分别对应认知三域的行域、行知域、知域。第一类动结式和第三类动结式具有认知域上的投射关系,第二类动结式则处于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8.
周树江 《求索》2007,(5):194-195
词语的内涵意义是以外延意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来自人们的认知语境,是语用的产物。在研究内涵意义时,人们大多是站在受话人的角度,认为内涵意义是受话人结合认知语境对词语进行认知的结果。本文从发话人角度来观察内涵意义,认为发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会主动利用词语的这种意义,从而会使它们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词的诸多别名中,曲子词、寓声乐府、歌曲等着眼于词的音乐特性;长短句、语业、绮语等立足于词的文学形式。其含义均明确单纯。“诗余”一名则不然,历来众说纷呈。我以为,这主要是因为“诗余”一名源于一种词学观念,与词学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词学观念的变化,词论家不同的词学观,必然导致“诗余”一名释义的分歧。这便历史地赋予“诗余”以双重含义: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是词的别名;作为一个词学概念,它在某种程度  相似文献   

10.
莫立民 《求索》2012,(5):89-91
张惠言生前词名冷落,身后倍享词学哀荣。他由清代词坛一位小有名气的词人到被尊为常州词派之宗主,其间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演进历程。将张惠言论述成一开始就是清代词坛一大家,一开始就被清代词坛尊为常州词派的开山宗主,这是一种未加细辨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刘光耀 《理论月刊》2004,(12):131-133
文学作为人类认知的形式,实际上具有三个向度:文本、文体、文类。文本认识世界这一客体,文体认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自身。这两种认识都是意向性的。文类的认识则是非意向性的,并因此成为文本认识和文体认识的基础。作为一种实体性的认知方式,抒情诗、叙事类、戏剧三种文类分别认识人的现在之在,过去之在、未来之在,并分别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为其言说内容。  相似文献   

12.
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可及性理论与概念参照点模型相结合可用来解释英文广告文本中广泛存在的人称照应词现象:有明示先行语的人称照应词,通常受人称、性、数一致等句法规则的支配,也受语义原则的制约;无明示先行语的人称照应词能被成功解读,是因为在一个参照点达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认知主体的知识与经验参与了交际的全过程.文章认为,英文广告文本中所应用的人称照应词,无论有无先行语,认知主体都可以通过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的相互协调,建构起某种认知通道.  相似文献   

13.
词的语用意义往往是双重性的:既带有语义性质,又带有修辞性质。由于它巧妙地将语义变异分解到人为切分出的义素上,使词义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使语言表达更加深邃、隽永而异彩纷呈,语用效果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在语用中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语义信息量的扩增、缩减和信息质相逆三个方面。这种词义的生成也是有理据可循的,即:语境信息的催生作用、联想思维的中介作用和逻辑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星 《求索》2012,(6):99-101
本文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而是从认知语用学的新进路探究作为思维现象的藏词的认知机理和心理基础。藏词的生成是以相邻关系为基础,在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的制约下,对同一认知范畴下的相邻事物作出选择和截取的结果;藏词的理解则是以显性表述为起点,以相邻关系为基础,在意向性导向下对不完整事物的补全。藏词以认知主体的心理模型中的类层级结构为一般心理基础,以格式塔心理学为直接心理基础,反映了人们对事物之间相邻关系的认识能力和对相邻事物的灵活重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刘珏  李冬松 《人民论坛》2014,(2):184-186
拒绝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拒绝行为是交际者顺应认知语境作出的选择.汉文化礼貌原则是影响语境构建的重要因素.虚假拒绝行为和礼貌的诚意拒绝行为是交际双方遵循汉文化礼貌原则框架的结果.而冒犯性诚意拒绝行为是在汉文化礼貌原则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转变成的一种处理矛盾冲突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拒绝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拒绝行为是交际者顺应认知语境作出的选择。汉文化礼貌原则是影响语境构建的重要因素。虚假拒绝行为和礼貌的诚意拒绝行为是交际双方遵循汉文化礼貌原则框架的结果。而冒犯性诚意拒绝行为是在汉文化礼貌原则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转变成的一种处理矛盾冲突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汪梦翔 《求索》2012,(3):216-218
本文根据"三个平面"的理论,对"对不起"与"对不住"两个词进行了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考察。并尝试性地对这一理论进行补充,认为在语法研究过程中,还应考虑时间的维度以及其地域性分布特征,这能极大的反映一个词或句法结构的现实生命力及发展走向,而且可以使"三个平面"转向一种"立体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词的语用义的终结语义其实质就是词义的合理变异,其不仅仅在于词语意义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它使话语传递出高密度、深厚度和丰富性的表情信息和美学信息,彰显着较高的修辞价值。而这种修辞活动与思维手段有关,是种种思维活动在不断推进中呈现的运动轨迹。其中,联想思维、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词的语用义修辞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二重证据法"考察敦煌写本及唐五代相关文献,认为唐五代"曲子"之名是从教坊曲发展演变而来,本指有乐曲又有歌辞的新的音乐文学体裁,但后来偏指歌辞。"曲子词"专指曲子的歌辞,是词体已相对成熟的表现。在敦煌地区,"曲子"的含义与"曲子词"相同,但无"曲子词"之名产生。  相似文献   

20.
"自律"一词,辞海中解释为自我约束力。也就是说,自律是一种自觉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把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一个人能否自律,被看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