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戊戌政变后的年,个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来到中国。此时,山东和直隶两地,已经闹起了义和团,但朝廷还在剿抚之间摇摆,没有拿定主意是否扶植义和团对付洋人。所以,在内藤所到之处,已经嗅到了排外的味道,但还没有遭遇危险。在华的洋人,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传教的传教。洋人的兵舰,在中国港口停泊,还不时  相似文献   

2.
《北京支部生活》2009,(7):70-70
三年前,我借给张某3000元做生意,约定期限1个月。逾期数月后张某不还.我向当地法院起诉,经法院调解后达成协议,张某在1个月内分两次偿还我本金和利息。但是张某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内容,我又向法院递交了强制执行的申请,至今已经1年多时间还没有结果。据我了解,张桌具有偿还能力。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北京支部生活》2008,(1):68-68
我的朋友张某因做生意借了我10万块钱,由于张某到期不还钱,我起诉到法院,法院判令张某归还本金和利息。谁知他仍然不还钱,我又申请执行。由于没有经验,我只申请执行10万元,并没有要求执行利息,如今执行已经完毕。请问现在我还可以申请执行利息吗? 陈法官:因债所产生的利息既然是判决的内容之一,那么与本金一样,也能够申请执行。  相似文献   

4.
《北京支部生活》2006,(3):66-66
一个朋友做生意资金紧张,从我这里借款3.3万元,说好了一个月后偿还。到了还钱的日子他没有还上,给我打了一张欠条。他一直没有还我钱,我们闹翻了。我打算告他,可拿出那张欠条一看傻眼了,上面把我的名字错写成了“李和”。对方还借机说不认识我,欠条上的“李和”不是我,也不知道欠条怎么在我手上。对方胡搅蛮缠,我该怎么办啊,我还能告得赢吗?  相似文献   

5.
一个中国商人到美国做生意,有事需要宴请当地的一个市长。那个市长来了,却是开着货车来的。商人觉得奇怪,但那位市长说,他的职业是开加油站的,他开货车方便带货呀。他还说他的收入来源仅仅靠加油站,他当市长是没有工资收入的——每个月只有400美元用于交通费、电话费的补贴,根本不够,还要自己搭。  相似文献   

6.
1934年 5月 8日,贺龙指挥红三军一举攻克川东南的彭水县城。在清查官吏中,红军战士从小学校的墙壁缝中捉到一个美国人——史敬信 (又名勒·史密斯 )。他出生美国,幼年时随父母来中国武汉传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已 21岁的他带着夫人安娜到彭水县传教,是当时在四川省各县传教的 20余名外国人中的一个。虽然已在彭水住了几年,但他在福音堂里深居简出,很少出门接触老百姓。当红军战士抓到“洋人”的消息传开后,从没见过“洋人”的红军战士一个个要去先睹为快,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去看“西洋镜”。一下把学校门堵得水泄不通,外面还…  相似文献   

7.
肖晖 《世纪风采》2009,(3):45-46
借“鸡” 2001年初,中专毕业的江芸(化名)到江阴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担任出纳会计,刚开始倒还谨慎,虽没突出表现,但也没啥差错。几年下来,随着对情况的熟悉,她的想法也多了起来。特别是看到身边的一些人私下炒股、做生意发了财,不由得心猿意马:现在谁不把钱当好东西,光守着那几个死工资咋行?她脑子里整天盘算的是如何多来钱。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做生意比较适合自己。  相似文献   

8.
援助热线     
写错姓名的欠款条有效吗一个朋友做生意资金紧张,从我这里借款3.3万元,说好了一个月后偿还。到了还钱的日子他没有还上,给我打了一张欠条。他  相似文献   

9.
许力 《党建文汇》2009,(4):54-54
他做生意发了财,成了大款?一天,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好在事故不大,他只是划破了层皮。在等待维修车辆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这附近是他父母的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在这个地方出了并不大的车祸,是不是父母在想着他,想让他回家一趟?为表孝心,他特意在父母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看着母亲通红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北京支部生活》2010,(7):70-70
去年我在与王某做生意时,王某欠我8万多元的货款,一切证,据齐全,但他就是赖着不还,请问,我能否通过法院以最快的手段追回欠款? 李律师:1991年4月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增加了督促程序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在异军突起但又旋即败北的义和团运动中,各种各样的宣传媒体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促成了运动的发展和壮犬,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的悲惨结局.义和团的宣传媒体大体可分为口头的、器物的、形体的和文字的四大类别,其中又以充满宗教迷信的吞符、念咒等仪式和广泛流传的揭帖、告白等文本最引人注目.对于义和团的宣传,坚信不疑、积极响应者有之;坚决排斥、完全反对者也有之;但绝大多数人是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的.恰恰这些持观望态度者成为了义和团极力争取和可能争取的对象,也正因为缺乏坚定的信仰,许多义和团民.一遭遇挫折就马上动摇,致使整个运动很快土崩瓦解了.  相似文献   

12.
在深圳,潮汕人开的店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色,但他们却控制了深圳大部分的零售渠道和主要批发市场。那么,潮汕人做生意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相似文献   

13.
庚子梨园劫     
张鸣 《廉政瞭望》2014,(23):46-46
晚清那会儿,要论政治立场,梨园中人跟义和团并无冲突,没人喜欢洋人。但是,义和团一闹起来,梨园却遭殃。义和团烧教堂,一把火把前门大栅栏全烧光,北京城八大戏园子,只剩下广和楼、天乐园.其余如中和园、庆乐园等六处戏园子.都被付之一炬。  相似文献   

14.
鲁先圣 《党员文摘》2007,(10):22-23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人。他22岁时独立做生意,结果把老本赔光。23岁时,他竞选联邦州议员,以失败告终。24岁时,他重操旧业,借钱继续做生意,这次赔得更惨,血本无归。29岁时,他重整旗鼓,再次竞选联邦州议员,但是,命运还是没有青睐于他。31岁时,他向国会议员发起冲锋,选民依然没有投票给他。46岁的时候,他再次竞选参议员,还是没有成功。47岁时他参加副总统选举,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正>昨日与妻闲暇散步,无意间说到老家的麦子该收获了。眼前暮然出现了儿时在农村老家收获麦子的场景。那时候,农村收麦子是所有农活中最为重要的,中小学校给孩子们放10—15天的麦假,让其帮助父母收获麦子;外出打工和做生意的乡亲们,都想方设法赶回来收麦,有时回家的路费比收获麦子的费用都高,但农村人内心始终割舍不掉对麦子的那份踏实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麦收割机在农村还没有全面普及,除非家庭特  相似文献   

16.
今年9月8日是利玛窦第一次进北京的400周年纪念日。明年澳门即将回归,研究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已经提上日程,而研究利玛窦的贡献,应是此项研究的一个切人点。基督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第一次传播在唐朝“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即627-649年。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从波斯到中国传教,被称为景教。第二次传播是景教在元朝(1271-1368)的复兴和罗马天主教来华的传教。其影响只在蒙古族当中,因此,它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消失。第三次是明清之际,16世纪末到1789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第四次是1840年之后…  相似文献   

17.
1900年美、英、法、俄、德、意、日、奥8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保护洋商、洋教,组成了对中国的侵略联军。1900年5月义和团在京、津地迅猛发展,清政府渐趋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时,各国公使开始策划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5月28日,各国驻华公使正式议定联合出兵计划,6月初得到各国政府的批准。6月10日,各国在天津拼凑联军o000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军领进犯北京,为义和团所阻。16日,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亲自开地,击沉俄国兵舰,后杀眷属,决心与国土共存亡。17日;罗荣光等近千名中国将士殉难,大沽炮台失守。此后,各国大肆…  相似文献   

18.
巴山 《党员文摘》2006,(8):20-21
大凡生意人,没有不希望顾客多花钱多消费的。然而,世上偏偏就有这样的“傻子”,他做生意就不准顾客多花钱。  相似文献   

19.
原柳州市国税局局长杨立峰是一个自信心爆棚的"高明人",他曾私自将300万元公款"借"给成克杰之子做生意,有关部门查了三次均未查出;他曾与一位"大人物"斗法,结果不但没"栽",反而将其"扳倒".杨立峰在一次大会上公开宣称自己"十年中箭不落马".他说:"除了联合国没查过我,该查的都查了,我不还好好的吗?"杨立峰没有说自己中箭不落马的原因,但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学会人生游泳术,劈波破浪过大河."  相似文献   

20.
《北京支部生活》2010,(3):70-70
我租用别人的门面做生意,并与该区域有关管理部门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而赵某未取得我的同意,也未办理经营许可即在我门前三包范围内摆摊经营,请问赵某是否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