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亚波 《先锋队》2011,(9):61-61
“祸从口出”,有人这样形容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下课”。 新闻发言人被免职,号称中央国家机关“黄埔一期”的王勇平是第一例。王勇平出问题看似是他个人的问题,其实是具体社会矛盾问题频出而政府部门普遍忽视民意或应对不足的一个缩影。在公众日益强大的围观压力下,将有更多缺乏诚意和经验的发言人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1,(17):30-31
“甬温线7·23特大事故”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主持了一场备受争议和质疑的发布会,再次将新闻发言人这个敏感的岗位推到聚光灯下。据最新消息,王勇平目前已调任波兰,不再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职务。  相似文献   

3.
"祸从口出",有人这样形容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下课"。新闻发言人被免职,号称中央国家机关"黄埔一期"的王勇平是第一例。王勇平出问题看似是他个人的问题,其实是具体社会矛盾问题频出而政府部门普遍忽视民意或应对不足的一个缩影。在公众日益强大的围观压力下,将有更多缺乏诚意和经验的发言人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4.
陈立丹 《学习月刊》2011,(19):34-35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去职了,其实他本人只是铁道部的代表,新闻发布会不成功,不完全是他的责任,他在中国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里还算是比较优秀的。他最早到达现场,即刻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新闻记者的咄咄逼问,没有怒发冲冠离席而去,已经很不错了,不宜过分为难他。  相似文献   

5.
《学习月刊》2011,(19):29
带着"奇迹"、"我反正信了"等"名言",在经历8年平淡的职业生涯和25天的蹿红之后,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远走华沙。不同于"7·23"事故发生后的群情激愤,王勇平的调离引发了争议,部分网友甚至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的确,在一个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面对持有广角镜、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网民,一些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反而成为了"信息弱势群体"、"高危行业从业者"。因为,在现有体制的约束下,新闻发言人只是领导身边的一个"伴唱",他们对事情真相的了解或许不会比网民多。  相似文献   

6.
不管你信不信,最近一个时期在公众中流行的两句口头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是—个奇迹”居然都来自于中国最早培训的号称“黄埔一期”的资深发言人、曾经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初夏,央视名嘴白岩松出版了新书《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在接受采访时,他少有地谈及了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央视舆论监督等话题。记者:去年两会,你提了两个提案广受关注,一是建议各部委和各省份每月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一是建议全国自然景观免费,这么久了,办理结果如何?白岩松:国务院推出发言人制度后,各部委中,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原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与媒体互动最多,尽心尽职,结果下场都很惨,都被免职调离。到2013年10月,  相似文献   

8.
高峰 《学习月刊》2011,(19):30-31
在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里,新闻发言人有着重要作用:桥梁,增强权力与大众的沟通;润滑油,协调政府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引导舆论,避免小道消息。可最近以来,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频频陷入舆论的非议,甚至被称为"高危"行业。今年6月,担任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的毛群安,因提议建立媒体"黑名单",遭到网民的强烈反对。最典型的就是刚刚卸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一职的王勇平,他用了不到8分钟就"名扬全国"。  相似文献   

9.
怀念老彭     
完完全全没有想到,老彭竟先我这个重病在身之人而去。去年冬至那一天,我们还一起被一老朋友所邀去双流吃羊肉。我和他夫妇二人来去同乘一辆车,大家在车上谈兴较浓。这才多久?才一个多月,怎么就走了呢?二月一日下午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床上,正在吸氧。他见我进了病房,就说:“你又来看我了,谢谢你。”停了一下他又说:“林温如手术后恢复得很好,能下楼打牌去了。”他又告诉我,华文江也病了,就住在这层楼的17号病床。言谈中,他的神志十分清楚,精神也还可以,怎么第二天的傍晚就传来噩耗,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他是非同寻常地…  相似文献   

10.
他5岁的时候,全家从美国搬到了香港。他就在当地的一所小学读书。上学第一天.调皮的他就把同桌女生的辫子给剪掉了。校长对此极为恼火,罚他打扫卫生一周,他却利用这段时间到后山偷桃子吃。  相似文献   

11.
“这笛子陪伴我半个世纪了,简直就算是我的第二条生命。” 郑行余一直喜欢音乐,参军前就喜欢吹笛子,于是他一个战友的父亲就送了他一支笛子。不久,当他成为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的时候,就带着这支心爱的笛子。吹笛子成为他在战场上的一大乐趣。特别是对着朝鲜冬天的皑皑白雪,他就情不自禁地想家,想老母亲。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谎言     
葛闪 《党课》2014,(9):104-105
在南方已久的他,给在老家的父亲打电话嘘寒问暖。这种电话,他是隔三差五就打一个的,他生意实在忙,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关怀。母亲离开后,父亲就像院子里的老磨盘,没了推磨人,除了历经风雨沧桑的苦痛外,蕴藏在心头更多的,是无尽的孤独。他甚至能想象得到,早上,父亲会坐在门槛外,默默地吸着旱烟,一轮又一轮的烟圈,氤氲在他的周围;而中午,父亲就会躺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拿一张报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相似文献   

13.
“从小到大.许多方面我都非常失败,简直一塌糊涂。”他说。 “小”是指他念书的时候。他上小学时多门功课常常不及格,而到了中学,物理成绩甚至为零分。他在拉丁语、代数以及英语等科目上的表现同样惨不忍睹,就连体育也不好。虽然他参加了学校的高尔夫球队.但他在参加唯一的一次重要比赛中一败涂地。在学校,没有人不认为他糟糕透顶。他孤独、落寞,在社交场合从来就不见他的身影。在别人眼里,他这个人仿佛根本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徐剑梅 《求贤》2008,(5):44-44
第一次碰到英国人,是几年前在新华社汤姆逊高级英语新闻写作课的老师,名叫罗伯特·李。他说,他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卡车司机。于是他中学一毕业就去了一家运输公司,17岁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开着卡车环游了整个欧洲,回来换了工作,找到了家报纸,从最底层干起,晚上上夜校自修新闻专业,他又实现了许多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5.
芥茉 《党课》2014,(15):115-116
近听一位老同志说,当年他在机关当“小于事”时,老婆想带刚过“满月”的孩子回老家看看,不意被地委书记知道了,就在去省委开会时接上他的老婆孩子顺道送回了家。在另一场合,还听一位老同志讲起一件往事,说当年他背着铺盖干粮步行去县城上学,有位骑自行车的中年人看到他年少吃力,停下问明情况,就把他的铺盖干粮送到了学校,后来才知道那个骑车的人是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员(河北)》2014,(24):F0004-F0004
李志合,河北利合纺织有公司董事长,是个敢闯敢拼、思维敏捷的80后企业家。他天生就是个不甘平庸的人,自小就喜欢经商。读初三时,他就在邻村看中了一片商业建筑,认定在那里适合开办一家大型超市,并且写了一百页的商业计划书。但是因他年龄太小,家人对他的这一计划都认为是个笑话,并对他实施了“软禁”。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3,(24):86-87
钢玻璃杯的故事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相似文献   

18.
钉子     
《新湘评论》2014,(4):59-59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7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一朵野花     
陈梦家 《党课》2014,(14):1-1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藐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相似文献   

20.
唐宝民 《廉政瞭望》2013,(14):72-72
唐史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载在诛杀了宦官鱼朝恩以后,深得皇上的器重,权势很大。有一天,他的一个父辈亲戚从宣州来到京城,希望元载能给他安排一个官做,但元载觉得他的能力不够,就想把他打发回老家。但还是想让地方上关照一下这名亲戚。于是,元载就开诚布公地和这个亲戚谈了,建议他依然同老家生活,并说已经准备好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带回家去找当地官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