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从前任总理瓦杰帕伊突破禁忌,打开高层对话开始,印度与东盟的关系开始不断地升温。从经济层面不断地向政治、军事、安全和防务等高层次发展,借此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东盟的政治影响也不断扩大。这种全面合作的加强正体现了印度的务实外交,把20世纪90年代拉奥总理的“东向政策”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一、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的进展历史上,印度与东南亚地区一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佛教的传播,到大批旅居东南亚的印度裔,从穿行两地的商贾船队到飘香东南亚的印度咖喱,印度政治、宗教、文化对东南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后来相…  相似文献   

2.
仲国与东盟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取得了从“全面友好合作”到“睦邻互信伙伴”再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整个发展过程呈现了双边模式促多边合作、多边模式带动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并行的特点。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愿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中国威胁论”、南海主权争端、台湾问题和华人华侨问题等,仍将是长期影响双方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经历了低潮、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各自国内的发展状况、国际地位、相互利益、双方在对方外交政策中的定位以及长期形成的对彼此的偏见,在双边关系中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今后,这些因素仍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东欧与俄罗斯关系的发展,决定着它们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从二战结束直到80年代初期,对中东的政策一直是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苏联、俄罗斯内外政策的调整,中东在其外交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性一度有所忽略,但中东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机会,使得它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布局中正逐步经历着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的俄罗斯与朝鲜半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俄罗斯在积极促进和发展与韩国关系的同时,与朝鲜的关系却渐趋冷淡乃至恶化,这使它在朝鲜半岛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半岛的影响力也一度下降。普京执政以来,实行东西方并举又有所侧重的全方位外交,大幅度调整了俄罗斯的远东政策,使其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因受多种条件的制约,俄罗斯欲达到比较成功地在朝鲜半岛实施其国家政策的目标仍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但随着其自身实力的提高和新的更具吸引力与实用性的半岛政策的出台,在朝鲜半岛问题未来的解决过程中,俄罗斯将会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的关系,并用此分析冷战后的中国—东盟关系。本文认为中国—东盟之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国际社会,主要依据有:两者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两者关系的机制化程度不高。所以,要改善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至少做到:加强中国与东盟的跨文化交流,真正发挥双边国际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东盟对台战略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后,东盟不断成长壮大。由于紧邻台湾,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得东盟十分重视发展与台湾的关系,而台湾当局为了"扩大国际空间",更是大力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近年来,东盟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发展更趋密切,呈现政治、经济、外交全方位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中国台湾和大陆实力的不对称,东盟与台湾主要是以非官方或半官方的形式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期日本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为后冷战时代双方的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为了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在安全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制衡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而日美同盟及东盟对日防范心理则是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战术核武器作为冷战的孑遗,在当前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上仍发挥着特殊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以及未来核裁军态势。虽然战术核武器问题已成为横亘在通往无核世界道路上的障碍,但俄罗斯没有明显的削减意愿。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能采取措施缓解俄罗斯的安全关切,不排除俄罗斯参与未来战术核裁军进程的可能性。与美国谈判达成具有透明措施和核查机制的双边正式条约,是解决俄罗斯战术核武器问题的有效途径。鉴于俄罗斯战术核力量态势的特殊性,条约的谈判将是艰难而漫长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形成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印。冷战后,东正教的复兴不可避免地对俄罗斯新型政治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王权与教权的统一和救世主观念有助于俄罗斯中央权力的加强;“第三罗马”观有助于俄罗斯国家主权的捍卫;上帝之爱有助于俄罗斯社会的稳定。但东正教的群体意识和遁世性伦理观对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新的形势迫切要求俄罗斯东正教与现代社会接轨。  相似文献   

11.
皮军 《南洋问题研究》2005,23(4):20-25,19
冷战后,经过艰难的谈判,越南与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国关系快速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在两国关系快速发展背后各自的战略意图及其对东亚格局的影响,并对越美关系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冷战后波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欧洲中部的波兰在欧洲地缘政治史上一向具有重要作用,它与美国关系向来非同一般.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在北约东扩、美国战略东移、欧盟扩大的背景下,美国需要通过波兰加紧控制东欧,美国扶植波兰成为"新欧洲"第一把交椅的态度日趋明朗.但是,已经成为欧盟成员国的波兰,一味倒向美国未必有利于本国安全和发展.在欧美新一轮角逐中,波兰将努力化解欧美矛盾、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蓉 《国际观察》2004,(5):42-47
在冷战结束至今的 1 0多个年头里 ,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和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多重表现 ,美欧之间在多个领域的关系框架发生变化 ,冲突和矛盾不断增多。这些变化虽未导致联盟关系的破裂 ,却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从美欧共同战略目标的丧失到各自不同的战略追求和政策取向 ,从美欧在国际政治重大问题上不同的理念到能力分配的不平衡 ,预示着美欧关系的变化是必然的。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全面的对抗与非合作 ,却带有某种根本性并且不同于以往联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在以俄罗斯研究为主的斯拉夫问题研究方面,具有相当雄厚的研究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本文拟从研究综述的视角,对冷战后日本关于俄罗斯政治研究进行整体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独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在继承了其外交传统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点,它们反映了世纪之交在俄罗斯国内和国际舞台上所发生的一系列根本变革。根据外界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利益的具体驱动,俄罗斯外交的行动准则几经调整。冷战后俄罗斯外交有三个突出特点,即全方位的平衡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的务实外交、确保大国地位的积极外交。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经历了恢复发展、遭受挫折和进入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中印两国作为邻国、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舞台上的重要成员,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发展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关系意义格外重大。展望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和大力推进经贸关系,将是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战略关系开始了由安全困境向安全共同体的结构性转变。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边界划定奠定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地缘之基、上合组织夯实了中俄战略合作机制之本、联手反霸塑造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全球之维。展望未来,在新安全观的引导下,中俄战略关系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8.
强制外交与威慑一样,主要依靠武力的潜在运用或者说主要通过威胁使用武力,以达成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强制外交是冷战结束后一个引人注目的国际政治现象,该术语也是当前西方国际关系和战略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重要术语之一.本文在剖析西方强制外交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冷战后美国所实施的两个典型的强制外交案例,着力阐释当代美国强制外交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扼要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与美国—印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后,美国一印尼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反反复复.其原因非常复杂,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的东南亚战略①.冷战结束初期,由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实行"选择性介入"的战略,美国一印尼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双边政治关系则相对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国在东南亚开始践行其"民主扩展"战略,致使美国一印尼双边政治关系"荆棘丛生",而经济关系则"陷入低迷";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始积极构建"反恐联盟",使得两国政治关系再度"升温",双边经贸关系趋于"回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