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是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但由于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建立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其结果,就是从形式上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关系,而实际的结果是人们普遍的平均的贫穷。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本文从形式与实质、现实与目标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调整,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突出表现为:资本更趋社会化、经济运行有序化、收入分配公平化、社会福利普遍化、企业管理民主化和政治的民主法制化等。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断孕育和发展,究其原因,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悔悟或恩赐,而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尖锐矛盾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内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的成果,是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成就的客观结局,是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3.
社会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二者辩证统一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平等的思想,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平等思想的深入探讨,来时我国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李冬俐 《唯实》2012,(8):79-82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所建立的按劳分配制度,本质上是具有强烈平均主义色彩的按人分配制度。其给我们的教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平均主义抑制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只能造成事实上的普遍贫穷;二是理论必须为现实服务,脱离实际的理论不能用以指导实践;三是社会发展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根本任务、根本制度、根本目标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生产力主体、人权主体有机统一的整体,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基础性本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作为根本经济制度的标志性本质和人们共同富裕普遍平等作为目标的终极性本质有机统一的整体。完整地理解和实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态度。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必须防止和反对割裂这种有机统一的片面性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过程中认识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澄清了长期以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偏差,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成果和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至今还对我国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和警示作用.研究和探讨这一选题,无疑会为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以及对平等问题的一般性论述中,都包含着他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平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表现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的法权观念;社会主义平等虽然消除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剥削,但按照原则却仍然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因而是形式平等而非实质平等;社会主义平等是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体现,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且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在对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论述中,马克思不但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相区分,而且他对社会主义的说明也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因此,只有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才能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本义,才能正确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转变。随着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式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  相似文献   

10.
完善和发展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之价值实践双向一体互动模式实现,即价值的实践化与实践的价值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融入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则只能流于口号和形式,国家治理如果不能在各个层面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会失去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处在全球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捍卫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才能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1.
1956年到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吸收并沉淀了建国初期的经验成果,自觉践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通俗化、群众化的核心要求.但这一时期未能遏制“左”的思想倾向,未能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理论理解与理论运用的关系、群众运动与理论建设的关系以及正面学习与反面批判的关系,从而使大众化事业逐渐走向庸俗化,并为“文革”时期极左路线的形成埋下历史隐患.对这一承上启下特殊时期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加以梳理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很强的学术史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化和民族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被赋予新的内容,中国的社会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获得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平等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追求和价值指向。那么,马克思恩格斯何以拒绝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平等的王国"呢?这是因为抽象的平等口号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而抽象的平等口号之所以不能充当这一角色,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主要是因为:(1)平等是一个旧口号;(2)平等是一个片面性的口号;(3)平等口号容易引起思想混乱;(4)有阐述平等问题更精确的方法,从而能更好地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保持延续性与稳定性,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促进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此,要深入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坚持普遍联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相互联系之间的本质性和规律性,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用好运动变化而非静止不变的观点方法,以这五种辩证思维为指导,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卫兴华 《求实》2016,(8):37-42
要依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既要重视我国提出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意义,也应重视而不应忽视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标准。每个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要混淆两种视角的判断标准。其一是在剥削制度下统治阶级及其主流观点的判断标准,认为其剥削制度是公平的、合理的、正义的;其二是马克思对各种社会制度的价值判断标准,既肯定一切剥削制度的存在和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用道义原则去说明,但又不认同各种剥削制度是公平的、正义的,还批判了资本主义辩护士的观点。发展社会主义,应将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价值判断标准统一起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理念,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指导意见,事实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价值判断标准。有人宣扬唯生产力论和唯生产力标准论,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付关怀 《党史文苑》2012,(12):63-65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历经12年艰辛探索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并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18.
张闻天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对我们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跨越理论是相对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而谈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不仅论述了历史发展规律理论,也论述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理论。马克思生产力跨越发展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它大致经历了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前提、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骤,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始终;从理论逻辑看,它蕴含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要素;从实践逻辑看,它体现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和坚持中国发展与人类发展相互统一的实践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