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严翅君  李小红 《唯实》2011,(8):163-169
对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社会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一是细分主体角度的研究 二是发生学视角的研究 三是功能意义上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拓展,欠缺规律性发掘 仍需加强场域性探究和功能性追索。深入研究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社会态度,有利于准确判断这一阶层成长 成熟和变动走势 有利于执政党和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策选择 有利于为社会和谐 团结稳定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园 《宁夏党校学报》2006,8(6):106-109
近几年,中产阶层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在我国崛起,而且中产阶层在消费上的前卫姿态已经突显出来。政府也在有意识地鼓励、引导这种消费潮流。中国的中产阶层是何现状?其消费特征是什么?他们的生活真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么?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层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它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中产阶层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它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理论界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阶层——中产阶层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本文旨在对理论界关于中产阶层的概念、界定标准、特点、作用、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概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理论界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阶层——中产阶层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本文旨在对理论界关于中产阶层的概念、界定标准、特点、作用、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概括。  相似文献   

7.
中产阶层在发达国家是社会的“稳定器”,发展中国家能否克服成长起来的城市中产阶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呢?通过对城市中产阶层社会功能理论论争的回顾,分析当前城市中产阶层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所积累的物质基础使得中国具备了解决中产阶层与秩序稳定、民主发展困难的能力,从而实现中产阶层成长与社会秩序稳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社会分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着,教育作为进入某社会阶层的门槛和实现社会流动的工具,在当代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和变动中起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本文将探讨中产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高等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动的关系。并就对如何利用教育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层向上的良性流动,以扩大整个社会的中产阶层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产阶层的现状、功能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冰燕  徐学庆 《学习论坛》2009,25(11):68-7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产阶层在中国社会的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产阶层在我国到底有哪些功能,今后如何发展,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队伍,都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经历了"兴--衰--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它并不完全与当代中国法制发展的兴衰同步,而有其自身规律.在某种程度上,现阶段中国重建人民陪审员制度更多的是从建立人民司法的政治大局考虑的,正像解放初期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为了打破旧的司法人员对审判的垄断一样,在新时期强调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复兴的政治意义远远要大于解决诉累的意义.本文以新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变迁为视角,探索制约这种变迁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吕庆春  伍爱华 《探索》2016,(4):174-180
中产阶层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应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维度去考察。当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流阶层的时候,经济与政治的制度化程度较高,中产阶层的体制属性、良好的教育背景促使其理性思考,其价值取向倾向中庸,政治态度趋于保守,中产阶层的中间社会地位能有效地黏合其他社会阶层,是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器"。在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转型社会中,制度化程度较低,中产阶层的价值取向倾向多元化,政治参与处于无序状态,中产阶层是转型社会中反体制的主要力量,主张激进的政治与社会变革,成为政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民主进程的主要推进者。因此,不能一概地认为中产阶层就是社会稳定阶层,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层是社会的"动荡器"。  相似文献   

12.
周良沱  章剑 《求实》2006,(4):51-54
当前,弱势群体的社会态度已向执政能力发出预警,其主要体现在:弱势群体强烈的“不公平”感,考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政策;弱势群体强烈的“不公平”感,考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政策;弱势群体参加贫困人员组织的愿望强烈,考验我们控制引导弱势群体组织愿望的能力;弱势群体对“基层党和政府官员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的评价一般,考验基层领导的亲民形象;弱势群体对基层政府官员的低评价,考验基层领导执政为民能力;弱势群体认为“先富群体”是用合法手段致富的低比例,考验我们对致富手段的调控能力。对此,我们认为,扶助弱势群体,事关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我国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型的过程,同时也应是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并走向完善的过程,全面小康社会应该表现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什么是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按照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的观点,当  相似文献   

14.
李菁怡 《兵团党校学报》2013,(5):78-80,F0003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在社会领域的特定表现。就宏观层面而言,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来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分别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动力、中坚动力和关键动力;就徽观层面而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因而,人的素质、人才问题是社会现代化的主导因素和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人性的解放过程也就是人的解放过程,人性的解放,实现于它与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因此,研究人性的解放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龙林  刘燕 《求实》2013,(1):21-24
"社会基本矛盾"是毛泽东矛盾学说在社会层面的应用。这一概念深化了唯物史观对社会有机体的分析,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辩证认识,决定了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毛泽东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强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运行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系统阐释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殊性的归纳,为不断解决这一矛盾指明了路径。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启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准确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正确认知当代各种矛盾关系,并通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消除贫富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社会中存在的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构成的关系机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和谐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一个主体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要推进社会公正,建构一个合适的社会公正价值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思想史上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公正观,概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社会公正理论,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公正理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09,(10):54-55
李翔朱四倍在8月24日的《经济观察报》上撰文指出:中产阶层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当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在8月表示,现在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2%至23%,并且仍然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时,人人都有理由感到安慰。或许我们确实目睹着一个新兴的中产阶层的诞生。年轻人用父母攒下来的钱交了房子的首付,在大城市中买了房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诞生、成熟、推动力量都离不开实践的作用,社会有机体思想具有人本性、整体性、动态性三个主要特点,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