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心意不一     
有僧人问禅师:“真的法眼藏起来,一代代相传。不知你传给谁?”禅师说:“生物有长的地方。大悟的人没有老师。”僧人又问:“什么是道?”禅师说:“放牛要在有水草的地方。”僧人问:“如何才能成为道中人?”禅师说:“坐在雪地里念经。”僧人继续问:“每一条路都不同,如何才会知道该走哪一条路?”禅师说:“身上带有夜明珠却还怪月亮不够明亮。”禅机点拨:人世间正邪对错,靠心分辨,心明则正,心迷则惑。心意不一  相似文献   

2.
余海 《新东方》2006,(2):31-32
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然而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禅宗思想也有着特定的关联:既有对禅的吸收,又有对它的排斥。可以说正是受禅宗的影响才有了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而就在其核心思想上,对禅的吸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心即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中说:“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祖钦禅师语录》:“事不自立,因理而显,理亦心也;……事本无名,因理而得,心即理也。”而“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1…  相似文献   

3.
<正> 古时候,一位学者向禅师找寻禅的真谛,他总是觉得禅师对他保留了很多东西,没有倾囊相授,于是牢骚满腹。有一天他们俩人来到后山的小径散步,突然禅师问学者:“你闻到月桂花的香味吗?”学者回答“闻到了。”于是禅师微笑着说:“看,我并没有保留任何东西不  相似文献   

4.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述的唯一被公认为"经"的佛典,以其特殊的哲学语言承载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如果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相关内容来看禅宗佛法大义,《坛经》中体现的语言观可以划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语言符号作为承载无上妙法的语形;用自性的语义突破语言符号的囚牢;以生命的直观呈现真如的语用。这三个阶段不仅是禅宗语言观的体现,更是禅师参禅悟道的层次展现。  相似文献   

5.
白红义  赵奕 《小康》2005,(7):42-44
今年上半年,四川天全县委书记向辉礼遭遇了一场黑色的“语录风波”:向在公开场合说的话被归纳为11条蛮劲十足的霸道“语录”,一时群情哗然。向辉礼有没有说过这些话?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县委书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遭受这样的“礼遇”?2005年4月28日夜,《小康》记者和向辉礼相对而坐,倾听当事人的解说。  相似文献   

6.
天道公平     
一天,一个僧人问修静禅师:“大悟的人为什么还有迷惑?”修静说:“镜子破了就不能照了,落下的花就不会再上枝头。”僧人又问:“军队打仗双方都摆了天王斋来祈求胜利。不知天王会让哪方的愿望成真?”修静回答说:“上天下雨,不会挑选滋润哪棵树,荣和枯的树都会得到雨水。”禅机点拨: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机会,问题是能不能把握住。天道公平  相似文献   

7.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8.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次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相对打坐,苏东坡问佛印禅师:“大师,你现在看到的苏东坡是什么?”佛印反问他:“你先说说,你看到的佛印是什么?”苏东坡怀着竞争和好胜心理,用开玩笑的语气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对苏东坡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的你是如来本体。”苏东坡洋洋得意地回家告诉他妹妹,苏小  相似文献   

9.
王莉 《台声》2022,(21):62-63
<正>曾以趣谈漫绘的形式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创作了《庄子说》《老子说》《禅说》等漫画作品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杭州受访时表示:“我自从2009年入驻杭州以来,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在这里。我早就说过,我生于台湾,老死杭州,葬于少林。”他说,未来会扎根杭州,继续深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内容,计划要画超过150本的禅宗故事,希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樊丽沙 《求索》2014,(10):152-156
禅宗是西夏比较流行的几大佛教宗派之一。从出土的黑水城禅宗文献和西夏各地佛教遗迹来看,西夏禅宗信徒众多,不仅大量的汉文和西夏文佛经如《六祖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重要禅宗典籍在西夏流行,而且河西等地还有不少西夏僧众禅修遗迹。西夏禅师众多,但从文献来看,禅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与西夏多民族聚居的国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禅在屋檐下     
40岁之后,突然感觉周围的世界对佛和禅有了热情。随波逐流吧,我也开始读点佛经小品文、道家的小故事,可是总有种隔靴搔痒镜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其中有个《一切皆禅》的故事,始终想不清楚,参不透。从前,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慧不小喔!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  相似文献   

12.
尼采在《苏鲁支语录》中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其血写下的。用血写: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商务印书馆译本,第34页)这意思很明白:一个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更进一步,甚至是用他的生命和鲜血,完成他的著作,这当然是极有价值的书,会得到尼采这样的读者爱重。这是尼采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引用的。比如,鲁迅就在《三闲集&#183;怎么写》一文中这样简省的转述说,“尼采爱看血写的书“。话说简省了,就可以发生歧义:是作者用自己的血,还是用别人的血写的?如果是用别人的血来写,我看还不如用墨水好。我怕读的,就是用别人的血代替墨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1920年第一次读《共产党宣言》。这一年,毛泽东27岁。同一年,他在湖南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二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常读、精读、细读的一本书。读了多少遍?无法统计。1939年,他对党内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  相似文献   

14.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支,以顿悟为特色,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谓“公案”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是禅师为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作出的一种指示。禅宗公案表面看来扑朔迷离、荒诞不稽,充斥着矛盾与悖论,实际上正是这种对常理和规范的“破坏”和“偏离”,才有着一种“神妙”的境界。本文试图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荒诞表征下的合理性:“反常”的语言形式正是禅宗“反常”的思维模式的镜象描摹,禅宗通过这种“反常”有效地传达了禅宗“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虽然“书话”是很晚才有的名目,但上溯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就觉得似乎很早了!若说较晚的话,抑或可以20世纪周作人的《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乃至后人编进《知堂书话》的一些“书话”大家而论。若以我的见识,则可谓《求书日录》、《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诸文,系以非常之笔,记非常之事矣!另则,郑振铎、唐驶、黄裳等虽然皆是书记比读书记写得好之范例。然而,在我以为的唐文之中和、黄文之恬淡、郑文之稍显激越之中,我倒更看重的是黄裳“书话”之“精刻”、之“恬淡”。  相似文献   

16.
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有些信谈到了哲学问题。从这些信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研究哲学;也可以看到,他研究哲学是怎样联系实际的。 他在一九三七年给艾思奇的信里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这里说的《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同志继《大众哲学》之后写的一本著作。毛泽东同志读这本  相似文献   

17.
<正> 作家王蒙曾讲过一个民间故事:有个人强说《水浒传》中的好汉叫“李达”,另一个人说叫“李逵”。于是,两个人赌20元钱,去问一位古典文学家。不料,那古典文学专家竟然判定“李达”是正确的。读“李逵”的当然有意见,骂他荒唐。谁知这权威竟悄悄对他说:“你不过损失了20元钱,而我们则害了他小子一辈子,他从此以后,肯定以为梁山好汉是‘李达’,这不是出一辈子丑吗?”本来我也替读“李逵”的那人悲  相似文献   

18.
蝴蝶     
宇文正 《台声》2014,(5):49-50
<正>一位监狱写作班的学生坤给我写信问起一事,张爱玲《流言》中的《炎樱语录》里,"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而他读到另一个说法,泰戈尔的《飞鸟集》里也有"蝴蝶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她自己"之语。他说泰戈尔在张爱玲出生(1920年)之前已获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张爱玲怎会不知此句话的出处?"  相似文献   

19.
近读古训《增广贤文》,其中有一则言道:“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掩卷细思,深有所悟。  相似文献   

20.
曾以《小康庄》、《我是中国人》、《一筒罐头》和《笑林广播电台》等相声表演连续获奖的笑林突然在舞台上失踪了——他说他需要冷静剂。笑星耐得三年寂寞,换来了法学硕士的文凭,他认真地说:“通过学习,我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为笑星,他最高兴的是在台下听到人们说他“嘿,原装的,不是假冒伪劣!”赵小林委员5岁登台表演,今天成为了人们熟悉的笑林。他的笑“源”大概来自他的开朗性格、O型血、山东血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