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围城内外不时地在上演故事,故事的内容、情节五花八门。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们的周围有了"大学生夫妇在校园能同居吗?"的议论,于是乎,一场新的讨论由此展开,其势远远超过了当年某高等院校免费发放"安全套"事件被媒体炒作的程度。应该说,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的,它的存在就是允许的。可针对大学生夫妇同居的特殊性,我们的校园又作如何选择呢?当然赞同者有之,反对者咂舌,不管者嗤之,不问者不屑。本期话题,我们约请了几位朋友来聊聊这个话题, 但这完全不是赶热闹。  相似文献   

2.
围城内外不时地在上演故事,故事的内容、情节五花八门。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们的周围有了"大学生夫妇在校园能同居吗?"的议论,于是乎,一场新的讨论由此展开,其势远远超过了当年某高等院校免费发放"安全套"事件被媒体炒作的程度。应该说,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的,它的存在就是允许的。可针对大学生夫妇同居的特殊性,我们的校园又作如何选择呢?当然赞同者有之,反对者咂舌,不管者嗤之,不问者不屑。本期话题,我们约请了几位朋友来聊聊这个话题, 但这完全不是赶热闹。  相似文献   

3.
围城内外不时地在上演故事,故事的内容、情节五花八门。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们的周围有了“大学生夫妇在校园能同居吗?”的议论,于是乎,一场新的讨论由此展开,其势远远超过了当年某高等院校免费发放“安全套”事件被媒体炒作的程度。应该说,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的,它的存在就是允许的。可针对大学生夫妇同居的特殊性,我们的校园又作如何选择呢?当然赞同者有之,反对者咂舌,不管者嗤之,不问者不屑。本期话题,我们约请了几位朋友来聊聊这个话题, 但这完全不是赶热闹。  相似文献   

4.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二)项规定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在举证证明对方存在"与他人同居"的事实过程中,由于同居行为的隐秘性和连续性,无过错方很多情况下只能采用偷拍的方式获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证据。那么偷拍是否会侵害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者以及与有配偶者同居的人的隐私权呢?这要因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二)项规定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在举证证明对方存在"与他人同居"的事实过程中,由于同居行为的隐秘性和连续性,无过错方很多情况下只能采用偷拍的方式获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证据。那么偷拍是否会侵害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者以及与有配偶者同居的人的隐私权呢?这要因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价值观多元化,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大学生同居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这一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从大学生同居的现象入手,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学校、以及社会等因素,从法律的视角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疏堵并用治理同居行为。  相似文献   

7.
花丰 《法制与社会》2014,(10):184-185,187
我国现行法律规范针对非婚同居的问题态度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制,但不可否认的是非婚同居的现象已逐年增多,并且由非婚同居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层出不穷。例如同居关系解除后引发的"青春损失费"、"青春损失赔偿费"、"分手费"等各种名目索要的赔偿费和补偿费问题引发了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针对符合法定婚姻实质要件但未进行婚姻登记的男女双方非婚同居所引发的类似青春损失费争议进行讨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  相似文献   

8.
在"《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小三"补偿是这样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为解除同居关系约定了财产性补偿,一方要求支付该补偿或支付补偿后反悔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意味着,"小三"将无权向已婚同居男友索取补偿。而不久前召开的《婚姻法》颁布60周年纪念会上,有专家指出,《婚姻法》规定,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但对配偶权的  相似文献   

9.
在有身份者参与的共同犯罪中,其共犯状态的确定是争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本文从"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之共同实行犯"、"教唆、帮助行为在身份犯与共同犯罪中共犯状态的确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有身份者参与的共同犯罪的共犯状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夫妻忠实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妻忠实义务"作为一条倡导性条款订入新婚姻法中,在总则中予以体现,反映了主流民意和法学界的共识。在实践中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行为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通奸以及卖淫嫖娼行为;为了制止侵害方的违法行为,并对其予以惩罚,以体现法律的公正,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害方有权向实施侵害的配偶一方提起停止侵害之诉,有权向第三者提起停止妨碍之诉和侵权损害赔偿之诉。  相似文献   

11.
在有身份者参与的共同犯罪中,其共犯状态的确定是争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本文从"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之共同实行犯、"教唆、帮助行为在身份犯与共同犯罪中共犯状态的确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有身份者参与的共同犯罪的共犯状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婚姻法)解释(—)》第2条界定《婚姻法》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就是说,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主要是指同居时,既不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对外也不以夫妻名义出现的具有隐蔽性和较为稳定的两性关系之行为。其特征是同吃同住、同性生活,也称为姘居。笔者认为,依照上述司法解释及学者的观点,离婚诉讼中过错方有许多过错行为是无法归责的,例如有  相似文献   

13.
不知是谁给未婚男女同居起了"试婚"的好称谓,甚至还有人对此大唱赞歌,如果你见到这对当事人,你也许会对同居有新的认识.要知道,以前"同居"一词在法律上被称为"非法同居",这能是好事吗?  相似文献   

14.
《江淮法治》2011,(20):22
编者按:2011年9月19日,年仅19岁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北师大校园论坛蛋蛋网征友板块中发帖"求过而立之年的大叔包养",并留下联系方式,当即引起众网友的围观和社会舆论的非议。有媒体甚至将此事上升为女大学生求包养的"事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行败坏风气之批判。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自诉人王某(27岁)于1997年经人介绍与被告人夏某(49岁)认识。同年8月,王某和夏某在夏家同居生活,夏某将王某安排在夏某承包的建筑工地当材料员,期间,周围群众曾多次告诉王某,夏某已有妻子,但自诉人王某仍与被告人夏某同居生活。因夏某夫妇膝下无子。  相似文献   

16.
田雷 《中外法学》2015,(2):391-416
像人类学家一样去观察美国宪法史,其宪法实践呈现为一种跨越代际而存在的自治政治,这种自治在规范上要求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信守制宪者写入宪法文本的"先定承诺"。但为什么制宪者有权订立垂范千古的宪法?为什么遵守先定承诺反而是民主正当的?美国宪法的路径是建构出一种在时间维度内绵延的"我们人民"这一政治主体以及一种跨越代际而生生不息的共同体模式。美国宪政是一种"叙事宪政"。宪法故事的讲述构成了宪政实践的文化基础,培育了每一代美国人对原初宪法的认同、热爱和信仰。美国宪法之"活",原因在于美国人有能力去讲述美国宪法之内、之外、之间、之上、之前和之后的故事,由此形成美国这个宪法共同体共同分享的源头叙事。  相似文献   

17.
蒋月 《法学》2010,(12)
我国现行《婚姻法》明文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婚姻当事人在婚外与他人同居,且在同居前后或者同居期间向对方赠与财产或支付补偿的现象。近十年来,相关利益主体为此发生的纠纷并不少见,甚至有人去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当初承诺方履约的。相关人民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后,引发了人们对案件裁决的议论。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司法实务  相似文献   

18.
王倩 《政府法制》2007,(16):4-6
为了浪漫,为了自由,为了安静,当校园广告栏贴满校外租房广告时,当越来越多的小"夫妻"手牵手出现在菜市场时,大学生校外租房,已经不仅仅是个别学生的私事儿,而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笔者发现,在某些学校,租房的学生已经达到了10%。日前,教育部一纸禁令,要求大学生不得在外租房。这一禁令能否实行?大学生们为何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故事解释着他们的选择,在多方采访后笔者发现,禁租令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本书源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论公正》。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书中探讨了"什么是公正"这个古老又永远年轻的话题。"让我们从一个故事讲起。"这是桑德尔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他为这门课程设计、搜集了几十个故事和案例。这些故事和案例绝不是噱头或花絮,而是激发学生思想的起点——请看他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婚姻是人类处理两性关系的唯一合法手段。婚姻生活中,无论是性生活还是情感生活,都具有单一的、排他性的特征。婚姻所追求的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私有制后的产物。是两性冲突的必然选择。因此,婚姻排除婚外同居行为。我国婚姻法亦明确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司法解释明确将其界定为“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该条法律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就是:法律不禁止无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纵观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同居问题的不同规定,可以看出立法态度和价值判断已经发生变化,由“非法”转为“中立”,既不鼓励也不禁止,表现为对待同居问题先后出现了3种不同的规定:事实婚姻、非法同居、同居关系3个概念,且司法解释主要是以解决善后问题为重心,不注重同居关系存续期间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无明文规定不违法”,非婚同居在我国目前法律框架下并不构成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