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禅文化的表现形式,旧体的禅意诗歌,茶与禅的契合,禅画等文学艺术形式里流露出的对禅的思考,彰显出禅"拈花微笑,不立文字"的空灵透脱。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禅文化中重视的禅悟思维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直觉思维,其本质是对人的生命本性的洞察,意味着心灵的和谐和幸福安宁的真正实现。它具有独特的和谐特质,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启示,能够让现代人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在入世中完成心灵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柏林禅寺以杂志、网站、宣传橱窗、访学与弘法、影视制作等多种时尚传播方式弘扬佛教,传播"生活禅"的理念,是在当代社会中成功进行宗教传播的典型个案。尤其是连续举办的"生活禅夏令营",作为一种新型的弘法活动,独特的运作方式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明显的吸引力及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柏林禅寺古代为禅宗著名道场,后来全面衰败。1988年以来又经历了一个迅速的复兴过程。该寺主持净慧法师认为佛教应该主动地顺应时代(契机),对旧的不合时宜的进行大胆的抛弃与改造,同时又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契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禅”修行理念。生活禅的主张、契机契理的口号实际上是佛教现代化的表现。柏林禅寺的复兴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较好回答。这一个案对研究整个传统文化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禅宗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以主观意识构建的自由时空观、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与艺术相沟通;禅永不重复的自由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教育方法相契合;禅的"自觉体证"与艺术的自我发现相印证;佛法东被,为中国绘画、书法艺术开创了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2014年6月25日晚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国家宗教局原局长叶小文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伟健教授陪同下,来到广州市琶洲保利世贸中心参观“佛讯干年,墨彩禅风——田沧海、林伟健书画作品展”。这次展览,以书法、绘画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佛教的中国化、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和谐作用,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禅是宗教,诗是文学,禅诗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禅诗既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块瑰宝。本文以中国古代高僧的禅诗为切入点,得出中国禅宗发展为入世佛教、人间佛教是禅诗得以兴盛的重要因素,并从几种典型的禅诗进一步探讨禅诗所显露出来的艺术美学禅宗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谈到诗禅融通形式的时候,一般学者多关注禅对诗的渗透,较少涉猎诗对禅的渗透.而探索诗对禅的渗透及诗禅融通形式,对认识诗禅的辩证关系以及提高禅意诗的鉴赏水平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严羽《沧浪诗话》的核心在"以禅喻诗"、"以禅论诗",而参禅之"法"在"悟",即贯通诗禅的主要在"悟","悟"既是禅法,也是诗法,严羽将禅之"悟"应用到了诗之"悟"。笔者就《沧浪诗话》中体现禅诗关系中"悟"的内容、性质、基础等做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10.
明末,政治的黑暗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大批士人从政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享受休闲生活。代表如袁宏道,以旅游、求禅问道、著书立说等作为休闲生活的方式。明末士人的休闲生活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因为过于追求声色娱乐而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峨眉山市是传统的茶叶产区,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茶旅融合互动发展对促进峨眉山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峨眉山市积极推进茶旅产业一体化发展,但是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程度较低。同时,还存在各种乡村旅游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茶文化、佛禅文化、休闲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没有充分整合,尚未形成合力。坚持茶旅融合,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茶旅融合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机地统一起来,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2.
灵祐祥师是佛教禅宗沩仰宗创始人,人称沩山灵祐,其禅学思想,以“镜智”为宗要、以“无思”为禅道、以“理事不二”为中心。其禅学主要特点是圆融:圆融南禅各派、圆融南北禅。  相似文献   

13.
李棘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9):156-156,166
王维有"诗佛"之称。是佛教高度发展的唐朝社会、笃信佛教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抑郁的人生经历,将他铸造成深具禅心之人。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同时又抛弃了自我意识达到空的的禅境,他的诗中山水也跳动着生命,同时禅与王维合而为一化为山水的中心精神,本文从这个角度用辩证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探索解读王维山水诗。  相似文献   

14.
埃利希.弗罗姆是现代西方著名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潜意识是弗罗姆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研究其学术思想的一把钥匙。他从功能与作用的角度重新规定了意识与潜意识,厘清意识与知性的关系,论述了潜意识的基本特征,将挖掘潜意识的意义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并用禅的思想来解释和探讨挖掘潜意识的意义和方法,这些成就都远远超越了其他心理学家。研究弗罗姆潜意识理论,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价值,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社会的形成,不但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交往形式,而且加剧了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的紧张关系。伴随着网络社会发展的必将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与价值理性精神的彰显与高扬,它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不断消解传统价值精神中与现代社会社会生活和交往方式不相适应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与青年现代素质的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方式与青年现代素质的养成黄志坚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形成的现代生产方式,必然带来现代生活方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每前进一步,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青年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秩序、生活追求和心态,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凡不适应科学技术新发展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到日本之后,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日本茶文化茶道,茶道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传播到日本有三个高潮时期,以中国禅文化传入为契机,受其影响、刺激,与日本本土神道教相结合,在经过不断地改进后,与传统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礼仪规范,程序复杂的艺术形式。而人们可以通过茶道繁琐正规的程式修炼。达到修生养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美好精神生活的基本样态可以概括为自由与创造、审美与超越、闲暇与休闲三个向度,是现代精神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有其自身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价值逻辑。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构建美好精神生活应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关系中展开,在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及类本质复归的基础上探寻精神生活的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后现代主义颠覆性的讨论的深入,审美与伦理观的关系正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王尔德与纳博科夫作为将现代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典型作家,他们的创作时期前后相接,大约跨越了整个现代主义文学时代,反映了现代审美性伦理观的产生与发展,也透露出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困境与突围。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就生活世界的重建方式、重建空间和重建的方法论原则作些探讨与阐发 ,以此作为对现代西方诸多生活世界理论的一种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