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发扬光大了党的优良传统,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拿出了远见卓识的办法。我们在学习和贯彻这一文件时,应学会哲学思考,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整体上全局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分析了进入新世纪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特别强调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我们重温陈云同志关于发扬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思想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 )坚持为人民服务1 93 9年 5月 ,陈云就指出 :“我党是以彻底解放中国无产阶级和全国人民、全中华民族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职志的政党”,“党不仅要求每个党员懂得这一条 ,特别是要求…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一个根本点。事实正是如此,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新概括和新发展。密切联系群众是加强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杨信 《奋斗》2010,(3):10-11
<正>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1950年2月,毛泽东同志视察哈尔滨时为当时的松江省委题词"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今日重温题词,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先进之源、力量之源、智慧之源、领导和执政之源,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  相似文献   

6.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实践并完善起来的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生活准则。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是一个继承优良传统,开辟和拓宽党密切联系群众渠道的一个重要文件,贯彻这个决定,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对  相似文献   

7.
一、增强群众观念,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客切党群干群关系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群干群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对这个问题极为重视,作过许多精辟论述。毛泽东同志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形象比作为鱼和水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形势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利益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联系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工作实际,研究思考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领导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其目的就在于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郑重地提出了“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反对官僚主义,密切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胜利完成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问题,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要“紧紧围绕”和“牢牢把握”这个核心问题,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对于指导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引导和凝聚广大官兵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时刻保持群众至上的思想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首先在  相似文献   

12.
唐伟 《发展论坛》2002,(2):21-22
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这个论断精辟阐述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对增强全党同志的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就要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一、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然要求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发扬光大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淮阴市参加这次学习班(省委党校举办的《决定》学习班)的同志通过学习文件,进一步加深了对《决定》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切地感到,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路线。在学习讨论中,大  相似文献   

14.
<正>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工作问题与党的领导地位息息相关,能否做好群众工作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这为新时期我们开展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始终密切联系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作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必须制度化。现行的党联系群众制度在适应性与结构性上的缺陷,决定了与时俱进创新党联系群众制度的必然性。由于党联系群众制度的运行需要借助适当的方式,所以,创新党联系群众制度的同时也要同步创新党联系群众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当前如何在实践中恢复、发展、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血肉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是党内外广大群众极为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此,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门进行讨论,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此举表明党中央对于密切党群关系的高度重视,它对恢复和发展党同人民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向全党郑重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要求。如何密切党群关系?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制定和执行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决策。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是取决于我们党执政以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勤政、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就是体现我们党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的科学分析;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四个就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党同人民群众联系贵在实践》一文中论述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发表以来,党群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怎么办?作者认为,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要大力宣传,造成声势,而关键在于我们全党同志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去认真实践。实践的方法和途径:一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塑造好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应有的形象,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二是必须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