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的力量在于客观、公正、真实。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类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中出现的“有偿新闻”大大削弱了新闻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偿新闻”缘何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不正之风为“有偿新闻”提供了滋生蔓延的温床。当前,社会上的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思潮,腐蚀着新闻队伍中的某些人。一些企业和商家为了争得产品的有利地位,宣传企业领导的“辉煌业绩”,树立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形象,与新闻单位进行交易,使一些从事新闻职业的人忘乎所以,陷入了“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2.
《前线》1997,(3)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决禁止“有偿新闻”本刊制定措施,公布举报电话本刊讯为进一步加强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坚决禁止有偿新闻,本刊制定措施并公布举报电话,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全国新闻系统和出版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北京市新闻界和出版系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召开以...  相似文献   

3.
《前线》1993,(17)
最近,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市委、市委宣传部也相应作出规定。这是很有必要、也很及时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给我们新闻界敲响了警钟,即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闻队伍建设,从抓禁止“有偿新闻”入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保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新闻的正确政治方向,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日前在京联合召开2000年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国新闻系统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报刊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工作,着力于总结经验、分类指导、巩固提高、扩大成果,继续推进“两分开”(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分开;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分开)。充分发挥全国新闻系统43家精神文明示范单位的作用,树立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  相似文献   

5.
《党建》1999,(5)
3月25日,中宣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署、全国记协在京联合召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在一些地方的部分新闻单位"两不分"(新闻报道和经营活动不分开,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不分开)现象仍然存在,今年要进一步推进"两分开",落实"两分开"。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查处力度。新闻采访制度、广告经营制度、记者管理制度等,不仅要建立,还要完善,更要严格执行。今年将依据有关政策法规,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两不分"单位领导的责任,坚决禁止有组织的集体有偿…  相似文献   

6.
《党建》1997,(2)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为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维...  相似文献   

7.
虚假、有偿新闻将被严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三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基层单位和群众如发现媒体刊播虚假新闻,记者搞有偿新  相似文献   

8.
一 “大众文化”当下已成为一个流行的词语,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有的将其视为“市井文化”或者“市民文化”、“小市民文化”、“通俗文化”;还有的将其称为“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等等。由于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一,说法不一,因此在有的时候,它又与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史上进步文艺工作者倡导的文艺的“大众化”,甚至与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涵义相混淆。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改革是极其复杂的、群众性的探索和创新的事业。对待这项事业,既不能消极观望,也不能操之过急。正确的态度,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沿着党中央指出的改革的总方向,在实践中探  相似文献   

10.
谈“饭局”     
《史记·郦生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酒食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社会交往中,餐饮活动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桥梁与纽带。在很多时候,吃饭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甚至于在觥筹交错中,暗含着利益博弈甚或政治杀机。  相似文献   

11.
谈“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剖析,自我审判。自省,是个人修养的一项基本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好传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懂自省、不善自省、不愿自省的人却屡见不鲜。有的人说起别人来,分析评判,头头是道,可反思自己的不足却茫然一片,浑然不知。有的人虽也自省,但出发点不对,失败面前全是客观原因的制约,成绩面前尽是主观努力的结果。人际关系不协调,却怪“洪洞县里没好人”;工作没起色,总认为领导不重视,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等等表现,不一而足。因此,要学会自省,首先要懂得自省。自省,说到底就是一项思想筑坝工程。大千世…  相似文献   

12.
粉笔客 《奋斗》2008,(1):61-61
时下,“书生气”这个词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离“知识、儒雅、正直”等褒义渐远,而靠“迂腐、愚钝、死板”等贬义越来越近了。说某个人“书生气”,近于说这个人不识时务,不会做人,不懂灵活处事;说某个干部“书生气”,近于说这个干部不善协调关系,不能随机应变,不堪提拔重用。所以长辈常嘱咐后生:“社会很复杂,  相似文献   

13.
谈“分管”     
我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了30多年的领导与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分管”问题,有经验也有教训。近几年想得更多一些,体会也就更深一些,对“分管”中的辩证法有所感悟。任何一个领导者都是相对的上级和下级,相对的主管和分管,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工作而言当然是主管,但在整个班子里或者面对上级领导而言又是分管。分管是每个做领导工作的人都要承担的重要职责。分管具有普遍性。眼下,我分管的各家对我尊重、理解、体贴,我很知足;我对分管的各家也信任、放手、支持,尽力使大家心里踏实。所以,在我们这个集体里,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工作关系,都很融洽。但…  相似文献   

14.
谈“慎”     
慎,为谨慎小心的意思。干任何事,办任何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慎重的态度,谨慎的作风是办不好的。 毛泽东1944年曾致信郭沫若说:“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41页)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上以严谨认真著称。他生前的秘书刘振德回忆说:“有一天,他要召开一个小范围的会议,把我叫去,将要开什么会,开会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参加会议的人等都一一告诉了我,别的我都听清楚了,就是提到出席会议的人名时,因当时有点紧张,同时对他的口音还不完全熟悉,所以没有听  相似文献   

15.
谈“很熟”     
正"我跟某某很熟",几乎成了工作应酬中的一句俗话。两人见面,你刚刚自我介绍,对方立刻就准确道出你上级的名字,并且漫不经心地说:"我跟你们那位老方很熟!"当然也许是老李、老赵、老刘,反正只称姓不叫名,这并非为尊者讳,而是为了显示亲昵。他说完这话,就忻忻然,得意而受用地看你肃然起敬的样子。假如你懵懂如我,不知道这个"很熟"到底熟到什么程度——是像法国人吃牛排只要三五分熟,还是像华小栓吃馒头  相似文献   

16.
正我有一辆非常破旧的自行车,车体构架锈迹斑斑,关节零件无不松动。骑这辆车,有两大不舒服:一是吵,它只要一动,立刻嘎嘎作响,大轮嘈嘈,小轮切切,每天上下班行走在长安街上,总觉得破坏了肃穆庄严,惹得值勤民警无不侧目、神情复杂。二是累,它链条老化,蹬起来重得不得了,自长椿街至闹市口,二百许米,汗出如浆,气喘如牛。因为用了好多年,敝帚自珍,未便淘汰。后来架不住夫人三番五次劝说,换了一辆新车,感受果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谈“家访”     
几年来我们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是学生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育效方法。我们轮机系现有学生500余人,从1989年下半年起,我们在坚持常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探索了与学生家长保持热线联系的工作方法,迄今为止,我们与家长的来往信件达1700多封,对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充分肯定,现将我们的做法和工作效果怍一汇报。  相似文献   

18.
"三字经"是本好书, 可惜已经被冷落了几十年, 没有人去理会它了。说是好书,因为这本小书是旧时代普及知识的读物,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 三字一句,文字浅明,句子短容易懂,其次,每两句押韵,容易念也容易背,  相似文献   

19.
在"三讲"教育中。"讲正气"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其实,正气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是应有的品格,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先做人后做官。正气既是为官之本,也是做人之本。"讲正气",应该做到保持气节、优化气质、展示气魄、修养气量。保持气节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有坚定的党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求利性和竞争性,难免诱发一些人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可以说,凡是被击中落马的党员领导干部,基本都属于党性不强而难保气节者。因此,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牢记…  相似文献   

20.
谈“新”     
一谈到“新”,我们的心态,眼光,神情立刻就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新,在哲学家的眼中、科学家的心中和诗人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新与旧相对,首先有着时间的规定性。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时间的脚步永远迈向前方,新陈代谢是事物的基本规律。我国的古代先哲们早就有“生生日新”的说法,所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草续旧草”;“今人续昔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也曾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伟大思想”:“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