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941年1月初,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我所在的新四军第二支队老三团六连,事变前担负着保卫新四军军部的重任,事变之际又是军部中路纵队前卫部队的尖兵连。这里我所回忆的就是六连在皖南事变中艰苦奋战,突出重围,五  相似文献   

2.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度漫天抗日烽火的皖南,顿时沉浸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然而,中共皖南党组织和皖南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转入地下,在黑暗重重的皖南山区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直到大军渡江全国解放。  相似文献   

3.
关于皖南事变过程的叙述,我们不少材料互相矛盾,而国民党方面的材料则有意歪曲真相,以混淆视听。本文根据所搜集的到的双方有关原始材料以及重要当事人的回忆材料,以日志的形式,逐日加以简要的叙说,以求得对皖南事变过程作出比较客观、准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研究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皖南事变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课题。本文旨在介绍10年来国内研究的基本概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一、基本概况 10年来,皖南事变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 (一)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81年前后 1981年5月,时值皖南事变40周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在芜湖召开首届年会。全国9省2市280多名史学工作者和92名新四军老同志与会,提交学术论文、回忆录和有关史料70  相似文献   

5.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关系曾一度紧张。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防止国民党继续扩大军事冲突,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式,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相似文献   

6.
1941年1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皖南事变的前前后后,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战斗在华中敌后第一线,一方面将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反映,并参与党中央对反共顽固派斗争的决策;另一方面,直接领导了华中抗日军民同顽固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为克服投降逆流、争取时局好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发生期间,周恩来采取了正确的国际传播策略,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通过欧美主要国家外交官的报告和新闻媒体的报道,让当时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了解到皖南事变的真相,给予国民党政府巨大的国际外交和舆论压力,促成了皖南事变的最终解决。周恩来在应对皖南事变中运用的国际传播策略,对我们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开展"亲诚惠容"的外交有着重要的启示,为今天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兴无 《党史博览》2021,(10):47-52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皖南第3纵队司令员张正坤率部与顽军血战七天七夜,最终伤重被俘,是除叶挺之外被国民党军扣押的新四军职务最高的将领.张正坤在上饶集中营坚贞不屈,1941年秋组织越狱,为掩护难友英勇牺牲.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一直是抗日战争史、国共关系史和新四军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一问题的研究自80年代起步并逐渐深入,迄今已近20年,其间分别以皖南事变50周年和即将临近的60周年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亦即前十年的研究情况已有文章介绍①。本文着重介绍最近十年的研究情况。1 近十年来,又有一批皖南事变的文献档 案陆续公布,主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 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辑的一套丛书《新四 军》、其中《新四军·文献》(2)收入了关于皖南事变的95份电报和文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皖南事变的全过程和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  相似文献   

10.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定地在陪都同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又一次反共浪潮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而使红岩成为共产党在陪都的一个攻不破的堡垒。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率众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未能突围。叶挺前去与国民党谈判,却遭非法扣留,先后被囚于上饶、桂林、重庆、恩施等地,前后长达5年零2个月。叶挺被囚期间,幸得国民党爱国将领李济深将军保护  相似文献   

12.
章玉丽 《世纪桥》2007,(11):41-42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它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仍有许多问题还需探讨。皖南新四军转移的行军路线选择是不明智的;战斗中的星潭撤退是错误的;石井坑突围的时机过迟。  相似文献   

13.
1941年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战中一手制造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主要事件。其间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遭到预伏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受到重大损失。这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确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不幸事件。但是,由于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正确方针,使事变后国内政局的发展,迅速出现不利于蒋介石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14.
正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台湾著名学者汪荣祖、李敖在评论毛泽东处理皖南事变的全过程时,不禁感叹道:"毛泽东在这场斗争中,运筹帷握而决胜千里,‘有理、有让、有利’,确实高招。江南一叶的凋零,给延安获得广泛的同情与支持,此一政治资本的利息也滚滚而来。"费正清评论说,皖南事变打破了"敌后中国各派武装之间的均势"。那么,毛泽东是如何处理皖南事变的,以至于得到台湾学者如此高的评价呢?  相似文献   

15.
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由蒋介石所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推至峰巅。在事变发生前后的半年时间内,毛泽东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有理、有让、有利”,发出了许多重要而具体的指示。皖南事变后,我党我军得到全世界广泛的同情与支持。在随后的几年内,国民党在军事上对中共一直不敢轻举妄动,这完全得益于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由皖南北移抗日,于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顽固派8个师共8万余人的围攻堵截,激战八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突围出去2000余人,其余大部牺牲和被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17.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反共事变.1941年1月4日晚,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9000多人奉命由泾县云岭分成3路纵队出发向南绕道北移.6日黄昏,走到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的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所部袭击,新四军奋起抵抗.不久,陷入国民党军7个师8万多人的重重包围.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  相似文献   

18.
李辉 《湘潮》2021,(2):48-50
1940年秋至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阴谋策划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巨大损失,国共合作濒临破裂。面对严峻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出《中共中央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化解危机,狠击第二次反共高潮,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此举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对中国抗战的政局和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为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一手制造的 ,它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遭受惨重的损失。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没有被这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所吓倒 ,反而认真地吸取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 ,本文就此作一概述。一、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 ,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皖南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 ,即 1月 15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 ,作出《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该决定认为 ,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项英“对统一战线的了解 ,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他“不认识统一战线中共产党的独立性斗争性 ,他对于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从来…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苏联和皖南事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事变发生前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态度如何?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对此作些探讨。一在皖南事变前夕,苏德关系因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宣告成立而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从本国民族利益和外交政策的需要出发,为了确保东部边界的安全,以全力对付德国,决定加强中苏关系,大力支持和援助国民党蒋介石抗日,以借重蒋介石的力量去减轻日本对苏联的军事威胁。这一方面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