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到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人类社会在传统的物理世界之上,又形成一个虚拟而实在的信息网络空间。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已经不仅局限于现实物理空间的安全,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也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各类信息网络的国际化、社会化、开放化、个人化,使国家的“信息边境”不断延伸,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到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人类社会在传统的物理世界之上,又形成一个虚拟而实在的信息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法律、管理以及技术等层面分析了网络安全问题;分析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从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健全预警检测体系、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和建立响应恢复体系等方面阐述了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为满足公众对多元化政府服务的需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纷纷着手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务。政府机构因其从事的行业性质与国家紧密联系,涉及的众多信息均带有保密性。电子政务中的信息是否安全,是政务工作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因此,保障信息的安全无疑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自从“金”字工程和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纵观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未来几年内我国将会奋力追赶世界  相似文献   

6.
网络安全问题现状分析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总体上讲就是要解决“网络环境安全”的问题和“网络应用安全”的问题”。网络环境安全主要是防止来自外网的恶意攻击、防止涉密信息被窃取、信息的加密传输、防病毒和容灾备份等;应用安全主要解决电子政务应用中的非法操作、越权访问等安全问题。我国网络保密安全的现状令人担忧技术被动性引起的安全缺陷首先我国的芯片基本依赖进口,即使是自己开发的芯片也需要到国外加工;其次为了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外设备,但这也同时带来了不可轻视的安全缺陷,其中大部分引进设备都不转…  相似文献   

7.
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信息存在形式和运行特点,分析了目前人们防范政务信息安全的需求,介绍应用相应技术强化政务信息安全被动封堵漏洞状态。  相似文献   

8.
熊成 《电子政务》2011,(4):80-84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建设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运用.然而,电子政务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安全问题,甚至已成为人们所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基于此,首先分析了电子政务信息的基本概况;其次,探究了高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防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无线电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威胁。从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在发展过程存在的多方面的信息安全隐患,并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防微杜渐,力求使其在良好的发展氛围中不断壮大,为公众提供更安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特点,从攻防博弈的视角,将不同类型的网络攻击分为攻击前、攻击中、攻击后3个阶段,并分别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对这3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攻防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前景下,电子政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发展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好帮手”。然而政务信息的公开化、社会化,同时也给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理解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概念,认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威胁,把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观,才能真正做到“一网管天下”。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立法理念,即应注重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结合、预防机制和惩罚机制并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平衡;论述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的模式选择,认为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立法模式应采用基本法、单行法和完善性法并存的综合性模式;提出了对现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法进行立法优化的思路和建议,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的专门化、提高立法层级、完善法律责任条款以及加强立法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长征 《电子政务》2008,(12):17-25
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步八应用维护阶段,持续可靠提供应用服务的风险已经凸显,电子政务运维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化部门关注的重点.结合理论研究,立足实践,从电子政务运维现状、面临的挑战、国内外的最佳实践、电子政务运维发展趋势和应重点考虑的因素等角度进行了观点阐述.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论述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体现为硬件设备、软件技术、组织管理以及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从日常安全运作、主动防御、入侵防御与受侵修复四个角度,以入侵发生前、入侵发生时与入侵发生后三个层次的模式,解决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梁枫 《电子政务》2006,(9):14-17
本文针对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结合电子政务实践的信息特点,论述了引入与加强风险评估过程的必要性;提出了一套以系统模型为基础,加强对风险评估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实现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安全需求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应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持电子政务项目与政府管理目标的一致,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如何建立合作和共享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如何应对信息安全风险等,这些都是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年6月27日,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国家信息资源北京研究基地和北京大学CIO班教务办公室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负责人和北大CIO班学员齐聚一堂,围绕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对本次高峰论坛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进行整理并刊发,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推广信息安全试点工作成果,更好地推动地方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工作,2010年4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地方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试点经验交流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陕西省副省长姚引良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18.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然而,垃圾短信、垃圾邮件、木马软件、黑客攻击、网络盗窃、网络恐怖、淫秽色情、泄密信息这些依托信息网络而存在的不安全、不文明、不和谐的言论和行为,已经对社会风气和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防及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国家重要信息网络的载体,各级政府网站以及因此而衍生的电子政务的安全受到高度关注,电子政务涉及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它的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贯彻落实有关精神,研究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国务院信息办会同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安部十一局,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在广东、河南、天津、重庆四省市开展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2006年10月,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在河南省济源市召开了试点总结暨济源试点现场交流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四个省市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丰富经验。特别是河南省济源试点探索了地市级城市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保障思路与方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的中国电子政务,可以用“好戏连台”来形容,领导的高度关注、政策法规的频频出台、论坛会议的热烈交流等,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具体内容请参见本期文章《回顾: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大事记》)。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朗,各地政府在推动各自的电子政务建设时也越来越务实,这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电子政务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维护、测评等阶段,随着总体氛围的逐渐成熟,2007年的中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1.“组织架构(EA)”和“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结合将是电子…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的中国电子政务,可以用“好戏连台“来形容,领导的高度关注、政策法规的频频出台、论坛会议的热烈交流等,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具体内容请参见本期文章《回顾: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大事记》).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朗,各地政府在推动各自的电子政务建设时也越来越务实,这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电子政务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维护、测评等阶段,随着总体氛围的逐渐成熟,2007年的中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