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随提出的“健全的诗”有以下内容:一是用“诗眼”方能看出“诗谛”;二是文字要“平淡”,又须有“弹性”;三是文艺是情感与思想的融合,大作品要富有经过情感浸润的思想.顾随的这一文艺观念与其创作实践直接相关,同时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审美趣味.“健全的诗”是诗人健康人格的体现,这对当下文艺创作有着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没有“旅游诗”这一说。似乎还没有荣获诗坛的认定,可是作为出版物,“旅游诗”已经迈上了书坛。我非诗中人,但我却以为“旅游诗”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何谓旅游诗,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中应用之诗。诗与旅游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名篇、名句。是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游”出来的,又叫山水诗、田园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诗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诗和旅游结合起来,并没有降低诗的身份。反而是让诗回归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3.
刘汉民 《党史文汇》2007,(12):20-23
将已有的诗改动一下,使之成为另有含义的一首诗,叫做“剥皮诗”。 剥皮诗,表面看去,是制作者借助原诗以表达己意,似乎有点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意味,实则也可以说是创作,是很灵动、机智的一种创作。如将剥皮诗与所剥原诗对照品读,会别添一番诗趣。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给30年改革开放写一首壮丽吏诗.“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诗眼”;如果要给3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要给改革开放描绘一幅远景画卷,“民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5.
“回到列宁”与“回到马克思”:两种对立的解释学立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金福 《唯实》2009,(11):27-31
《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的前后两部著作,但它们的解释学立场却是对立的。“回到马克思”坚持的是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回到列宁”表达的是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是从客观主义解释学立场向主观主义解释学立场的后退。这种后退对正确理解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远看青山多雅秀,近看寿阳水长流。寿阳一转人长寿,快快乐乐过春秋。”这是刘家怀老人写的一首“感恩诗”。在“感恩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地震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重建的感人身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所谓“绝笔诗”。是指死前最后所写的诗而言。用联语方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称挽联。若按被挽的对象分,挽联有挽人和自挽两类。一些革命烈士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曾写下“绝笔诗”或题联自挽,以寄情寓意,或嫉恶如仇,或激励后人,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堪称我们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诗文补贮是黄宗羲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虽有一些论著涉及此点,但细究内中意蕴者并不多。本文从黄宗羲的“以诗补史之阙”、“诗道”包容“一人性情,天下治乱”、“叙事之文补史之缺”、“铭者,史之类”等主张入手,作了详尽的探究。黄宗羲的这些主张大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史学与文学之间互补关系,且可以“诗文补史”说概括之。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其内容比较复杂,要把这一命题的意思讲清楚,抓住它的基本内涵是关键。结合解释学提出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来梳理,会发现经过天人合一于“神”,天人合一于“仁”和天人合一于“道”,天人合一于“物”三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之后,其基本内涵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后世各家各派天人关系思想大多是围绕这个基本内涵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学习导报》2013,(11):42-42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轻时,即长于书法,善于吟咏。有一次,他作《咏月诗》,得妙句“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颇为自得。林则徐看后,也觉得不错,但品味再三,又觉得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11.
伍弱文 《前线》2014,(2):124-124
在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面有一座建筑--文渊阁,是皇家“藏书楼”。文渊阁坐北朝南,是歇山顶游龙浮雕装饰建筑,这里可是大清朝的“文胆”。文渊阁前有个方形水池,这是真正的“水渊”,金水河水流入其中,是为防火之用。“水渊”上有一石桥,与文华殿后殿连为一体。文渊阁的东侧,赫然立着一座盔顶黄琉璃瓦碑亭。亭内石碑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及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相似文献   

12.
王金福 《唯实》2003,(5):4-8
命题的意义不是由社会或读者赋予的 ,而是由作者赋予的。从“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康德”的真实意义来看 ,它们不是同类的命题。“回到康德”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认识论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正确”的问题 ;“回到马克思”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解释学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会束缚认识的发展的观点 ,曲解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无效的批评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表现了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的观点 ,虽然把握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有效的批评 ,但其解释学观点却是错误的 ,而且与其批评实践相矛盾。  相似文献   

13.
赵超 《奋斗》2011,(10):62-62
明代英宗时,贪鄙成风,地方官进京,不带重金厚礼是办不成事的。时任地方巡抚的于谦,每次进京却是两手空空,连绢帕麻菇之类的土特产也不带上一点,并口占《入京》一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指普通百姓,意思是说,我于谦当官两袖清风,决不能让百姓指指点点说长道短.  相似文献   

14.
陈毅元帅有深厚的文学造诣,精于文辞,很喜欢和擅长吟诗作对。郭沫若曾赋诗赞扬他:“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在陈毅的一生中,他曾写有不少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意味隽永、情趣盎然、幽默别致的诗和词,就连教育儿女他也往往采用写诗作词这种形式。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  相似文献   

15.
孔子强调,诗作为一种最能感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应与社会道德规范和谐统一,这是孔子诗学观留给中国传统诗学思想最深的烙印。孔子以“和”为美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诗的思想内容以“和”为美,诗的情感以“和”为美,诗的语言形式以“和”为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央发布的2023年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人才“引”“育”“留”上精准发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在“引”上做文章,让人才下乡有劲头。要瞄准发展需求,研判人才堵点问题,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引什么,确保村村有需求清单,企业有引才方案。要广开进贤之路,树起“人人是人才”的引才观,以开放、包容的眼界识才引才,既要引来‘金凤凰’”,又要挖掘本土“田秀才”。要坚持“以才引才、以情引才”,发挥人才“朋友圈”力量,拓宽人才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17.
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应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从宇义上说,学究一经,就表示学通一部经书。  相似文献   

18.
苏轼(1037-1101),宇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为文纵横恣肆,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豪迈,以诗入词,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工书善画,在书法史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相似文献   

19.
张培元 《廉政瞭望》2006,(11):37-37
有着“诗人书记”称谓的李大伦,在湖南郴州市主政7年,伙同妻子受贿1325万,家庭存款高达3200万元。可能自认是雅士,李捞钱手段也很“雅”,不屑于与那些“没文化”的小矿主来往。几年来他共出过两本书,诗集《岁月如诗》和一本标价几百元的个人书法选,均通过市委宣传部向党政机关强行摊派。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该有多少精于“喝彩”之道者?从古至今,抬轿子的,吹喇叭的,溜须拍马的,阿谀奉承的,可谓“人才辈出”,史无绝书。这类人大概不曾到什么“喝彩专科学校”进行过专门深造。但他们却对“喝彩术”操作娴熟,该在什么时候“喝彩”,该采用什么方式“喝彩”,他们都能准确掌握“火候”,不失时机地“亮一嗓子”。当宋真宗钓不着鱼时,丁谓在旁边立即赋诗:“茑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真宗因此大喜;而当朱元璋半日不见鱼儿上钩时,解缙上前连忙赋诗“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