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建 《时代风采》2010,(20):4-6
家长迎高考?没有搞错吧?没错!虽不是家长参加高考,但却犹如家长参加高考,准确地说是家长帮助孩子迎接高考。现在高考可不同一般,已被社会称为“高考现象”了。现在的高考,不仅是孩子的高考,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家长的高考,  相似文献   

2.
王雯雯 《工友》2010,(10):59-59
孩子吃零食,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零食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安全隐患越来越突出,如何让孩子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这让家长很操心。对此,营养专家建议:给孩子选零食不妨先分“等级”。  相似文献   

3.
《时代风采》2011,(21):13-13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表情尴尬。(来源:《华商报》)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21日上午,4个20多岁的女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来到河南省栾川县安达鞋业公司经理万同俊的办公室,一致要求让孩子继续在他的公司打工,女孩张晓雪的父亲张相宇还泪流满面地说:“您为了救我们的孩子不仅倾家荡产,还落了个妻离子散!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再为你的公司出点力,我们的良心一辈子都会不安啊!”  相似文献   

5.
感恩     
《工友》2007,(6)
母亲节期间,一项针对“感恩”话题作的调查显示,84/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而作为感恩的方式,“给父母洗脚”和“给父母磕头”遭到了大多数孩子的反对。(5月20日《南方都市报》)  相似文献   

6.
大河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北郊。美丽的漓江穿境而过。2006年4月,这里的“大河中学”迎来两个挑选“舞蹈人才”的老师。 前来选人的学校叫“桂林舞蹈中等职业学校”。挑人的方法很简单:在体育课上偷偷观察。觉得哪个女孩不错。就上门做家长的工作。 听说学习跳舞,而且实习期间每个月有几百元钱的“工资”,出于对艺术的向往和对前途的憧慑。不少被挑中的女孩都觉得很“幸运”;家长也认为去舞蹈学校“毕业能够找到工作就是好事”。 16岁的小宁被选中了。虽然她的文化课成绩不算好,但是她爱好舞蹈。为了遵从孩子的意愿.她的父母东拼西凑地替她交了学费。可是。想像中的舞蹈生涯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半年以后,小宁带头提出退学……  相似文献   

7.
戈海 《时代风采》2014,(15):1-1
地铁太挤,想买辆私家车,但一些城市摇号了;为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一些家长不得不购买天价学区房;想给父母找家放心的养老院,怎料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要排到数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了民生“新短缺”。  相似文献   

8.
听说有这么件事儿:有个农村小学生作文考试得了零分,因为作文的题目叫“儿童乐园”,而这位农村孩子根本就没见过什么儿童乐园。孩子的母亲愤而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就是为了让孩子见识见识什么是“儿童乐园”,从而“不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9.
杜雪 《工友》2011,(9):60-60
尽管电脑的普及,让写字变得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但作为一种开发智力的方式,家长早早教孩子拿起笔的现象还是极为普遍。可过早、特别是6岁前教孩子学写字,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武装医生     
《工友》2007,(6)
继“深圳医生戴头盔上班”后,“医生武装自卫”再上演。由于急诊室护士和医生接连遭遇病人威胁、恐吓、打骂,因担心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江苏镇江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医生护士申请戴头盔佩警棍上班。(5月20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11.
清风 《农村青年》2007,(10):51-53
眼下流行歌曲泛滥,就连两三岁的孩子都会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家长们担心这类情爱歌曲会对孩子的身心毽康产生不利影响,但又没有其他儿童歌谣可以教给孩子,为此无计可施。江西省吉安市有位农村女孩却独具慧眼,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相似文献   

12.
风扬 《农村青年》2013,(10):16-18
初三女生丽丽吃过午饭去上厕所,关了门就没出来。半小时后,丽丽妈妈发现女儿倒在厕所昏迷不醒。丽丽最终没能醒来。公安局尸检结果锁定”凶手”。一切,究竟怎么回事? 房子虽小,生活温馨 2010年7月,小升初的丽丽考上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明光二中是所好学校,名声响,升学率高,很多家长都想把孩子往里送。见女儿如此出息,丽丽妈妈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因为上大学要花很多钱,毕业了在城里又找不到工作,很容易导致农民家庭因此“返贫”。如果单从当前教育费用高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后尴尬的生活处境来看,这番言论倒也不失为一种良言相劝。  相似文献   

14.
《工友》2010,(9):58-59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又到了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许多家长也打来电话,说宝宝很容易发烧,但精神很好。去看病吧,人太多,担心被传染;不去吧,又担心孩子烧坏了。这种情况下,到底该不该带孩子去看病呢?  相似文献   

15.
千华 《农村青年》2006,(12):31-33
她和村民一样买不起油盐,却收留贫困患者,给五保户免费治疗;她看护没钱住院的孩子像“自家仔”,而自己的孩子却吃着“百家食”;为维持小小的卫生室,她用光了丈夫打工的血汗钱;她和村民一样要喂猪、做饭,但她的存在却悄悄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她就是“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2006年1月16日,她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家有三宝:孩子、老公、还有我!”这是一个80后母亲激动心情的表露。这个母亲叫刘小艳。刘小艳所说的“三宝”,曾差点儿少一宝,那就是她的孩子。孩子生下来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刘小艳和老公感到五雷轰顶。是重怀二胎,还是花巨资挽救小生命?刘小艳和家人经历了艰难而痛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红孩 《农村青年》2006,(4):12-15
只是想要一个孩子,没料到5天当中被骗掉3.7万元钱,欠下一身巨债…… 好不容易盼来孩子,却又面临“要”还是“不要”的痛苦选择,想不通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切,都因为轻信了电视上播放的广告。“罪魁祸首”到底是医院,还是电视台,抑或是有关监管部门? 尽管这件事情被曝光了,尽管卫生部门的官员明确表态了,尽管蒙人的医生被“辞退”、医院的个别领导被“免职”了,但是受害的两个农民依然受害了!不仅仅他们,人们为什么这样轻信“广告医院”并且这样容易上当呢?类似的事件从前就有过,难道不足以警惕,不足以为戒吗? 回顾意味着牢记。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叶浩魁和叶雨林夫妇的教训呢?  相似文献   

18.
西门 《时代风采》2013,(21):14-15
两个年幼孩子的父亲打工时坠楼身亡,母亲却早已不知去向,找不到人。孩子的爷爷虽然为儿子争取到工伤死亡赔偿金,但用工单位为避免“后遗症”,付款时不得不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9.
《工友》2011,(3):27-27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20.
常雨琴 《工友》2007,(7):62-62
当年,我们送孩子去哈尔滨工业大学。离开学校时,孩子对我们说:“爸爸、妈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以后就看我的了。”望着孩子那充满稚气而自信的神情,我的心酸酸的,眼睛也潮湿了。我不想让孩子看到我流泪难过,压住心头的千言万语,转身向车站走去。我感觉到,在我们身后,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目送着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