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彬 《农村青年》2006,(7):49-51
因为这起案件的当事人未满18岁,所以,我们称她为“兰”。 在采访中,最让我们感到震惊的并非案件本身,而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法院少年庭提供的“被告人的情况说明”。在这份两页纸的表格上,如实记录了“兰”对自己的描述。 她恨父母、恨家庭。因为父母的离异使她的人生出现逆转;因为幼时遭受的虐待使她产生报复的欲望。 作为监护人,她的父母显然不合格。直到当地妇联和村委会出面干预,她的父亲才停止对她的虐待。而后,她的爷爷奶奶行使实际上的监护权,也以失败告终。 发生的一切恐怕不全是她的错。但是,她因为故意杀人未遂,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相似文献   

2.
49岁的田金珍是一位湘西苗家妇女,曾经收破烂的经历.让她接触到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对亲情的渴盼刺痛了田金珍的心,她卖掉家里最值钱的大肥猪,倾尽心血拍出电视剧《千里寻母记》,感动了许许多多在外打工的父母。此外,田金珍还发动村民办起了“留守儿童自强班”,并筹钱建起“科技示范园”,以吸引在外打工的父母返乡创业。因为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关注以及所作的贡献,小学没有毕业的田金珍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她表示要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带到十八大会场,呼吁党中央更加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并帮助他们的父母解决在家门口的就业——  相似文献   

3.
千华 《农村青年》2006,(12):31-33
她和村民一样买不起油盐,却收留贫困患者,给五保户免费治疗;她看护没钱住院的孩子像“自家仔”,而自己的孩子却吃着“百家食”;为维持小小的卫生室,她用光了丈夫打工的血汗钱;她和村民一样要喂猪、做饭,但她的存在却悄悄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她就是“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2006年1月16日,她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南山 《农村青年》2013,(4):39-42
一个患有先天性眼疾、10岁完全失明的乡下女孩,伴着电台长大的她萌生出将来做一名播音员的梦想。为此,她放弃了月薪3000元按摩师的工作,只身到京城开启新的人生。天资过人的她在有上万名选手参加的“夏青杯”普通话大赛中,荣获总分第四名。然而,她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却因为“没有先例”被拒之门外,她用法律怒讨“考试权”,为视障人士争得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正面临着一个让他们日益困惑的问题:生活好了,孩子却“退化”了,不会做家务,不会待人接物,不会照顾自己……以至踏上社会后,父母还为他们牵肠挂肚,揪心不已。湖南一位下岗教师从父母们的忧虑中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于是她针对城里孩子生活自理和适应社会能力差的现象,办起了“吃苦农庄”,让孩子们在“自我虐待”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从而独辟蹊径地闯出了一条金光灿灿的掘金之路。  相似文献   

6.
韦丽曾经是个高傲的姑娘,由于身材好,长相漂亮,又在城里做服装生意,因而,当有人给她介绍对象时,条件一般的小伙子,她一个也瞧不上。于是,都说她“眼光刁”。 后来,她嫁人了,嫁到了一个谁都无法想像的家庭。她丈夫的情况正好和她相反:以前也认识好多姑娘,但是谁都不愿意嫁给他,因为他家穷,因为他认下一对不是自己亲生父母的老人做父母,并且,其中一个老人还患有皮肤癌,全身流脓流血,散发恶臭,没人敢靠近。 对于韦丽的婚姻,人们只说三个字:“想不到!”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韦丽和丈夫在相爱中品味艰辛,在贫穷中创造幸福,共同照顾多病的老人。2007年8月1日,当记者来到他们家时,韦丽已经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大孝心人物”。更为可喜的是,她公公和婆婆的病情日见好转,全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人们又多了一个“想不到……”  相似文献   

7.
德军 《农村青年》2010,(9):56-58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因为在温总理面前说真话而引发了全国“讨薪风暴”,她也因此而一夜成名。她就是重庆市云阳县人熊德明。成名之后的熊德明远赴城里打工,然而却并不如意,最后她决定创业,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百余个项目……那么,几年过去了,“什么都不懂”的熊德明的创业经历了哪些曲折?她能成功吗?她的创业之路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8.
金童 《农村青年》2010,(10):52-53
真名片印着假身份,桃花运原是"桃花劫" 2010年1月5日,正是农历的“小寒”节气,下午下班时间,郑州市的温度降到零下8℃。然而在花园路“上岛”咖啡厅门口,正左顾右盼的邵学贞却感觉不到一丝寒气,因为她马上要见到心目中的“如意郎君”了!  相似文献   

9.
《农村青年》2013,(5):10-10
一、村主任助理的大胆之举 严虎从他的轿车中走出来时,我惊讶地发现,他只有一条腿。严虎并不回避记者的目光:“在我的记忆中,从来只有一条腿。”严虎,1968年出生,1969年失去一条腿。“我一岁时,父母上山干活,把我放在家里烤火,不小心被烧着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做的截肢手术……”  相似文献   

10.
一位普通下岗女工,因不甘向命运屈服,奇迹般地在盐碱滩中种出优质大米,一跃成为辽亍省最牛的种粮大户,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多种荣誉;因为一次错误的投资,赔光500多万家产的她深陷自闭的泥沼;一种被同行公认为“废料”的小牡蛎,却让她“点废成金”成为千万富姐。  相似文献   

11.
杨柳 《农村青年》2007,(5):29-31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从没有疼过我,她最爱的人是姐姐。姐姐7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父母寻医问药差不多半年,可姐姐的病却越来越严重。那时候,我才5岁,父母每天都要背着姐姐外出求医,对我基本上不管不问。或许是童心妒忌,有一天,我冲着刚刚看病回家的姐姐不知怎么就狠毒地叫道:“最好你快点死掉!”话音刚落,母亲就“啪”地扇了我一巴掌。那一刻,我捂着火辣辣的脸放声大哭,心里对母亲充满了仇恨。  相似文献   

12.
她,四年间担任了两个“落后村”党支书;她,四年间让两个“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致富村”;她,治理村容,修路修桥,重整领导班子;她,关注民生,随身携带“民情记录本”;她,创办养殖基地、引导扶持“农家乐”旅游,成立蔬菜合作协会;可是她,四年间却没有领过单位一分钱工资;她,就是蔺松婵,一个女大学生村官。  相似文献   

13.
岑大明 《农村青年》2010,(10):24-27
一场怪病使她失去手掌和脚掌,成为“无掌”女孩,宛如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人鱼”。因为自卑,她的心里暗淡无光。这时,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一封封来信点亮了她的心,激励她考上了大学,爱情也在他们的心里滋生了。然而,同样因为自卑,  相似文献   

14.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像鸟儿一样长大,飞离父母的老巢,建立自己的新窝,把父母留在老巢独居的老人。广大农村地区因为子女外出打工,传统的“大家庭”现象已不多见,守“空巢”的老人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郭东阳 《农村青年》2014,(12):50-51
过去,父母常对孩子说:“饭前便后要洗手!” 如今,父母又对孩子说:“写完作业要洗手!”为啥?因为写作业已然成为一件不大卫生,甚至有点儿风险的事。  相似文献   

16.
红孩 《农村青年》2007,(7):40-43
什么是幸福的童年?是有爸爸妈妈疼爱,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快乐地长大…… 戚露丹的童年却充满不幸。她天天盼望爸爸妈妈“回家”。可是,她的爸爸妈妈再也无法回到她的身边。 2007年春节期间,在浙江省的各个春运服务站里,在一辆又一辆行驶的大客车中,滚动播放着戚露丹的一段录音,那是她写的一封信。信虽然是写给“司机叔叔阿姨”的,然而,打动的却是无数人的心。 如今,只要路经浙江省,人们仍然能够通过候车室的广播、通过车厢里的车载电视,看到戚露丹稚嫩的面容,听到她催人泪下的声音。 尽管永远也看不见爸爸妈妈的笑容了,但是,戚露丹希望用自己的遭遇来提醒社会关注交通安全、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幸福地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  相似文献   

17.
大河 《农村青年》2007,(7):9-12
吴婷被“上帝”长时间羞辱却“不准回嘴”,最终吞服安眠药自杀。这件事发生在安徽省芜湖市。 吴婷之所以自杀,除去不堪“上帝”羞辱之外,还因为她被认为“耐辱能力差”,并且“不懂服务行业规矩”,那就是“顾客永远是对的”。 吴婷虽然被救活了,但是神情恍惚,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究竟是吴婷“不明事理”,还是被尊为“上帝”的个别顾客滥施淫威,抑或是一些商家招摇的所谓“行规”?  相似文献   

18.
王山 《农村青年》2007,(7):23-26
“虫哥”赵雁秋迷恋昆虫标本的那种痴迷让人不理解。家里除了几千只装昆虫标本的盒子和捕虫工具,可以说一无所有了。没有彩电、没有冰箱、没有像样的家具、没有体面的衣服,却有一台电脑是专门为研究昆虫资料而买的。 “虫哥”有独特的魅力,娇妻爱子迷上了昆虫,老父老母也爱上了昆虫。父母竟让他的昆虫标本“住进”了两间大瓦房。 “虫哥”捕虫和制标本有许多绝招,他的工具和设备都是自制的。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收入很少的人来说,爱上昆虫就意味着一生贫穷,因为他从未想用标本换钱。采访时我也感到,爱上昆虫也注定他能快乐一生。  相似文献   

19.
史广林 《时代风采》2010,(22):22-23
两个月来,83岁的郑兰芬一直没法出门,因为自家楼房被挖成了孤岛。也因为一座“围城”,一条“护城河”,让她的儿子赵兴一夜成名。作为昆明“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钉子户”,赵兴正与这座城市的“城中村”拆迁改造纠结一起,上演着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保卫战”。  相似文献   

20.
陈军 《农村青年》2014,(10):37-39
她既不是村官,也不是企业家,但村里人都管她叫“一把手”。因为她确确实实只有一只手,但她的这一只手,不仅建起了种、养相结合的循环农场,还带动周边三个乡镇的106户农民致富。一个年销售额高达四百多万的“明星人物”。她的个人年收入不过4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