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们在释放中忘记思考,但"鸟叔"其实是个爱思考的人。神马是神曲?神曲就是你不必弄懂歌词含义,只要能跟着哼唱,它未必琅琅上口,却容易广为传唱——神曲有一种类似催眠的力量,让你痴让你醉让你随着它摇摆释放。比如前两年的《忐忑》,还有今年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歌曲与第二语言学习、歌曲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剖析法语歌曲在法语教学中重要地位,并探讨如何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歌曲;同时以魁北克当红乐队Mesaieux的一首流行于当地的歌曲《Dégénérations》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堂上基于“五步分析教学法”,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入手运用法语歌曲,辅助法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越南《年轻人报》2010年和2011年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考察《年轻人报》中的中国形象。定量分析表明,《年轻人报》赋予中国全方位的关注,对与中国政治、经济相关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报道。定性分析表明,《年轻人报》中的中国形象是矛盾的,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共存。一方面,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得到《年轻人报》的充分肯定,并且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领域的交流频繁,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中国与多国关系紧张,中国国内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商品质量等问题受到关注,中国被认为对越南的主权构成威胁,中国产品挤压越南产品的市场空间,中国出口的假冒伪劣产品威胁越南民众的安全。基于《年轻人报》上大规模语料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在越南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在吸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亚洲的历史事实出发去研究亚洲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会泽安在《新论》中对世界形势的分析主要来自他对西洋列强的军事威胁的认识.对海防问题的思考与以"祭政一致"为主要特点的"国体"论构成了《新论》的核心内容.《新论》作为一份思想文本,对明治维新以及近代日本国家的走向产生了影响,为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重读《新论》有助于我们历史地考察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战国时代,忍者作为重要的情报收集人员,隐秘地活跃在历史的舞台。忍者神秘的形象以及高超的忍术使这一少数群体的文化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了日本文化立国时期新的文化符号。通过对典型的忍者动漫作品《机动武斗传G高达》的考察可以发现,忍者之所以为忍者,在于其精神层面有伪装、隐忍、纯粹以及舍弃等独特的伦理思想。因此,《机动武斗传G高达》不只表现了高达系列作品中有别于传统作品以历史情结为主的叙事方式,促动了日本动漫多元化类型的发展,而且展现了一种现代忍者的形象,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元素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金勇 《东南亚研究》2013,(2):107-111
反馈对于跨文化文学传播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反馈可以决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够被异文化语境中的读者真正接受,是使传播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一环。《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是文学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通过"把关人"、"意见领袖"带动的积极反馈,以及由此激发的"创新扩散",《三国演义》在泰国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和接受,并成功地内化到泰国本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托多罗夫的著作《我们与他人》通过对法国思想史的回顾,探讨了"我们"(我所隶属的社会文化群体)与"他人"(此群体之外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群(种族、民族等)多样性与人类整体性之间的关系。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关于沙尔利事件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争论,学着在这文化多元的世界更好地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8.
今天为我们所熟识的"恋爱"一词,其实是1870年日本在翻译西方的"love"时创造出来的。虽然在近代以前的东亚社会,爱情由来已久,但是"恋爱"一词,以及它所象征的浪漫爱情却未曾存在过。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韩两国《创造季刊》和《创造》中小说的比较分析,详细地考察了两国对"恋爱"的接受以及小说中"恋爱"的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宣布进行“全面改革”的10周年,俄罗斯许多报刊刊登文章、专访,组织政界人士、学者、文化活动家等对这10年进行讨论评述。各方人士主要围绕戈氏改革的失败,苏联、苏共的垮台以及俄罗斯现状等问题发表了种种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翻译了传媒对戈尔巴乔夫的一次采访、前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圆桌会议上的发言、前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为《真理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以及《莫斯科新闻》综合报道由该报《真理报》和《莫斯科共青团报》三报联合组织的圆桌会议发言摘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徐熙 《法国研究》2010,(1):36-42,82
法国作家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诸多领域。俄耳甫斯神话成为贯穿其毕生的重要题材,他的多部作品都与这一题材有关。我们主要以科克托的电影《俄耳甫斯》为例,考察他以电影语言重写俄耳甫斯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日本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记文人笔下的艺妓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描绘日本艺妓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和畅销书《一个艺妓的回忆》,全面地揭示了文人笔下形形色色的艺妓形象,以及艺妓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日本社会的泛艺妓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日本环境犯罪的防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事件使日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在环境犯罪的防治问题上日本能够实现较快转型。通过修正《日本刑法》、制定《关于处罚危害人体健康的公害罪法》,并通过采取强化市场调节、鼓励科技创新和加强环境教育等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日本防治环境犯罪的做法加以考察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为规范兽药研究活动,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兽药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兽药非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监督检查办法》以及监督检查标准,我部组织专家对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5家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4.
中篇小说《心的阴翳》是尾崎红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以迥异于作者之前的构文方式,描写了盲人按摩师佐之市对富家小姐久米的执念暗恋与苦恼,以及久米面对恋情的人生抉择与萌生的"心的阴翳"。文章在耙梳楫理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小说所述"阴翳"的主体内涵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心的阴翳》文本进行重新考察,来探讨在江户传统文学和欧化风潮交错的时代背景下,尾崎红叶创作出此篇小说的真正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15.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罗伯-格里耶《在迷宫》和加缪《局外人》两部小说,说明罗氏和加缪在表现荒诞和反抗荒诞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和超越。以反传统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艺术形式揭示并反抗荒诞是两者小说最为重要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种倾向也始终贯穿在法国现代和后现代作家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从对话、阅读和书写的角度来讨论《大宪章》与英国文明史的研究方法,有益于我们从时间转换的视角考察作为案例的《大宪章》的元典精神、作为长时段的政治文明的时代精神以及作为总体的英国文明的民族精神;有益于我们在时间转换与空间位移的过程中,发现属于中国学人研究英国文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林硕 《法国研究》2013,(1):24-32
十八世纪,中欧文化交流迎来了新高潮,欧洲学者纷纷用自己的笔触描绘脑海里的中国文化,其中对中国极尽赞誉者,当推伏尔泰。这位启蒙翘楚以欧洲人的视角描述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然而,伏尔泰的著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误读。通过对其代表作《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以下简称《风俗论》)进行分析,可以将文化误读归纳为比附型误读、工具型误读以及缺失型误读三类。尽管三类文化误读的形成根源不尽相同,但都对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欧洲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精英才子不断地对其进行或宏大或细微的诠释,这也构成了欧洲文化发展史中一幅颇为壮观的画卷。欧洲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常常会问,欧洲文化及其进程的特质何在,其悠久的历史对今天又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和可以为今人及后人引以为戒的教训。在诸多对欧洲文化和历史进行诠释的著作中,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加.莫兰的《反思欧洲》一书无疑堪称其中的一部精品,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本文主要根据莫兰提出的“复合思维”和“历史漩涡”的概念对欧洲文化的特质进行简要而集中的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分析,指出《东西洋考》等著作中有关郑和的许多论述源于泰国传说而并非历史事实。文章还批驳了新加坡大学J.WADE博士蓄意利用《东西洋考》的“论据”,丑化和贬低“郑和下西洋”历史作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