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三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特征。学习和坚持邓小平理论,要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人民性。无论什么时期都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我们的理论要时刻接受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全党、全民必须努力完成的一项历史任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民素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目的是培养“四有”公民,团结和带领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体和对象是全体人民。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以让人民群众高兴、满意为标准,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实施全面推进。近几年来,济南市按照这样的认识,坚持以邓…  相似文献   

4.
邹卫邦 《理论前沿》2003,(15):20-21
人是文化建设的对象和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发展先进文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本,以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本。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公安新闻传播的人文精神在于其正义性,激浊扬清,扬善惩恶,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保护;公安新闻传播的人文精神还在于其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服务.合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以及其平民性与亲和性。新世纪公安新闻传播强调人文精神,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人。进一步加大公平公正、诚信友爱的传播力度,使正义与和谐的理念成为全警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军队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军队自身建设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  相似文献   

8.
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要从基层做起 ,依法推进企业的民主管理、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民间社团的自主管理 ,广泛有序地健全公民的参与机制 ,都是面广量大又惠及亿万群众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尊重各地群众的首创精神 ,因地制宜地实践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结合 ,不断完善推进基层民主的法治环境和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是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形式,也是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有效载体。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求是》杂志2007年第3期发表的题为《政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一文中指出: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广度、深度和进度。这就要求政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意识,时时、处处、事事以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为重。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要求是具体的、现实的。他们既关注我们提出的执法为民、从严治警、司法体制改革等,更关心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权益是否得到保护,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因此,政法工作要依法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着力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切实纠正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等行为,认真解决群众打不起官司、打赢了官司又难以执行等问题,坚决整治好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治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民群众的发展共识和要求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创新能力集中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韦锦德 《人事天地》2009,(26):11-11
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抓好班子、带队伍作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加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在价值观上,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领导精神文明建设者首先要精神文明.乡村领导干部好比一面旗帜,其言行具有示范效力,如果他们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不好,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甚至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降低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就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明确的要求和部署。《建议》提出:“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方法观点之一,是对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回答好人民之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通过树牢根基、守住民心、凝聚民力站稳人民立场;通过深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关注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把握好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发展的美好愿望;通过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凝聚人民力量;通过提升执政能力、注重调查研究、健全服务体系来不断造福人民,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16.
领导精神文明建设者首先要精神文明.乡村领导干部好比一面旗帜,其言行具有示范效力,如果他们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不好,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甚至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降低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7.
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民意、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8.
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条我们绝对不能动摇。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国家搞富强,把人民生活搞好。否则,在世界上就站不住。但不是说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能自然而然上去。如果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搞不好,必然人心涣散、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精神世界总体富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精神生产的先进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以高质量的精神生产满足人民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公正性的精神产品分配保证人民享有平等的精神生活权利,以深层次的精神交往构筑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人民共有精神家园,以价值性的精神消费形成人民理性而又高品质的精神消费生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走上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征程:在模式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指导,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法治建设的红色基因,让法治建设形成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德法共治、本土特色“五位一体”的法治模式;在路径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党的领导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结合、本国国情和他国先进经验结合,努力实现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的结合,体现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