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在十二师头屯河农场有一个普通家庭的儿媳,一个普通女孩的妈妈。她用长久地不懈付出,成就了她的不平凡,在社区被邻居们称为"最美儿媳妇"。布置简单却不单调的屋内,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正斜倚在客厅的沙发上幸福地晒着暖阳,陪着这位老人的正是儿媳饶卫红,她正在帮公公按摩。见到社区人员,老人用手比划着说:  相似文献   

2.
《江淮》2009,(1)
李广英老人四年来,义务为马鞍山市敬老院、福利院的老人缝制了448双棉拖鞋。李广英说,只要她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做下去,争取让全马鞍山市敬老院的老人都能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棉拖鞋。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在农八师一二一团东野镇镇管会门前,27位老人敲锣打鼓将一面绣着"党的好干部,我们的好女儿"的锦旗送给了东野镇管委会副主任陈新英。接过锦旗,陈新英激动万分,她知道这是自己多年来真诚的付出赢得了东野镇福利院老人们的一片真情。  相似文献   

4.
陌路亲人“坏了!我的包没了!”在石家庄长途汽车站,一位刚从深州市乘大巴车过来的老年妇女焦急地喊道。与老人同乘一辆车的一位身材瘦高、眉目清秀的年轻人听到后,急忙对着刚下汽车的旅客们喊道:“有谁见了老人的包吗?”旅客无人应答,四散而去。年轻人却没走。当他知道老人准备坐火车去东北,因为包丢了已身无分文时,一边安慰老人,一边领着她来到火车站,帮她买了车票,又给了她300元钱。老人感动得差点儿掉下泪来。  相似文献   

5.
<正>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二连,有一位"星级"婆婆,她就是75岁的退休职工丛振香老人。人们常说婆媳难处,别人当一个媳妇的婆婆都怨声连连,而丛大妈却与4个儿媳相处融洽、情同母女,这还真是难得。问起原因,老人却只用了三句话就解开了这一谜团:"手心手背都是肉,媳妇  相似文献   

6.
<正>30岁的时贵娜表情温暖,笑容灿烂,近5年来,她坚定地做着一件事: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着14名留守儿童的童年。2009年,大学刚毕业的时贵娜来到吴桥县梁集镇北彭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时,她来到一户人家,刚一进屋就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个大概六七岁的小男孩,小男孩见了陌生人急忙躲在老人身后,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  相似文献   

7.
王斯是新四军女战士, 也是第一批左联成员、幅建省文联原副主席马宁的夫人。见到她的时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惊讶于她的年轻。老人年近九旬, 耳不聋、眼不花、行动灵活。她爱说爱笑,性格开朗活泼。让我们不由得寻思,她是不是就靠这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经历了恶劣艰苦的抗日斗争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天性?所以我们在这篇访问中不将她称为老人,虽然她是名副其实的老人了。随着我们的询问,王斯开始回忆她和丈夫马宁的抗战之路。  相似文献   

8.
甄真 《奋斗》2009,(7):14-15
她来自于中国西北,至今乡音未改,但她的科研事业却扎根在龙江的大地上;她出生于甘肃农家,依旧不事张扬,但她的禽流感研究却牵动了世界的目光;她刚刚迈入不惑之年,却已经在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做了七年的“掌舵人”:她拥有一个个炫目的光环,却依然平平淡淡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一切如常。她就是陈化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正是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当“禽流感”这三个字闯入人们的生活,考验着人们脆弱的神经时,她镇定自若,带领着自己钟爱的团队构筑起抗“禽”前沿的铁壁铜墙。  相似文献   

9.
1992年,年仅24岁的宋桂玉来到莱西市老年福利公寓,当上了一名专职服务员,照顾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好这些老人不容易,让每个老人都满意更不容易。但是,宋桂玉却做到了,而且赢得了老人们的齐声叫好。16年来,她与100多位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俺的好闺女”。  相似文献   

10.
一天,我在整理村中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银行卡使用情况时发现,第六村民小组的一位老人一直没来登记。下班后,我一路打听着找到老人的家老人家中只有一个小女孩,我问她"奶奶去哪里了",她羞涩地回答:"去山上背柴火还没回来。"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我估摸着老人应该很快就回来了,便决定等等她。  相似文献   

11.
正当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全国开展地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人生轨迹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是一个入党仅6年的新党员,但她却以党员的标准工作生活了60多年;她的公司全部资产仅有六七十万元,但她却拿出了十几万去帮助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失学的孩子——她就是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卜老桥村一家废旧钢管购销公司的老板,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潘奶奶的潘淑兰老人。“铁姑娘”潘淑兰潘淑兰出生在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镇的牟庄村,是家中的独女,从小跟着母亲艰难度日,长大后嫁到本镇卜老桥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她凭着一股吃苦耐…  相似文献   

12.
84岁的林萍老人这几天病了,饭不爱吃,觉不愿睡。吉林市北山公寓的护理员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她想吃点儿什么,喝点儿什么?可老人就是一个劲儿地摇头不说话、护理员找不着能使老人开心的办法,就想起一个人来:“让你姑娘来看你吧。”林萍老人的脸上这才露出了一丝笑容。 不一会儿,一位女同志领着一个孩子急匆匆地赶来了,拉着林萍老人的手问寒问暖.当得知老人头晕、腿抽筋时,就马上到医院给老人买来药,侍候老人把药服下去。周围的人看到林萍和她又说又笑的,都高兴地说:“姑娘,你这几天没来,老太太惦记得够呛。”林萍老人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13.
她是一个养女,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几位老人,毫无怨言,当灾难一次次向她袭来时,她只是默默地承受,依然含辛茹苦养家糊口、拉扯儿女,她用大山般朴实的情怀诠释着人间真爱!她就是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普通农村妇女王冬梅。  相似文献   

14.
在别人看来,郏县渣园乡敬老院院长孙枝荣退休后,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她卸任不卸担,仍不辞辛苦、精心地伺候着五保老人。24年来,她先后服侍过50多位老人,为30多位五保老人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15.
<正>在二师二十九团梨华社区,有一位被老人们称赞的"好闺女",她用自己的辛勤与真爱,悉心照顾着一群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她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她就是二师二十九团蓝翔敬老院院长王丽萍。  相似文献   

16.
驭曦 《新湘评论》2020,(3):37-38
她退休多年,本可惬意享受晚年生活,却不舍讲台,仍在教师岗位发挥余热;她年近古稀,却毅然决然放弃优渥生活,“自讨苦吃”到贵州、湖南等地大山深处义务支教;她身体单薄,却凭一己之力,将无数爱心人士拧成一股绳,奏响一曲暖人心田的爱心大合唱……她就是周秀芳老人——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2019年9月,她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17.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和同伴来到湟中县多巴福利院采访。走进多巴福利院,院内一幢南北朝向的四层楼房映入我们的眼帘。十多位老人在门厅前晒着太阳。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坐在小凳子上聊天,脸上的神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宁静、祥和的场景。构成了一幅天伦之乐的美丽画面。  相似文献   

18.
初冬时节,我们来到位于河西区气象南里的老劳模李克勤家,走进温馨宽敞的客厅,午后的阳光洒满小屋,年过古稀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我们的话题自然而轻松地展开,仿佛一见如故的朋友。当我们拿出1962年第5期《支部生活》,将刊有她的封面图片和专题图片递给她看时,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没想到,没想到,没想到党刊还记着我啊!”看到已经发黄的刊物,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9.
<正>她是一名细心、孝顺的女儿,也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灵慰藉,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与老人默契沟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细心家长,知已挚友,对老人真心呵护,倍至关怀。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五师八十三团退休职工李治仪,今年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荣誉。好女儿李治仪睡眠少,每天早上醒得早,6点多就要起床,照顾妈妈起居。李治仪说,小时候家里在连队生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月22日是"湘南起义"爆发80周年纪念日,前不久,笔者采访了当年曾经参加过湘南起义的老红军、95岁高龄的彭儒老人。彭儒出生于1913年3月,到2008年已经95岁。虽已95岁高龄,但历经战争洗礼的彭儒身体依然硬朗。95年是一段历史,它记录着这位老人南征北战、赴汤蹈火的一生;记录着她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死而后已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