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辉煌的伟大工程,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统战理念,拓展了统战工作的内涵,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使命,为新时代凝聚统战力量、激活统战资源、彰显统战担当、做出统战贡献提供了新的视野。在历史使命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构建现代政治文明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逻辑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致性与多样性、时空性与实践性等多重面向。在统战担当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准确研判国际统战中的敌与友、重新定位统一战线的功能价值、持续优化统一战线的海外环境。在统战贡献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文化认同及政治认同、宗教问题及文化出海、文明发展及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要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空间指向必须通过时间得以纵向延续,其时间指向则必须通过空间得以横向展开,两者的耦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空环境。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间轴”指向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克服文化惰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以更宏阔的历史纵深;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空间轴”指向在世界文明交融的语境下摆脱“学徒”状态,找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我定位,并明确自身文明的存在意义以及对世界的可能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文明建设有其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毛泽东基于中国国情、文明发展规律和要求,从文明发展主体、过程、基础、方式等方面,阐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1.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人民对现代文明的诉求,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效路径,筑牢了中国崛起的精神独立的思想根基。只有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第二个结合”的价值诉求以及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担当,才能充分理解中国崛起之于人类文明史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于世界史的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质文化意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不断解决各历史时期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性真理性的过程,更是中华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中国智慧被不断激活的过程。正如“第一个结合”中始终有着文化维度的隐而不彰,“第二个结合”中也始终有着中国具体实际的在场,“两个结合”的有效推进使我们党不断经由实践创新迈向理论创新。作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义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崛起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性、全局性、战略性高度,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体目标,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讲话高度总结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鲜明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儒学一直处于核心位置,是大家公认的中华传统文化主干,奠定了民族精神的基调.儒学重道德、讲和谐、重整体、讲践行的价值取向在培养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爱好和平的精神、爱国主义以及自强不息等精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重构民族精神,必须要从儒学中去汲取智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一贯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与运用,并从中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学研究工作,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可见,历史学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史学研究工作者要继承并弘扬传统史学的宝贵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历史学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成绩.  相似文献   

9.
所谓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观,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含义、特点、内容与其内部关系、目的与实质等一系列观点的总和。当前要使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上,需要各级领导转变现念,总结经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即:一是制度机制,二是评估机制,三是奖惩机制,四是投入机制,五是政策机制,六是监督机制,七是法律机制。切实做到邓小平提出的“要一手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必然性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内涵体系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赓续性文明,是团结奋进的民族性文明,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文明,是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从路径选择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凸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主体;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传统文明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历史自信、在创新发展中重塑历史自信,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是激活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确证。开创文明自信的新篇章,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发扬先进文明,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中华文明开阔的世界意识。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相结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从不同维度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折射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革故鼎新的发展逻辑、文化认同的功能逻辑、海纳百川的共生逻辑、美美与共的政治逻辑。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价值多元与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待完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我弱的多重现实困境。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以中华文化为根,做好“两个结合”;注重文化“道”与“术”,强健人民精神世界;概括提炼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做经济上的现代化强国,而且要做具备深厚文明底蕴和文化软实力的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对此,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这一历史使命进程中走在前、做示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江苏特色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和道德滋养,从江苏践行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激发创造活力,积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新经验。  相似文献   

14.
当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调动人类一切文化资源,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人文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化,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智慧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学懂弄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关于监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通起来,一体学习领会、一体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南宁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推进南宁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学说能够突破王朝兴衰的局限,始终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并获得社会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离不开其在传播内容上关照大众感性心理需求,在传播方式上契合大众感性认知习惯。回顾儒学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理论切入点和实践展开路径,总结儒学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对于创新推进新时代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汇聚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又与文明发展的脉络相吻合,就此而言,它与人类进化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本文旨在从复杂的历史图卷中勾勒出人类汇聚的动因、纽带、类型以及汇聚与流散的相对性等基本要素,并用以探讨人类汇聚和文明发展的相关性。进而通过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考察,展示了因人类汇聚加速而形成的高密度、大规模社会对现代文明的促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华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提高监狱工作整体水平,必须搞好现代文明监狱建设,要积极推进监狱工作的"三化"建 设,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三化"建设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统一,对于积极有效、健康有序地推进 监狱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