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分离揭示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的虚假本质,通过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货币共同体的物象,通过剩余劳动批判资本共同体的剥削本质,科学论证真正共同体代替虚假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真正共同体"的价值意蕴,批判西方垄断资本操控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积极倡导建立平等互惠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王荣 《求实》2016,(5):4-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对象,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这一思想对于"全球资本化"的当今时代而言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呈现存在、本质与历史的内在结构。资本逻辑的存在批判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范畴揭示人受物统治的社会现实。资本逻辑的本质批判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透过资本逻辑营造的自由与平等的假象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一览无余。资本逻辑的历史批判从社会历史进程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表明资本逻辑有其产生的前提,也存在其消亡的界点。在对这三重视域的梳理与明证中,展现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的观照,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特殊阶段,只具有暂时性,而不具有永恒性。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是马克思整个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节点。两部手稿衔接呼应,立足整体,反映了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架构。其中,马克思站在现实的人与他们生产活动的立场上,揭露了资本与形而上学之间"抽象"同一性、"劳动"同一性、"扬弃"同一性的本质,颠覆了被国民经济学家奉为永恒的资本逻辑的"合法性"前提;同时通过揭示活劳动"质"与"量"的规定性,剖析异化劳动背后资本逻辑对人性的吞噬,指出资本逻辑的内在边界与限制,提出从资本逻辑的内部瓦解与人类活动的外在超越出发扬弃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话语,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存在三处交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深度解构;对历史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强调与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和人类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话语交集背后的深层逻辑却是异轨的,这从反面给今日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两点启示:一要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辩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以及如何生产保持高度自省。  相似文献   

5.
在对资本主义的全方位批判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历时性"上体现出"颠覆""否定"的特征,强调两种前后相继出现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对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共时性"为特征的不同文化认同之间的互利共赢、文化共生共荣存在的合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着"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丰富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新的理论发展形态。在应对"人类应该如何共存"现实问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各个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现实的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归宿。马克思主体结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理层面不可忽视的理论内容,是从主体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学理基础。基于马克思"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的主体结构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蕴含着"人民主体—国家、民族主体—人类主体"逻辑结构。在现实关照上,主体结构思想启示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一要立足现实主体的实际需求,坚决维护人民主体的核心利益,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主体之间的关系,三要深刻认识共同体构建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7.
罗嗣亮 《求实》2012,(10):17-20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审美维度包含两个路径:一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审美贫困,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美的缺失。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状况。马克思的审美批判启示我们:和谐社会的审美化构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应培育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应注重城乡、地区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相似文献   

8.
在批判欧洲近代现代性的政治后果即政治国家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政治国家的历史性以及未来命运,分析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试图超越自由主义的虚伪自由.在揭露资本主史政治共同体的虚假性同时展望人类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个人的偶然性存在状态借以探索未来人类联合体中的个人自由,阐释了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生态思想: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障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两个必然”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灵魂,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也是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现象和变化的钥匙,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资本主义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制社会制度,它的存续以商品、货币等资本的流通和扩张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为纽带。资本主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一面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繁荣的“康庄大道”,一面又在无形中挖掘埋葬自身的坟墓。这两重逻辑始终交织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中,促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繁荣——危机——重构”这一无限循环的窠臼中。繁荣掩盖下的是未来无穷无尽的哀号,资本主义终究会永久退出舞台,消逝于历史汹涌的波涛中。  相似文献   

11.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压迫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集中体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在于其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呈现出了全球化的发展脉络。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指明了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逻辑勾勒出了人类历史必将由地域性的民族历史走向全球性的世界历史的宏观趋势,资本逻辑开启并主导了全方位的全球化。因此,全球化一开始便被资本的阴影所笼罩,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以全球化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显现致使全球化陷入发展的困境。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所作出的各种调整只是其自身的续命之举,并不能带领全球化走出困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祛魅了资本逻辑的非理性主导,通过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构筑更为合理、公正的全球秩序,重塑"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对从属于资本逻辑的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纠偏,是全球化走出困境的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资本逻辑占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之下,生态问题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理论挑战: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生态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资本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应当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阐述、对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异化关系的分析,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学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以绿色发展和社会公正为最终价值指向,旨在消解和超越资本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人、自然、社会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关系的复归,从而真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管岭 《理论导报》2010,(11):20-22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领域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他时刻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前途。他主张世界和平,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他向往民主与自由,强烈地反对专制;他敬重马克思,赞赏列宁,同情并支持革命运动;他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明确地表示信奉社会主义。研究爱因斯坦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本的界限》是美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从空间视角系统重构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级危机理论”,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从其理论逻辑来看,他转换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即在逻辑起点上不同,他从商品的价值转向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逻辑分析过程上来看,他从可变资本分析转向固定资本分析;从最终逻辑结论上看,他从资本经济关系分析转向空间矛盾分析.由于哲学方法论上的经验主义色彩,这种逻辑转换的最终结果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升级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而忽视了马克思三大“拜物教”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16.
金建萍 《求实》2013,(3):4-9
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视野出发,充分肯定资本文明的历史合理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物的增值对人的发展的巨大推动。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的现实给予严肃而深刻的批判,揭示出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内在矛盾之中。这一批判逻辑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之上,洞见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理解和思考当今时代人的发展问题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有两重维度:一是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二是对商品拜物教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批判。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三个逻辑环节:一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劳动和生产方式的剖析,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这是形成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二是价值经过自身的形式运动必然使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体的物与物的关系,由此人的关系被颠倒成物的关系,形成物化假象,这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三是将商品的物化假象误认为商品体自身万能,进而形成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崇拜和迷恋,导致商品使用价值拜物教,这是商品拜物教的逻辑终点。前两个环节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后一个环节则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准确阐释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既有助于揭露"商品拜物教只是主观错认"的认识局限,也有助于驳斥"商品拜物教过时论"的错误论调,同时还能够启发人们自觉树立辩证商品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商品自身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暂时性,进而在实践中自觉以商品为手段发展生产力,从商品的物化结构内部打破自身藩篱,最终促使商品和商品拜物教消失。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人”——“通过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巴黎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这一逻辑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贫困事实出发,展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首次阐发了共产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要通过“工人解放”的形式,扬弃私有财产、特别是扬弃作为私有财产最高阶段的资本,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巴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表明马克思正在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分析方法,是其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成果,相关思想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生态思想以问题导向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原则为逻辑遵循,以“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为逻辑主线,在批判与建构中实现了对马克思生态观的历史性发展。恩格斯生态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作为革命的理论,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作为实践的理论,它指明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生态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恩格斯生态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鲍德里亚思想的发展与其对待马克思理论的立场密切相关,大体经历了补充、反思到最后彻底否定的转变过程.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和历史阐释方式,以社会的变迁来批判马克思的生产批判范式也存在巨大的理论问题.当今历史的变化没有溢出商品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和资本的批判仍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组织原则在意义文化领域内全面贯彻,现代性的社会基础及其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不是"生产批判范式"的破产,而是进一步形成了生产批判范式的完整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