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指南。“两个结合”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即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科学论断的凝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守正创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规律、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是“两个结合”科学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展现出的时代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坚定推进“两个结合”以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个总结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逻辑,即它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新时代以来,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确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统一,是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两个确立”的四重统一意蕴对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两个确立”的形成,是对理论的创新、对历史的总结、对实践的把握、对时代的关切,揭示了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取得历史奇迹的深层次原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际,从理论、实践和时代背景的维度把握“两个确立”的形成,有利于全党同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向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境界、顺利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踔厉奋发。  相似文献   

5.
6.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协商民主思想,并引领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进程。深刻理解习近平协商民主思想的价值意蕴,一是从时代维度看,习近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二是从创新维度看,习近平协商民主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创新;三是从践行维度看,习近平协商民主思想是指导新时代协商民主、决策民主和统战工作的光辉指针。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著名论断。该论断中的两个“行”是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个“行”的深化认识和明确概括。其一方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能”是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必然结果和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是针对党所处历史方位、面临形势任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进行深刻分析而作出的重大论断,彰显了百年大党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清醒与坚定。“三个务必”是相辅相成、联系贯通的有机整体。深刻理解“三个务必”,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的重要遵循,它的提出是破解世界百年变局中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然要求,是完成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政治保证。“三个务必”在内涵上分别指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归旨、作风品格和精神能力,三个务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扎实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严格作风修养站稳人民立场,通过实干担当作为增强历史主动,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政治要求,做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真党员、好党员、能党员。  相似文献   

10.
“十个结合”阐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真谛,强调了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并再次重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植于中华大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首创的“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为今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指明了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三个务必”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经验结晶,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三个务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共产党人政治立场的要求,强调共产党人要清楚为什么要奋斗以及为谁而奋斗的问题;“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共产党人工作作风的要求,强调共产党人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以及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共产党人的意志和能力的要求,强调共产党人在新征程上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通过伟大斗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胜利的问题。新时代践行好“三个务必”,需要提升党员自身的素质,增强其践行“三个务必”的现实能力;需要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全党践行“三个务必”的步调协调统一;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践行“三个务必”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最新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党领导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百年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本文尝试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形成。从历史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百年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从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包含着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性,基于实事求是原则所建构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肩负世所罕见的复杂艰巨任务的情况下,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成功密码正是将“三个务必”的时代智慧和价值意蕴在实践进路上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精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18.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走出了一条根本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个结合”深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层逻辑与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坚定理论自信、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强劲动力。现如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蔚然开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以持续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19.
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从历史逻辑来看,“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自觉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失败教训的必然结果;从理论逻辑来看,“两个确立”是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从实践逻辑看,“两个确立”是根植于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着眼于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四个伟大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又是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最新要求和具体阐释。四个伟大以内在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主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实践的强大支撑,具有丰富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