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独具民族特色的老字号,它们既是一种商贸景观,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老字号具有历史深度,又凝缩了民族智慧的精华,同时还是多年来市场探索的结晶的积累、结出的是实干兴业的硕果,彰显的是中国工匠精神、商业智慧、家族精神等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产业品牌的瑰宝,应该倍加珍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老字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次焕发生机,考验着老字号企业的经营智慧,也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即党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评价标准的具体态度和总体看法。回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可分为孕育与形成、发展与曲折、修复与优化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传统文化观实现创新发展,走向强化与成熟。梳理其历史演进,可以得出四点经验启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维方法,必须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抵抗市场经济冲击能力弱、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式微明显甚至面临消亡的困境。在新时代,要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做到保护和挖掘先行,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使之既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学校具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学管理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大力传承和创新,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丰厚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文化自信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璀璨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辉煌,要坚持实践标准,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坚守精神实质,传承弘扬丰厚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实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是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等问题,必须通过发挥全媒体宣传优势,利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传承,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在"一带一路"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气质。挖掘阐发、继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设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就要坚持不忘本来,充分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吸收外来,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面向未来,明确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与发展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传承,也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家风文化蕴含的宝贵品性与优良品格对于健康家庭单位的形成、良善社会风气的培育、优异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性转换,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接,形成当代家风文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价值形成的主导思想和根源.以大学生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和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剖析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特点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形式相结合,建构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11.
构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土壤的滋养。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蕴含着世代中国人所传承的伦理精神、民族性格和价值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并以其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对当代人类社会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入挖掘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涵养和提升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哲学思辨、道德情操、审美取向、科技教育、宗教信仰等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垂范中华民族的思想德行与伦理规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等方面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不客观的认知。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理性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从时代价值、文化内容、发展原则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结构、属性、特色和功能。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突出了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突出了传统文化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传播等领域的时代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华文化发展进程出现了重大转折。作为中华文化的最新表现形态,党史文化挽救和改变了中华文化的命运,开辟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从中华文化发展史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史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既不能用党史文化来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否定党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应当把弘扬党史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完整事业统一起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党史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浅议中华老字号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老字号”这一民族精华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下来,是因为他们的经营理念、店址、工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些新品牌所无法比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面对国外的一些洋品牌和国内迅速崛起的新品牌,“老字号”自身暴露出一些致命的弱点,如果还是一味的墨守陈规的经营下去,自身的生存就会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老字号”面临国际、国内的挑战,必须找出适合自己发展之路的战略、战术,才能确保自身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跨境民族众多、宗教复杂、文化多元,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相互交织,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临沧市具有绚丽多彩、积淀厚重的边境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应以中华文化认同引领边境幸福村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文化载体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用中华文化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着力在边境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助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临沧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引领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价值规范和精神力量。要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运用于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当今,滥觞的国际主义建筑思潮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裹挟入均质化、同质化中。这种民族建筑文化的缺失,导致了我国的部分城市规划、城乡建筑和美丽乡村建设丧失了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建筑智慧的升华和结晶,因而在新形势下,在大学建筑类专业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将对提高建筑类专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就此提出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在高校专业教育的内容框架,并着重论述和探讨了其对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理论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及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在认识中定位地位、划定内涵,在把握中断清危机、寻觅希望,又要在塑造中树立维度,坚守初心。在饮水思源的追溯中,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现代化背景下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是坚定中华民族的自信根骨。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积累的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行为规范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是一种对我国社会道德起模范规定的精神文明,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教育的资源支撑和深厚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然而就现阶段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尚不到位,融合现状不容乐观。这既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