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为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制度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就,蕴含着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从古代中国之治近代中国之变到现代中国之治历史演进的制度革命,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把握这三重逻辑,是揭示中国之治制度密码、增强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贵在实践。基于中国场景和法治的视角,径行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好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制度构建上的法治化;二是秩序保障上的和谐化;三是法律观念上的权利化和生态化。  相似文献   

3.
从党的代表大会建设的历史逻辑来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化体系中最基本的民主制度。从党的代表大会建设的认识逻辑来看,呈现出逐步走向独立自主、规范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从党的代表大会建设的实践逻辑来看,要进一步确立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制度和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长江 《廉政瞭望》2008,(11):47-47
制度要素要有机连接 制度的作用,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规范。因此,制度首先是一系列规定、要求,以及若干规定和要求组合而成的条例,建立制度的过程,首先是一项项规定、一条条要求和一个个条例出台的过程。这可以看作是构成制度的基本要素,没有构成制度的要素,制度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5.
作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建党实践与伟大建党精神紧密相连。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传播是其理论逻辑,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传播发挥了“立其基,导其先河”的作用;李大钊的建党探索与实践是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围绕“为何建党”“建何种党”“如何建设党”等问题,李大钊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李大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开创性贡献是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卓越功绩。  相似文献   

6.
万华颖 《理论建设》2020,36(2):77-8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其全部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既是我们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又是在鲜活实践中提炼出的重大理论观点,也是未来推动工作的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辨析两者关系、阐述价值意蕴、探究现实路径,为我们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系提供了依据、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能够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认识、澄清理论纷争、开创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在形态学视野下,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共同理想,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价值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四种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形态是理论、制度和价值形态的基础,理论形态是实践、制度和价值形态的反映、论证和指引,制度形态是其实践、理论和价值形态的固化和保障,价值形态是其实践、理论和制度形态的精神之魂和精神动力,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成为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8.
翻开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改革历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渐次加快尤其引人注目,其中"公选"党政领导干部是这一改革历程中最为耀眼的一个步点。"公选",是指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  相似文献   

9.
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有问世的时代.认识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多维度的时代视野.中国梦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梦反映了时代需要、时代特征和时代使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先进文化,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必须奋力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黄洁 《实事求是》2013,(2):27-2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要厘清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自信”由何而来、“三个自信”之确切内涵、坚定“三个自信”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新型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武装,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血与火的军事实践中锻造而成的武装力量。其建立的历史逻辑体现在早期的军事活动中厚植了新型人民军队产生的土壤、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革命形势的准确把握中决定建军、在各地武装起义的爆发中诞生了新型人民军队、在游击战争和创建苏区的斗争中解决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问题。其建立的理论逻辑体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赓续传承和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升华。其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在不断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持续推进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坚持人民军队军事理论与时俱进、牢记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  相似文献   

12.
陈承红 《探索》2006,(1):119-122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和发展了一整套有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使这一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扎扎实实地把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省际对口支援制度的产生,除了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及应对公共危机的现实需要,还有中央在权力不断下放背景下缓解财政压力、提高调控能力和增强政治权威的现实需要。支援是一种行为,对口是对支援行为的一种规则约束,对省际对口支援的解释,应该从"支援"行为和"对口"规则两个层面进行。我国省际对口支援制度应从法制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进行完善,同时要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党的阶级性的科学内涵,揭示了正确判断党的阶级性的主要标志,并指出正确认识和坚持党的阶级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保持先进和巩固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签署第62号国家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物权法共5编19章247条.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明确财产归属与支配、利用关系的最基本的法律,其颁布及施行对新形势下我国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个确立”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全面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根与本”的有机融合中把握其理论逻辑;在中共团结奋进与苏共分化解体“正与反”的经验教训中把握其历史逻辑;在党和国家事业“内与外”发展的现实需要中把握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发展红色文旅,是新时代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通过聚焦事业愿景积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动力,有助于通过完善发展布局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底色,有助于通过顺应人民需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有助于通过克服风险挑战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底气。红色文旅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间存在耦合逻辑,人口规模巨大是红色文旅的现实基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红色文旅的价值取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红色文旅的功能定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红色文旅的时代涵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红色文旅的世界意蕴,以红色文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从加强挖掘保护以强化特色优势、应用科学技术以提升数字水平、坚持创新创造以深化时代蕴涵、结合教育感召以弘扬育人实效等方面出发,有利于切实推动以红色文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人民性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是马克思主义“主权在民”政治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中的内在体现。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价值指向和实践动力。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切身权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凝聚人民的磅礴伟力,可以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创新与发展是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驻村工作队制度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思想与实践来源;在地方党委、政府创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并成功实践后,精准扶贫时期中共中央把该制度上升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并在全国推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中共中央把该制度作为农村治理的一项长效机制,并完善了基本制度内容。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变迁的背后是科学理论的指导。其中,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有效对接是该制度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共同富裕理论是该制度不断完善的内驱力量,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是该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本工作路线,党政目标一致性是该制度成功的根本保障。这些理论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出人类社会治理在遵循继承、发展与创新规律方面的普适特征。  相似文献   

20.
深化和整体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当前,深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需要把握好四个“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