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2007-2020年数据,实证检验企业绿色转型对企业主业业绩的影响、机制和外部重要条件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绿色转型对企业主业业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制造业企业、高科技企业主业业绩具有显著驱动作用。企业绿色转型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内外部信息披露水平、增强市场主体正面预期、提升环境制度认证水平来促进企业主业业绩提升。特别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作为重要的外部条件能够对企业绿色转型发挥驱动作用,为企业主业业绩提升释放结构性动力。高污染、制造业企业应该以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创新带动自身业绩提升;政府部门应增加企业绿色转型的制度供给,保持良好的绿色转型环境。  相似文献   

2.
戴越 《求索》2013,(11):34-37
利用我国2001-2012年工业部门3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波特假说的三个层面的含义进行了实证检验,考察环境规制对行业生产率的动态效应及其影响。研究发现:严格的环境规制并不总是对企业有害的,从长期来讲会推动创新进而提高行业生产率,特别当采用总体样本进行回归时这种表现更加明显;环境规制更多的是抑制环境污染较严重行业,高污染行业并没有通过环境规制机会来识别和消除低效率;外部竞争是产业利用环境规制来提高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武汉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武汉市的制造业发展绩效显著,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高质量资源要素加速聚集,绿色发展成效明显。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武汉市的制造业在规模效益、重点企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发展环境诸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为进一步促进武汉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在加强引导和领导的基础上,着力做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激励自主创新、降低创新发展成本等几方面的关键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熵权法对中国制造业26个子行业2007—2011年的财务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各制造行业的财务环境绩效差距较大,且轻工制造业的绩效总体优于重工制造业。通过进一步作静态和动态分析,并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认为先保护后生产或是治理与生产共进的做法比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更有利于提高财务环境绩效,为此,主要应从节能和减排做两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的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打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烙印,这极大地阻碍了中部崛起的进程。中部地区若要早日实现崛起,必须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突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瓶颈,加快其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始终坚持节能环保、生态优先的管理原则;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发展“两型”产业,并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构建以绿色GDP为基础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真正提高政府绩效;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科学的资源、环境规制政策,进行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同步提高环境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绿色创新战略是应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而准确评估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找准影响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是制定绿色创新战略的前提。以污染密集型产业为例,将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纳入产业创新效率的核算框架,构建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标,对中国工业部门污染密集型产业2002—2015年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动态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对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22个污染密集型产业2002—2015年绿色创新效率呈明显提升趋势,多数产业主要依靠绿色技术创新获得效率改进。环境规制、外资进入均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具有显著的影响,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必然要求。本文基于2008至2020年长江经济带内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该地区工业绿色转型的衡量指标,并运用结构化的分析模型对其影响因素作出了分析。研究发现:最近十余年来,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工业绿色转型持续向好,且受到外资引进、城镇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政府环境规制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外资引进规模、城镇化水平以及政府环境规制水平与该地区的工业绿色转型呈负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技术创新率与工业绿色转型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鹏华 《中国发展》2007,7(2):32-35
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该文从政府绿色政策、市场绿色环境、企业绿色文化、社会绿色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分析了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政策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信息化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分析入手,探讨了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现行政策的缺失,阐明了信息化条件下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政策体系的必要性。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引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六个方面构建了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政策体系,以期为我国制定信息化条件下制造业绿色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绿色生活方式内涵及其促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对转变发展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尝试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之间建立链接,整合绿色生产—消费系统展开分析,强化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联与互动。首先,探讨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包括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两个维度;其次,依次分析了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面临的困境与障碍;最后,提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促进机制,包括充分发挥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建立绿色生产—消费系统,积极开展绿色价值共创,改善绿色产品属性与建立绿色消费社区,利用非理性因素促进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1.
企业环境绩效体现了盈利和环保能力的统一,是绿色信贷实施的标准。通过以2008—2012年采掘服务、造纸和电力三大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基于企业环保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环境盈利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了企业环境绩效对企业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环境绩效仅仅与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以及短期还款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目前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绿色信贷,仅关注到企业短期借款层面;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额度与企业环境盈利能力正相关,也从侧面说明政府环境政策实施更有利于促进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融资成本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即绿色信贷政策优惠并没有在企业融资成本上体现出来。为充分发挥绿色信贷作为节能减排的金融创新机制作用,应该建立与绿色信贷政策相契合的商业银行考评机制,制定完善的差别信贷标准以有利于保障绿色信贷的切实实施,以及国家层面绿色金融政策的统一协调和推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已经全面融人全球价值链体系,这种融入主要是通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RCA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IIT指数等三个指标来反映,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的地位,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构建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该文着重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来自发达国家的干涉和封锁、中国的政府行为及政府间利益冲突等,强调在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重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包括政府要切实降低本国制造企业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制度成本、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导向、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要加快培育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等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国纷纷制定出了种种环境规制。这些环境规制已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林产品贸易领域。本文从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中国林产品出口的成本效应、创新效应、形象效应等的影响。在环境规制背景下,中国应该采取加快森林认证体系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开拓多元市场等措施来使林产品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投资东道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在不同市场布局海外子公司能够影响其获得资源的范围和规模,文章尝试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宽度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将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纳入研究框架。采用1999-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宽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进一步基于投资东道国发展水平的实证发现,投资于发达国家时投资宽度正向影响企业创新,投资于发展中国家时投资宽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  相似文献   

15.
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培育新模式新业态,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强化融合发展支撑保障,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目标。制造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制造业新型基础初步建立。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生产模式推广普及。新型产业业态蓬勃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到2018年底,相比2015年底,制造业支柱行业骨干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5%,库存周转率提高30%,能源利用率提高6%,工业云企业用户翻两番。重点工程。激发融合创新效力。打牢融合创新基础。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培育融合发展模式。构建融合发展业态。营造融合发展环境。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创新引导。加强示范引领。加强财税支持。加强用地用房服务。加强人才支撑。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污染事故频发,这是环境规制失灵的直接表现.在我国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以及官员"晋升锦标赛"式的制度设计下,地方政府的经济理性甚上,更多关注经济的发展.在环境规制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弃.地方政府的经济理性容易与企业等组织形成特珠的"利益共同体",其结果是地方政府往往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出现"资本挟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实施环境规制,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治污投资低、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不完善和污染产业转移,限制了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所以,我们应探索市场化机制,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政策,以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李璇 《岭南学刊》2015,(2):92-99
固定环境标准和可变环境标准两种规制思路对经济增长路径具有异质效应。选取1995—2012年中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标准和执行力度不变时,在经济发展初期过多的环保投入会挤占生产资源,阻碍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增加环保投入短期是有效的,但随着治污效果的递减,不得不增加更多的投入,从而挤占生产资源,不利于经济增长。当环境标准和执行力度可变时,严格的环境规制将促使企业加大治污力度并加强生产技术创新,提高治污能力和生产效率,可能实现平衡增长路径和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但过于严格的环境规制也可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阻碍经济增长。因此,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环境规制强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调整,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具有国际化、竞争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现阶段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存在工艺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之间协作水平不高,装备制造业成套、配套能力弱,装备制造业集群、集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对东北地区2006-2016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和效益仍有一定改善空间,创新驱动发展的投入环境和基础研究完善比较明显,但地区之间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要依托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积极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投入环境,完善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成长环境,构建装备制造业的先导和支撑产业。  相似文献   

20.
外资企业在中国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是,全面追求GDP和整个社会追求金钱至上、利润至上的价值取向,使某些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增产增税的手段,放松对外资企业的环境要求和生产质量要求。于是,外资企业在种种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往往跨越法律和政策的规制。文章分析了外资企业在我国逃避社会责任的表现和原因,提出了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