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概括与表述,历来有如下几种说法:一、儒家为主,道释为辅说;二、儒家代表传统文化说;二、儒法斗争说;四、儒表法里说;五、儒道互补说;六、道家为主干说……等等。陈启智在《东岳论丛》撰文提出一种新说法:儒、法、道、释并行,儒家居中制衡说。文章认为,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无论据儒排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传统政治文化绵亘如缕的原因在于它具有四个传承机制:(1)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2)社会结构;(3)政治结构;(4)作为传统政治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所具有的自我增强机制。以上四个因素的长期稳定存在,是传统政治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改造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从农村的改造开始,通过对农民的教育,他试图在农村建立新的礼俗制度逐步扩展到城市,最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角从四个方面解读了韩剧在中国的流行的原因:韩剧倡导儒家传统,易使中国国民产生家庭伦理文化认同;韩剧唯美的表现手法,为青少年量身订做情感大餐;韩剧展现平民化的生活,让中国观众感同身受;最后,韩剧文化创作上推陈出新,迎合中国观众常看常新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即包括伦理自然思想、保护思想、实践思想和发展思想四个方面,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对确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核心,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安乐死的内在需求。儒家文化是一种乐生文化,而不是乐死文化,儒家所深切关怀的是人的现世的感性生活,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内涵,我国目前在认识上还需要提高。家族意识是儒家传统生死观的支柱意识,其与安乐死立法核心相背离。中国传统文化不支持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7.
在治国方略上,法学界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人治,现代社会讲法治,就应当抑儒扬法,才能以资镜鉴,实现以法治国、依法行政;伦理学界则有人从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这一点出发,得出中国政治是以儒家德治观为核心的德治主义,他们强调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而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儒家和谐文化观中主要包含着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体说来,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等。探讨儒家传统和谐文化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份量最大,并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有其它成分,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然而都未能属于主导地位。自汉代以后,历代王朝均以儒家学说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甚至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民族性格。近年来,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中国大陆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儒家在现代生活中又重新表现出它的蓬勃生机。这在国际上称为“儒教的复兴”,在中国大陆称为“儒学研究的复兴”。这表明,传统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应该继承、借鉴这一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相似文献   

10.
范德茂 《工会论坛》2003,9(6):122-12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当社会生活中出现一些偏差时,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宝库中提取其精粹,用以指导今天的实践.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倾向的文化机构,理应在社会教化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使我们的读者在学习现代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儒家所提出的"成人之道".这也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精萃中的伦理道德已深入中国民族的家庭结构中,虽历经变化,但其民族国家观念仍为中国社会的安定力量,且能经受许多外来势力的冲击不动摇。此种影响力,在中世纪以至近代史中,亦使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都具有深远作用,以至儒家文明被认为是这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然而儒家文化的精华并不止此。在其经典中尚有许多虽被提出,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文化自觉”,尽可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儒家“和”的思想就是这样的营养。本文阐述了儒家“和”的思想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太和”的思想,“义和”的思想,“中和”的思想,“人和”的思想,“协和”的思想,“共和”的思想,指出儒家的这些“和”的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的基础,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过程中儒家生命观具有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不仅是中国稳定社会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人自古便崇尚生命、重生爱物、刚健有为的文化根基。重生爱物,是儒家生命观的价值基础;自强不息,是儒家生命观的内在价值;死而不朽,是儒家生命观的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在全世界丧葬礼仪中最为繁缛,最为隆重,也最有特色。在林林总总的丧葬礼仪形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四个,即孝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等级的观念和和的观念。探讨传统社会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新的丧葬礼仪形式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及其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深层的心理结构,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力图宏扬和辩护的同时,过于注重文化的民族传统性而没有能够充分地体现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是对"西学之体"吸纳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哲学民族特质的扭曲,二者同时存在于新儒家的新儒学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孝"有两个对应的概念:一个是"慈",一个是"忠"。按照儒家的理想:家庭里,父慈子孝是美满的;国家中,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是应当的。"孝"与"慈","孝"与"忠"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是和谐相处、并行不悖的。但是,历史的现实却是父未必慈、子未必孝,而孝忠兼顾也往往处于两难境地。面对这些伦理困境,儒家采取了父权专制和君权至上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这些解决方式的道德哲学根源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整体至上与个体至善的价值理念,对这一价值理念应辩证分析、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7.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在现实情境的感发下产生“四心(端)”。“四心”集感知、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于一体,其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四心”的感受体验过程在儒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较好地体现出儒家的价值追求,所以称之为“儒家的审美方式”。它虽然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美学理论上并没有被充分自觉,不像自然情感感发那样发展出感物学说。重视这种审美在道德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缓解道德主体内心的冲突,并可以抗拒在道德活动中对既有观念和规范的非语境化运用。  相似文献   

18.
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主流的传统中国文化,对中国电影、电视、戏剧的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影视戏伦理片的各个历史时段。它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之间人际矛盾和戏剧纠葛为线索的叙事结构、以家庭矛盾反映时代历史变迁的处理手法、长时段的时问跨度、悲剧化的格局、贤良女性作为悲剧主人公形象等方面。这些特点是中国影视戏作品中独有的,是与儒家文一化背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耻感文化是指这样一种文化模式:即存在一个公认的道德标准,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依靠这一标准来发展人的社会之良心。在此文化模式中,羞耻感是一种强大的强制力。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具有耻感文化的一般特性,在此影响下,人们一方面对自己的"隐私"相当注重,而另一方面个人的隐私权又很容易遭到忽视与侵犯。我们应该摒弃过去的思维习惯,自觉培养出尊重他人隐私权的意识,以维护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般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表现,确切地说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政治价值取向,共同信守的政治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政治态度、作风等等。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有六大根本性特征:一是民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民主性特征;二是礼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旋律";三是中庸——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减震器";四是大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经典理念;五是德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六是人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顽疾"。正是这些根本性特征型塑了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治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