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金萍 《前线》2022,(3):25-28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形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基本重合。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有助于增强国内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为中国发展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要解决“传什么”“谁来传”“传播效果好不好”的问题,争取国际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准确认知和认同,中国外宣媒体努力实现传播思维转型、传播内容转向、“自我—他者”关系转换,致力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相似文献   

2.
从政府形象的概念和内涵看,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政治信息、影响公共舆论、设置公众议题的功效,是政府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当前政府媒介形象被误读的原因很多,但要消除这种误读,就必须促使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发挥信息通道的作用,尊重新闻规律,善待媒体。  相似文献   

3.
论政府网络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正松 《求实》2001,(4):55-57
本文较详尽地论述了政府网络公共关系的即时、交互沟通 ,打破信息时空、容量的限制 ,信息传播形象生动等特性。本文还对它的主要功能如方便即时的公众沟通方式、有效传播和反馈信息、监测环境、关系协调等作了阐述性的说明 ,强调了我国发展政府网络公共关系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生态在内化与外显、自利与他利、开放与互联的进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通过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求破解高校网络生态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边缘化困境的应对之策。从加强价值引领,坚守传播导向;创新互动机制,提升传播质效;优化网络文化,提升传播品位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场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这些高规格、宽领域的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不仅传播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更使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在中国全面展开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时代,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内涵及重要价值,准确把握主场外交中党的成功实践和形象定位,塑造具有时代担当、人类胸怀和国际影响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对塑造好党的形象、传播好党的声音,增强中国国家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介时代,网络空间成为政治传播线上宣传的公共领域,新媒介技术成为不断推动这个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媒介技术下的政治传播格局发生改变,政治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政治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政治传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转变传统公共政治传播观念,以新媒介技术为支撑,传播优质内容,寻求与公众的政治共识,建立公共传播与公众传播的多向互动格局,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能够对新媒介技术下政治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形塑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是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而影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自身因素、国际交往因素、传媒因素等。目前,中国在国家形象形塑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对外传播,准确、客观、真实地塑造中国立体、全面、可信、可敬、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人口与健康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之一,江西的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科学地分析江西未来人口健康发展变化趋势,结合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障的影响,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口和城乡妇幼保健对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的需求分析,根据近、中、远期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分析医疗领域的重点建设工程及其规模空间、发展战略和模式以及保障措施,促进江西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了突发危机事件的频发期。在新时代社会多元、意识多元和信息多元的背景下,政府对危机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传播效能和成功程度,都会招致公众的审视,影响政府的威信和在公众中的形象。那么,怎样在危机管理中有效进行危机信息的传播,及时控制社会因危机而产生的恐慌动荡情绪,做好与民众的沟通,维护国家长远利益和政府公信力,成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管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江西旅游产业大省建设战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所引领的鄱湖旅游品牌新崛起获得的新启示与发展契机,亟待实现三重突围:一是资源认识的突围,正视全省旅游塌陷区鄱湖精品资源的存在与旅游品牌亮点的崛起;二是主题形象的突围,实现由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到鄱湖山水,人杰地灵的转变;三是开发重点的突围,在驾驭鄱湖品牌和主题形象新平台的基础上,旅游开发重心由原来的边陲开发型向聚湖向心型转移。这三重突围,将全面打破原有江西旅游产业‘开’字空心离散型的传统发展格局,开创江西旅游大省建设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由中国外事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党最突出的国际形象便是"全面从严治党",排在同样突出的"组织动员能力强""凝聚力强"之前。即便对我国评价比较挑剔的一些智库、媒体等境外组织机构,也不得不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成绩给予认可。然而,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传统、价值观差异以及传播技术和路径等因素的制约,在一些外国人眼中,对我国国家形象仍存在刻板印  相似文献   

12.
政府形象传播是政府形象存在的客观基础.政府形象的产生、形成、发展乃至蜕变、异化都与政府形象传播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微博的出现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形象传播的传统格局,媒介性人际传播业已成为政府形象的主要传播范式,它促进公民尤其是政策受体主体性的实现,促进政策议程设置直接面向政府形象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江昀 《求实》2006,(Z4):278-279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奎包姆(H.Krieghbaum)的《科学与大众媒介》出版,开创了科技传播研究的新领域,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有效地把科技知识和信息传播给公众.这种研究多以媒体为背景,对科技新闻、科技纪录片以及科学家在电视上的形象进行综合研究.奎包姆提出"科学与大众媒介"的议题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民主社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众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建立良好政府形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形象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形象是政府设计与公众期待的统一。由于政府形象最终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感觉、印象、评价和信念,因此政府的形象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期待。只有实现两者的统一,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第二,政府形象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形象管理的意旨、弊端和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政策表现、环境形象、公务员言行等方面在公众心中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政府形象是现代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关系到民心的凝聚、政府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与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形象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弊端。要通过建立专门的政府形象管理机构、建立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制度化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加强政府形象管理。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任何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型塑并保持良好形象。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使党的执政形象稳步提升。强化党的自身建设,夯实良好执政形象的存在基础;增厚执政绩效,拓展良好执政形象的成长空间;创新传播方略,促进良好执政形象的公众认同。新时代党在型塑执政形象方面仍需加强自我治理,重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公平正义;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注重互联网条件下的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执政形象的国际传播,我党国际形象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精准把握国际传播中党的形象定位、积极探索党执政形象国际传播的有效方法、充分释放党执政形象国际传播的媒体力量、高度重视党执政形象国际传播中政党文化挖掘,对于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国际传播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精准把握国际传播中中国共产党主要的形象定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是其执政理念、执政能  相似文献   

18.
学校形象是指学校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综合反映,即学校内外公众对学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电大面对市场竞争和教育竞争的挑战,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思考和决策学校的发展,加强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学校形象的塑造、整合与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昆 《学习月刊》2014,(5):32-33
一、我国国家形象的现状 “国家形象”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留给本国公众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另一方面还可理解为其他国家公众对本国总体特征和属性的感知。前者是自我本位的“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本国公众的国家认同和归属感.后者是他者本位的“他我形象”.它直接影响到国际舆论对特定国家的整体评价。通常的意义上.我们讲的国家形象是指的后者。  相似文献   

20.
政府形象是政府行为及其施政效果的客观实在性与公众主观认知的统一。政府形象的主观认知成份,决定了政府形象具有相当大的人为塑造空间。特别是在媒介化的时代,能否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体进行政府形象的传播,已成为政府形象塑造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媒体运作的能力也随之成为衡量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