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的一年中,“社会管理创新”无疑是中国热门时政语汇中的一匹“黑马”。无论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顶层到基层,都在实践中摸索着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策。 维护一个社会的秩序稳定,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本身的渴望。故自有社会始,即有“社会管理”。然而,不同的社会状态、不同的社会问题需要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固始县作为全省“两新”组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县,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重要载体作用,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模式、新路径,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新成效。  相似文献   

3.
公共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方案设计历来是国家治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混合性、兼容性的公共治理体制则是塑造审慎的公共治理格局的制度基础。格兰诺维特关于“社会结构型塑制度”的观点为认识和分析公共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属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近代中国以来的社会资本转型,形成了由传统社会资本、革命社会资本和现代社会资本组成的社会资本体系,型塑了混合性社会资本构成格局,兼容了封闭性、权威性和自主性这三种基本特性。这种格局为公共治理体制的变革构建了“兼容并蓄”的体制空间,这个空间中蕴含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的观念和规则为审慎的公共治理创造了特定条件。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3,(33):56-56
答: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积极稳妥地解决好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用体制来推动,用体制来促进,用体制来保障。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从“论资排辈”到“不拘一格”,从“本土培养”到“全球引进”,从“伯乐相马”到“公开赛马”。17年来,四川不断突破公选政策壁垒和体制障碍,公选出干部上万人,近四成获提拔,半数受重用。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体制改革目标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元竹 《前线》2011,(1):14-15
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社会建设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站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这是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之后,又一次重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过去五年我国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社会建设实践中,党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体制问题认识也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目标的着力点如何确定,现在真正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考虑,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翻斗车”的“跑、冒、滴、漏”到专用收集车的一尘不染,从随处倒垃圾到争着抢垃圾,从臭气熏天的垃墨站到“垃圾中转”,手庆“垃圾之变”,彰显着环卫体制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8.
武中哲 《发展论坛》2002,(11):53-54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普遍实行了一种以“单位”为基本结构单元的组织管理模式,广大社会成员被组织在“单位”当中,并且通过单位组织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以单位组织为中介来实现多方面的联系。我们把这种组织制度称作单位体制。单位体制赋予了单位成员的无限就业保障。一个人如果成为单位成员,那么他(她)同时也就成为一个“国家人”,单位组织无权也无必要让其失业。因为在纯粹的单位体制下,单位组织(主要指企业组织)不仅仅履行着经济职责,更重要的则是代替国家履行着管理社会的职责。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各个单位组织的经…  相似文献   

9.
解决“三农”问题是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有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思想,是我们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国日益凸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构成了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践需求。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党员》2008,(12):57-57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从1984年我国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经过“摸着石头过河”,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1.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心理的变化,任何一种社会心理的变化无不与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来,人们的社会心理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空间的拓展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和正在拓展着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舞台和社会心理空间。在社会体制转型之前,由于社会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人们的生活舞台和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是“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习惯于依赖家庭,依赖国家,依赖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组织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克群  王柏 《奋斗》2006,(4):62-63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旨在通过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渐进带动行政体制的“扁平化”,有效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协调水平。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研究是西方政治学研究者的重点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一种话语,向纵深方向拓展。检视西方社会研究,可以总结发现它的发展有三大流变过程:从“与野蛮社会的分离”到“与政治社会的同义”,从“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到“多种属性的赋予”,从与“经济社会的分离”到“文化与公共交往领域及第三领域的拓展”。在三大流变中,其核心议题一直在围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形成了合二为一、二元分立和胶合互动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校以战略眼光,审视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确立了“打造农村初中一流品牌,建设农村初中一流名校”的办学思路,把教育创新落实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体制创新和教学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的新路子.以“优化两个环境”为基础。以健全“两个机制”为手段,以规范“两个行为”为内容,以实施“两个工程”为动力,以实现“两项绩效”为蓝图,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而且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有发展前途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浙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浙江是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从而也先于全国多数省份遇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方式的重构问题。从基本脉络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经历了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到不加区分地将所有的文化部门推向市场、在市场化的压力下被动地开展“生产自救”,再到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原则,进而实现了从传统“文化事业”到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新湘评论》2005,(11):21-57
“一条红线”: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思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金雷 《理论文萃》2007,(6):33-36
一、上海新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在上海,“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尚不常见诸于官方文件,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往往是“新社会组织”或者“民间组织”,我个人较倾向于“新社会组织”这一概念。其理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传统的单位社会格局逐步被打破,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行政管理H趋表现为公共管理社会化、公共决策民主化、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引导社会组织良性发展,防范社会组织腐败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20.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改革开放的关键决策,有两大历史背景,即“文革”十年内乱和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同时还有三个历史前提,即粉碎“四人帮”,冲破“两个凡是”和确立邓小平的领导核心地位。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