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5月15日12点,一位约60岁的老人来到南京江宁区东新南路的一个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最少有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  相似文献   

2.
乞者的善举     
南京,江宁区。 5月15日中午12点.一位60多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3个大补丁,背后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烂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相似文献   

3.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人们心中的精神高地。一提起延安,我们便会想到抗战、想到艰苦贫困的物质生活,以及自救而萌生的大生产运动,和那昂扬的精神状态。在延安纪念馆,存放着一件磨得薄如蝉翼,而某些部位补丁摞补丁又厚似纸板的灰军装。这是毛泽东当年穿过的。有一天,卫士捧来这件衣服走进窑洞,他是怕主席在台上讲话时一做手势,这件衣服就会碎成布片,故而建议扔掉。但毛泽东没有批准。他接过衣服,将衣服展放在大腿上,小心捋平上面的皱纹,缓缓地说:它跟我参加过洛川会议呢。说着眼圈忽然湿了。其实,毛泽东身上的补丁主要还不在外衣,而集中在外…  相似文献   

4.
正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那是1949年4月的一天中午,在中共中央进驻北京的第一站香山双清别墅内,毛泽东准备会见张澜先生,他吩咐李银桥说:"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李银桥在毛泽东仅有的几件"存货"里翻了又翻,选了又选,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没有补丁的衣服。他苦笑道:"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却说:"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事能成,我相信嚼得菜根,百事可为,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相似文献   

5.
<正>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爷爷总是对我说:"那些年,没有饭吃,野菜、树皮甚至是皮带,我们都照样煮着吃!你还嫌饭不好吃……"虽然不明白,但我眼中的爷爷不管什么时候碗里的饭都吃得干干净净。还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奶奶总是对我说:那些年,过年能有件没有补丁的衣服穿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你还嫌衣服不好看……"虽然不理解,但我眼中奶奶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哪怕到现在也  相似文献   

6.
龙之剑 《前线》2014,(3):112-112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那是1949年4月的一天中.午,在中共中央进驻北京的第一站香山双清别墅内,毛泽东准备会见张澜先生,他吩咐李银桥说:“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李银桥在毛泽东仅有的“家底”里翻了又翻,竞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没有补丁的衣服。他苦笑道:“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却说:“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事能成,我相信嚼得菜根,百事可为,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相似文献   

7.
父亲离开我们时,我还不满11岁。这么多年,我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情景,勾画着心中父亲的形象。教我们豁达对待人生从小,父母就严格要求我们不能挑拣经过修补的破旧衣服。大孩子穿不了的衣服给小的,我的花衣服染一染再给弟弟穿。记得弟弟就曾因穿我的花衣服上学被同学笑话。从小学起,父母就开始教我们学针线活、织毛衣,长大后妈妈还把爸爸在战争年代用过的针线包送给我,那是一个粗布缝制的小布袋,是妈妈用旧军装布亲自做的,一直到参军后我都带在身边。看到一些文章中提到,父亲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连他最钟爱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这确是事实。但这只是反映了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现年56岁的韩景昌出身贫寒,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儿子。1964年,他从江西赣县一个小山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时,他的衣服没有一件不带补丁。为了省鞋子,他上课经常打赤脚,当时一张在天安门前的留影,都是赤足照的。  相似文献   

9.
感谢     
杨有 《党员文摘》2009,(1):41-41
县长春节到基层慰问,见一特困户身上的衣服尽是补丁。脚上是一双捡来的旧胶鞋,于是就买了一件200多元的外套和一双100多元的皮鞋送给他。  相似文献   

10.
周振华 《学习导报》2011,(18):43-44
眼下,人们很少谈及"补丁"这个词了,甚至早已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温一下那个"补丁"年代,"补丁"精神还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多少启示!  相似文献   

11.
南振声 《学习导报》2011,(16):34-37
1936年,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带着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满脑子疑问来到陕北。采访中,他从毛泽东打满补丁的衣服、朱老总用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怀用降落伞布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中,  相似文献   

12.
朱德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设年代,朱德的穿着都十分简朴,衣服上经常打满补丁.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视察,他的饮食都非常简单.在自己节俭的同时,朱德还教育子女从点滴做起,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在朱德看来:奢侈浪费的风气不是小问题,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愿意艰苦奋斗, “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而“勤劳和节俭,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三看薛家湾     
王得亮 《实践》2007,(7):25-25
1979年7月初,我探亲路过包头,正值暴雨突发,黄河涨水不能摆渡,只得绕道呼市回东胜,途中经过薛家湾。记得那时的薛家湾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20多户人家的泥抹房七零八落地散落在那里,四面山峦环绕,大川里排列着一个个光秃秃的小沙丘。我们乘坐的汽车上,乘客大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两位老头的脸上爬着一绺一绺的汗迹,浑身脏兮兮的。  相似文献   

14.
缝补岁月     
在今天城市商场的服装店里,经常能看到在胳膊肘上或者肩膀什么的地方打着补丁的衣服,价格还不菲。也能在街头经常看到小青年们穿的衣服好端端在膝盖处,或者什么地方挖个破洞,或者在裤角处故意撕条破口子出来,说是"乞丐服"。要不就是新新的衣服故意人为制造出了许多折皱或者褪色的痕迹,说是"仿旧装"。总之是,不破故意弄破,不旧故意弄旧。总之是,新衣服当旧衣服穿,装穷竟然成了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5.
据悉,周恩来总理出国时总带着一只箱子,里面装着一些破旧的、打过补丁的衣服。不管住多么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周总理总是把缝补过的一套“行头”换下收入箱内锁好,才让服务生进屋整理房间。周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周总理把鹑衣百结的衣服锁在“保密箱”内,为的是“密不示人”。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并不是怕个人寒酸,丢面子,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顾全民族的体面!作为一国总理,竟如此节俭、简朴,谁又能说那“保密箱”里锁着的不是一颗平凡、伟大而又美好的灵魂!令人遗憾而又麻C的是,时…  相似文献   

16.
微观     
<正>【法律才是国王】@周其仁:"法律才是国王"(The law is King),绝不能反过来"国王就是法律"(The King is law)。法律至上,就是国王也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历史经过无数的曲折,终于决定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这点来得可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微观     
《廉政瞭望》2014,(21):16-17
【法律才是国王】 @周其仁:“法律才是国王”(Thelawis King)。绝不能反过来“国王就是法律”(The Kingislaw)。法律至上.就是国王也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历史经过无数的曲折,终于决定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这点来得可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还是穿旧的好”每当人们走进杨家岭毛泽东的旧居,就会看到墙壁上悬挂着的毛泽东身穿打了大块补丁的棉衣棉裤,结抗大学员讲课的照片,见了这幅照片,有的人也许很难理解,身为一党领袖的毛泽东,连一件象样点的衣服都没有吗?穿得如此朴素是不是太寒酸?其实,要穿得好一点并非不可能,但是毛泽东自觉实践他亲自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党领导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毛泽东在陕北时,仅有三件衬衣,穿破了,他舍不得丢,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直到破得实在穿不上身了,他让人把三件补成两件,继续穿。警卫员见此情形,曾多次提…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一生都十分节俭。毛泽东的俭朴都有些令人惊讶:没有他的亲口允许,不能为他添置新衣服;刷牙只用廉价的牙粉,而舍不得买牙膏,就是牙刷也要用成“不毛之地”时,才肯换新的;内衣裤和线袜子补丁摞补丁。当他坐下来时,一不注意伸出腿,就会露出袜子上的补丁。接待客人时,工作人员常要为他的衣着提醒他“家丑不可外扬”。  相似文献   

20.
节俭:并非过时的话题吴堂清节俭,这一人类共同的美德,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内容之一。实现现代化需要节俭。__题记一脉相承的“东方魔力”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