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纪传栋 《党课》2006,(6):41-43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集体决定”变异成集体犯罪的案例不断增多,“集体决定”的概念被偷换、形式被利用,导致集体腐败之风屡禁不止。这种“形式合法”的腐败其实是腐败毒瘤的变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
任建明 《廉政瞭望》2009,(10):30-31
把“小金库”界定为集体腐败,并将“集体腐败入刑”是不妥当的,甚至会导致集体代个人受过、最后人人无过的问题。因此,既要加大惩治的效力,也要搞准目标。  相似文献   

3.
集体腐败是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产生的现实原因是腐败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收益大于成本时集体腐败的成员便会不择手段搞腐败。因此,必须强化对集体腐败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目前 ,中国的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许多腐败分子不再是独来独往 ,团伙违法乱纪的集体腐败现象正在悄然蔓延。在查处案件中 ,往往挖出一个带出一窝。集体腐败的上升和蔓延势头已呈现出令人震惊的危害性。所谓集体腐败 ,是指多人乃至团体合谋违纪违法、中饱私囊的腐败行为。其腐败主体不再是“单兵作战”的个人 ,而是“利益均沾”的集合体。它已经突破了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种种表现 ,又生出新的病症。集体腐败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的表现形式。集体截留 ,设小金库这种“偷梁换柱 ,移花接木”的集体腐败行为 ,往往打着为集体谋…  相似文献   

5.
论点精选     
“集体腐败”的危害 当前,私自截留和挪用预算资金,已经成为腐败的一个新现象。那些本应上缴中央财政的钱有的用来建豪华的楼堂馆所,有的被作为职工福利而私分,有的用来炒股,有的干脆以会议、培训的名义被吃掉、喝掉、玩掉了。截留、挤占、挪用国家资金这种“集体腐败”行为与少数领导干部的“个人腐败”相比,更具有隐蔽性,甚至戴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表面上看,那些钱并没有被个别硕鼠吞进腹中,而是变成了职工住房,变成了人人有份的“小金库”,变成了让部分近水楼台先得月者拍手称快的“福利”。实际上,国家却因此蒙受了更加…  相似文献   

6.
最近,重庆江北区绿化工程处曝出腐败窝案,掌管照明、绿化等看似“不起眼”项目的市政官员“集体落马”。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9,(4):49-50
一、对预防腐败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人片面地认为“村官级别低、管理财务少、腐败也就少”。特别是近些年来,乡村两级不再向农民收取“三提五统”后,村集体收入明显减少,就错误地认为村官们也就没什么腐败了。但现实恰恰相反。如,有的村挪用专项资金,实施惠农政策优亲厚友,集体资产处理不公平,作风霸道搞“一言堂”,在土地调整、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等工作中接受吃请等,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观点     
《廉政瞭望》2012,(24):10-10
“边缘腐败”十种 日前,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刊文总结了“边缘腐败”的十种形式。分别是利用权力的“继承”或“转移”牟利;利用权力向亲友输送实质利益并自己间接获利;利用权力和政策广结关系网并牟利;利用集体决策牟利并规避个人责任;利用权力“期权”牟利;利用内部信息牟利;  相似文献   

9.
“我们不能再等了,腐败已变成一个制度性问题……腐败会损害商业环境、削弱国力和损伤国家形象。最重要的是,腐败会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我们需要一个国家性的反腐计划。”一年前,就任俄罗斯总统刚刚10天的梅德韦杰夫,作出上述忧心忡忡的表述。 一年后,2009年4月上旬,在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的率领下,俄政府的各位副总理、部长集体在俄罗斯政府网上“晒家庭收入”,梅德韦杰夫反腐的“万里长征”,终于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集体腐败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洁 《廉政瞭望》2008,(10):20-21
集体腐败,这个以往偶尔提及的概念,在本次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初审时正式亮相。 “目前中国有一种犯罪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且明目张胆,那就是集体腐败,在修正刑法时,应将其纳入刑律。”8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如此表示。  相似文献   

11.
中纪委二次全会以后,中华大地涌起的反腐倡廉风暴势不可挡。随着反腐斗争的纵深推进,一些腐败分子违法违纪方式也随之变化。“一对一”的个体腐败曾是他们惯用的伎俩,然而,曾几何时这种“你知我知”的“两人世界”正悄然发生变化,一种多人乃至团体违法违纪中饱私囊的腐败新形式——集体合谋,正在潜滋暗长,大有迅速裂变,取而代之之势。  相似文献   

12.
集体腐败,世纪末腐败新变种陈建新集体腐败面面观所谓集体腐败,是指多人乃至团体合谋违纪违法、中饱私囊的腐败行径这种集体腐败现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多个方面集体行贿,公礼之风大盛行。某些部门或单位为谋取小团体不正当利益,或以礼金名义馈赠有权部门,或以贵重物...  相似文献   

13.
“福利腐败”的本质是特权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会期间,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垄断行业内的“福利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和追问。所谓“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例如地铁职工免费乘车、电信职工免费打电话、电力职工免费用电等等。我认为,福利腐败的本质就是“特权腐败”。看看这些有福利腐败的单位,大多都有一定的垄断性行政特权,这些垄断性的行政特权为他们搞福利腐败创造了条件。官员搞腐败是一种个人特权腐败,这些单位的福利腐败是一种集体特权腐败,打击这种腐败可以借鉴打击官…  相似文献   

14.
通常人们一谈到腐败,就会联想到大案要案,殊不知大案是由小案件发展而来的。腐败有两类:发生在官场的“大腐败”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腐败”。有人提出“小腐败”问题,并将那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称之为“小腐败”或“身边腐败”,认为“小腐败”也是腐败,是权力者通过对权力的操作谋取利益,是一个“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体”。什么是“与民争利”?就是在“利”的问题上“小打小捞”。  相似文献   

15.
腐败的微观机制:成本——收益决策树模型。“腐败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产生腐败的动机很多,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和道德因素等。从腐败动机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将腐败分为两类:行政腐败和政治腐败。行政腐败主要指的是公务员为了个人或其亲属谋取经济利益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而政治腐败指的是高层政府官员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考虑,为谋取个人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进行的个人或集体腐败行为。对公务员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入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阶级为底片,用人民做镜头,把焦点聚向腐败,用决心和智慧按下快门去为腐败拍一张“全家照”。面对这张相片,我们感受到的是腐败的狂妄、嚣张和可悲。   在腐败大家族中,没有约束的权 力使腐败家庭“蓬荜生辉、异彩纷呈”,并呈现出“勃勃生机”。权力是腐败家庭实施腐败的工具。贪官是腐败家族的主体,整个家族都由他操作运行。如果说失去制约的权力为腐败家庭作了“保护伞”,那么贪官就是撑“伞”者。在这把“伞”底下,官官相护,官匪勾结。缘于此,腐败才顽固至极,“生机”无限。金钱是腐败家族中最活跃的成员,敛财是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17.
万民 《党课》2008,(8):126-126
媒体近期相继报道了一些“村官”违法犯罪案件:某村村委会主任将300万元公款据为私有;某村委会成员集体贪污上千万元;某村干部大肆挥霍土地流转补偿金,将村务会开到了国宾馆……小小“村官”竟也能腐败如此,令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8.
夏昕 《新湘评论》2004,(5):36-38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  相似文献   

20.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