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评作为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和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它包含“批”和“评”两层意义。“批”,就是见人见事指问题;“评”,就是挖根源、析原因、想办法。那种只“批”不“评”的批评,与其真实目的相去甚远。实践也证明,批评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关键在“评”。  相似文献   

2.
周岚 《党课》2014,(13):59-61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干部队伍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锋芒钝化、风气淡化、力度弱化,怕字当头不批评、一团和气伪批评、圆滑世故轻批评,党的作风建设存在走弯路、开倒车的风险。批评是送给别人的“清醒剂”,自我批评是留给自己的“预防针”,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批评之“道”,主动带头,大胆使用批评这个武器,真正体现领导之爱、同志之爱,营造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齐冬梅 《唯实》2010,(6):38-41
新媒体为民意、民权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对原有执政方式提出了挑战。新媒体对于“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政府网站这一新媒体形式“创造条件”,是一项主动“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有效性和常态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11月12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结束了长达11年的执政生涯。意大利民众以鸣响汽笛、街头跳舞、开香槟等方式庆祝他的离开。而在几天前,贝卢斯科尼刚收到专门讽刺不受欢迎的公众人物的“金貘奖”。  相似文献   

5.
批评难、监督难,这是新闻舆论界长期存在的一件头疼事、难缠事。此事难在哪里?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些人爱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对于表扬越多越好,对于批评即使稍微挂着点儿,听了以后也是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轻者打电话质问,重者兴师动众,找上门来要求“平反纠正”、“恢复名誉”、“赔偿精神损失”等等,理由是给单位和个人“抹了黑”。面对批评难、监督难,我们高兴地看到,《人民日报》知难而上,给全国同行做出了榜样。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坚持开展舆论监督。远的不说,这里只列举最近两篇重头批评文章。第一篇:《人民日报》2006年9月13…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2,(2):51-51
有些干部,功夫不在事业上,精力不在发展上,心思也不在人民群众身上,相反,却整天盯着“上面”,“秀”给媒体,不仅敏于揣摩“风向”,勤于迎合“喜好”,且善于装点“门面”,喜欢把气力下在易出“亮点”、易被看到的地方。对于社会上监督、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起初惯用躲、捂甚至打压的方式来对待,及至激起众议、躲不得、捂不住、压不下了,才不得不去做那些早就该做、早该做好的事情。这些“怪”现象,说怪也不怪,反映出了某些干部的“媚”和“畏”。  相似文献   

7.
阳春季节本是大地回暖的日子,但在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中却袭来一阵强劲寒流。由于韩国新任总统李明博宣称新政府要对朝鲜持强硬立场,加之韩国个别官员发表“先发制人”的讲话,引起朝鲜强烈不满并予以回应。朝中社发表文章威胁称要将韩国变成一堆废墟,朝鲜党报《劳动新闻》批评韩国李明博政府“跟随美帝国主义者”,将南北关系引向灾难,“那些听外部力量的哨音起舞的人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垮台”。文章甚至把矛头对准李明博本人,指责他正在拿朝韩关系“玩火”,说他是“卖国贼”,是美国核战争的“走狗”。  相似文献   

8.
殷铖军 《党课》2007,(3):127-127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出“学习不够认真”、“学习系统性不强”、“工作一庀就忘记了学习”,等等。于是,学习问题堂而皇之地挂在了嘴上、写在了纸上。如此批评与自我批评,自然谁都不会放在心上,大家嘻嘻哈哈的也就过去了。明明是豆大的“麻子”,却被当成可爱的“酒窝”!民主生活会也就因塞了“学习”这个筐,而最终“一笑泯千愁”,踏踏实实走了一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场。  相似文献   

9.
《党建》1994,(2)
也谈“花钱买批评”余三增一次参加党风建设经验交流会,某厂介绍了“花钱买批评”的经验,使人感到欣喜,同时也有些担忧。首先是喜。作为共产党人,欢迎群众批评自己,设立“批评奖“花钱买批评,很有利于各级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向党向人民负责。从这一点上看,”花钱买...  相似文献   

10.
敬一山 《廉政瞭望》2010,(18):32-32
在港人菲律宾遭劫持的事件上,成龙因为他的“大度”言论,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其实,从他那以香港代言人自居的口吻推断,他那一刻的言论很难说是出于个人情感,很可能只是作为公众人物的一种习惯性的“理智表达”。  相似文献   

11.
袁浩 《学习导报》2010,(2):22-22
近闻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说:“对群众的批评要用加法,对群众的赞扬要用减法”。这种“加减法”提得好,体现了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声音的态度。一般来说,人们在赞扬的时候,容易将好的说得更好,如果减去一部分,则可能更符合实际;人们批评的时候,往往是“点到为止”,如果加上一部分,可能才是我们缺点、错误的全部。这里,减掉的是头脑发热、昏昏欲睡,加上的是锐意进取、谦虚谨慎。正确运用“加法”与“减法”来对待群众的批评与表扬,需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更要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袁浩 《新湘评论》2010,(2):22-22
近闻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说:“对群众的批评要用加法,对群众的赞扬要用减法”。这种“加减法”提得好,体现了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声音的态度。一般来说,人们在赞扬的时候,容易将好的说得更好,如果减去一部分,则可能更符合实际;人们批评的时候,往往是“点到为止”,如果加上一部分,可能才是我们缺点、错误的全部。这里,减掉的是头脑发热、昏昏欲睡,加上的是锐意进取、谦虚谨慎。正确运用“加法”与“减法”来对待群众的批评与表扬,需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更要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  相似文献   

13.
董莎莎 《当代党员》2014,(11):21-25
从严治党治吏“新常态” ——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不是一阵风,中央已用机制和制度将其固化,“公务员不好做”“官不好当”将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  相似文献   

14.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负面报道”的概念,如今与日俱盛,并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报道”的说法。但凡揭露社会阴暗面、与舆论监督相关的批评报道都被人称为“负面报道”,甚至于只要某领导心里觉得不舒服的报道,就斥之为“负面报道”。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概念,恰恰给新闻实践带来诸多的问题,有些人借机报喜不报忧,逃避社会责任和舆论的监督。那些腐败官员为保护既得利益和掩盖龌龊行为,便假借“维护稳定”、“坚持正面宣传”和“控制负面报道”之名,打压批评报道。其实,任何报道处理不当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我们习惯说的“正面报道”。哪怕是宣传好的典型,任意拔高的后果可能也适得其反。而所谓“负面”的“天灾人祸”的报道处理得当也会产生很好的正面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安立志 《唯实》2001,(10):67-68
小 引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内蕴深邃意旨高远,其中的“三个解放”①之说,对于时下某些以“坚持”自诩实则以“教条”自持的僵化学风,正中肯綮。然而,总书记所批评的“不合时宜”、“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等等的不良学风,虽然在昔已然,毕竟于今为烈。此种学风之一大特征,就是喜欢引经据典,寻章摘句,狐假虎威,吓唬百姓。矛盾互存,相反相成,乃道之通义。因此,“在昔已然”的就不仅仅是此种弊端,不少哲人高士对此种学风也早有针砭。仿效毛泽东之论党八股,在下也试用一下“引用”之术,并略作评注,权为“以毒攻毒”…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一些公众人物说话行事,都不敢触及社会敏感问题。一些同志,面对敏感问题,总是如蛇行一般七绕八弯,能躲则躲。也难怪,有道是“祸从口出”,在敏感问题面前,稍不留神,就可能惹来麻烦,避而远之就成了一些人的万全之策。  相似文献   

17.
允小丫 《奋斗》2006,(8):56-57
前不久,某文化界公众人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参加超女的被害了.看这个节目的也被害了。”  相似文献   

18.
再刹“餐桌上的腐败”牟永刚近年来,党中央狠刹“公款吃喝”,“餐桌上的腐败”得到有效遏制。刹风之后,人们在深思,餐桌上的腐败真的能根治吗?是否会继续堕入“刹一阵,好一阵,风声过后更泛滥”的怪圈?餐桌上的腐败不刹怎得了某市有条“白吃一条街”。何谓“白吃一...  相似文献   

19.
广告活跃是好事,它对于开发资源、繁荣市场、拉动消费或帮助农民致富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名人”露脸做广告则影响更大,其号召力能使不为普通广告所动的人慕名而为。然而,时下有人因为相信“名人”做的广告,实践后上当受骗的有之,遭到经济损失的有之,有的还因此将“名人”告上法庭。 只要合法,“名人”做广告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所做的广告需得名副其实,不能蒙骗公众。因为“名人”是公众人物,如果做了虚假广告,受益的只是厂家和“名人”自己,危害的却是“名人”的众多崇拜者。“名人”如何面对广告呢?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的有关行为和言论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20.
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然而,如今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正常的批评却变成了无原则的明贬暗褒式的“伪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