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巍 《新湘评论》2011,(8):57-58
记忆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所谓文明,就是一条物质与精神的记忆的长河。记忆的断裂,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 近些年,因为写作上的事情我多次到过延安。徜徉在那片凝聚历史、激荡时代的土地上,漫步在华灯齐放的夏夜里,看着一对对青年情侣满脸洋溢着沉醉与幸福相依而行,我总是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无法忘却我“认识”的那些花季女孩那些当年身...  相似文献   

2.
邓大姐在延安(上篇)金凤延安,中国的革命圣地。1937年到1947年,党中央、毛主席曾驻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在这片具有光荣传统的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过,不仅与延安和延安人...  相似文献   

3.
延河流水哗啦啦响本刊记者明祥站在延安市的延河大桥上,看延河水的奔涌,看宝塔山的巍峨,看来来往往、穿行过大桥的车辆和人流,我禁不住情思激荡,浮想联翩。延安,这一喂养过中国革命的圣地,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曾有过血与火的记忆,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曾有过历史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张晶 《实践》2020,(5):25-27
一首从古传唱至今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也让"敕勒川"这个古老地名及其"阴山下"的地理方位,永久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沃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富有魅力。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经岁月洗礼与雕琢的这片古老土地上,文明的光芒依然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5.
我至今无暇亲眼目睹圣地延安的容颜,不曾领略巍巍宝塔、汩汩延河的风采;但这丝毫没有消磨我对延安的神往和渴望,也丝毫不能淡化我灵魂深处对延安的那份神圣情感。每每谈及延安,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宝塔山、延河水、南泥湾、枣园等名胜的鲜明轮廓;每每想起延安,我的眼前都会呈现出一道道山一道道水、一道道梁一面面坡、一面面红旗一杆杆枪的壮观景象。对神圣的延安我总是怀着一颗别样的景仰之心。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滋长的那种精神让我永志不忘。那是怎样的一片天地呀。那里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多少仁…  相似文献   

6.
1939年延安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之下不得不采取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亲自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朱德总司令率先带头研究边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每两周召开一次座谈会,汇报情况和研究如何解决吃饭、穿衣等实际问题。 在一次座谈会上朱老总说:“要发展农业,不开荒是不行的。听说延安南面有个南泥湾,是片好土地,可以开垦。我派×××同志去察看。他察看后回来说,这是一片荒凉的野地,没有什么,不得花费力气去垦殖。我不相信,亲自去察看。一看果然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我看野草生得那么茂盛,  相似文献   

7.
走进梁家河     
正"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每读贺敬之的《回延安》,我都会心潮澎湃,向往走进革命圣地延安。第一次走进延安是2008年5月,那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与洗礼,敬仰之情一直萦绕于心。岁月流转,10年后的2018年春天,我再次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领略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此次延安之行,我是带着学习考察任务而来,而藏于心中的一个最大愿望,  相似文献   

8.
对伙铺,一个地图上没有标示的地方,一个文献里不曾记载的山村,一个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最西部、云贵高原苗岭余脉群山中的普通侗乡村落。因2009至2010年两年的扶贫,它已深深地融入我的内心深处。不经意翻到那些老照片,触动了我脆弱的神经。那山、那水、那人和那些往事,渐次凸现于我的大脑皮层,是那样清晰,那样鲜活,那样温润,那样美好,成为我一生之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於振南 《学习导报》2011,(12):27-27
我们青年矿工,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今天,我们看了《新湘评论》第8期的《延安那些花季女孩》一文,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文中那些"花季女孩"们,为了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告别了亲人,抛下了年幼的儿女,有的还把家里的全部财产"裸捐"给了党组织,参加了革命,可她们大多未等到全国解放,就牺牲在黎明前的暗夜中。  相似文献   

10.
刘庆莹 《党史文苑》2022,(11):40-42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有着深深眷恋的特殊情结,他曾在这个地区生活劳动了7年,在这片土地上洒下过人生奋斗的汗水。自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赴延安考察调研,他曾说过,“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也是在我人生最需要各方面帮助的时候,延安人民向我伸出了无私的帮助之手。我现在的很多基本观念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11.
《党史文汇》2008,(4):F0002-F0002
从1935年至1948年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大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培育了延安精神、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觎放战争的胜利,因此,延安又被人们称为“革命圣地”。延安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双拥”模范城和闻名全国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这块红色土地。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以延安为革命大本营.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开辟了一个新世界,孕育出新中国的雏型。延安以其“模范的抗战堡垒”的独特魅力,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为大后方青年所向往。同时,延安也因其不同于大后方的新姿,为世界瞩目,成为外国新闻界采访的热点地区,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斯特朗、爱泼斯坦、斯坦因、福尔曼……,先后踏上这块贫瘠的土地。在对延安进行实地采访后,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到中国不到延安看不到新中国。”叩开延安的大门,斯诺采访到他“一生中在亚洲所…  相似文献   

13.
家住筲箕湾     
宋永清 《学习导报》2013,(12):61-61
筲箕湾这地方穷,这地方土,这地方又偏僻,根本谈不上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文化底蕴。事又凑巧,我偏偏又出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的祖宗躺在这片土地上;我的爷爷奶奶安息在这片土地上;我的父母也长眠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上现在还有我的亲人和儿时的一群铁杆朋友。当年的筲箕湾的确太小了,一听这个地名,就让人产生联想:"筲箕大个湾,簸箕大块天。"解放初期,听说没有干部肯来这里工作,都说这里人野莽。再说,佤乡人属苗族的分支,历朝历代受人歧视,于是佤乡大多数人有反抗精神,最容易冲动,惹怒了,胆子大得不得了。所以说,几百年来,苗家佤乡没有出过大人物。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1,(5):51-53
四川,有着奇迹般的历史,更有着奇迹般的现实——在那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新的城镇拔地而起,新的土地果实丰硕,新的道路通向远方;那些曾经布满泪水的脸庞上开始绽放笑容.  相似文献   

15.
《天津支部生活》2013,(7):48-49
我叫崔广胜,2011年7月被选聘到静海县双塘镇东双塘村任党总支书记助理。至今仍记得当初第一次走进东双塘村时那忐忑不安的一幕。虽然生在这片土地,但长期在外学习已让我淡忘了那一丝炊烟的牵挂,想不起记忆中泥土的芬芳。我该怎么做?当时我的脑海里一片迷茫。  相似文献   

16.
人生有些记忆是你永远也忘记不了的。虽然我已经是90来岁的老人了,但当年参加长征的记忆在我脑海里依旧那么清晰。闲暇时,我总会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回想当年的经历。每当我想起那些和我并肩作战过的亲密战友,常会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与大海的交汇,孕育了东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黄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这里相互碰撞了上千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出震天的轰响。  相似文献   

18.
四川是一片有着悠远而丰厚的文化根基的神奇土地。在不断创造出灿烂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明成果。于是,"藏宝于民"就有了丰厚的土壤。特别是近年来,民间收藏蓬勃兴起,一些民间收藏家还创办起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将那些有着各种价值的珍品向世人展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民办博物馆都散发着  相似文献   

19.
我死后,骨灰不要放在八宝山,请撒在以平北大海坨山(延庆北山)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土地上。我在这片土地上战斗的时间最长,感情也最深,有许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仅捡出十次,聊叙一二。  相似文献   

20.
也曾外敌侵凌山河破碎,也曾兄弟阔墙狼烟直起,也曾天降灾患饿殍遍野。但是,在交相辉映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生生不息!自从盘古开天地,神农播种,仓颉造字,夸父追日,他们将这片黄色的土地从洪荒的远古带到信息拥塞的现代,他们灌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样的血液:黄河与长江!赋予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当灾难降临时,这个融血与肉、文化与力量的名字,一次次赫然展示在世界面前:他们是人民领袖,也是普通百姓;是老人,也是少年一他们是延绵5000年文明的华夏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