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制度均衡模型无法解释国家长期制度变迁,只适合解释单项制度变化.我们对用渐进式制度变迁解释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提出质疑,认为应该采用经济变迁范畴描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家的经济组织演化、管理体制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根据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我们提出了一个体现整体性、动态性和历史特性的组织演进的经济变迁解释框架,认为中国经济变迁过程从企业改革发端、新型经济组织兴起,造成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退出、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工业部门经济增长、国家为适应新兴经济组织的效率而逐项调整基础性制度安排.经济变迁过程是一系列次级制度变化带来经济绩效之后推动基础性制度变化的过程,是对不适应治理制度的制度环境不断改良,以保证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早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开始思考新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了,在他的著名文章<组织起来>一文中,全面论述了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半个多世纪前,河北省23个农户以三条驴腿建立了一个"穷棒子合作社"之后,毛泽东再次向广大的农村、全体农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风风雨雨五十余年转瞬即逝,历史又循环上升到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劳资两利"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内容.这一思想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模糊到明晰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动态性、差异性和超越性的理论特点,并在实践中得以彰显和发展.我们要以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为指导,建构非公有制企业雇主与雇工间战略伙伴关系,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共产党和群团的组织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1958年6月,当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坚定地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时,还清晰地预判了搞成这件事的时间表:"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不单单是一种口号,它既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发展原子弹、氢弹和洲际导弹等尖端武器的决心,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发展国防力量的信心。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忘我奋斗,独立自主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等尖端国防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6,(4)
正毛泽东制定的总路线,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著名的"一化三改造";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简称为"多快好省"。这后一条总路线,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制定的,毛泽东对之十分珍视。那么,毛泽东制定这条总路线的初衷是什么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有一个高速度  相似文献   

6.
谁都知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曾经经历了一个由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向经济制度拓深、推展的过程.完整提出"一化三改"具体道路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由部分确立到全面确立的历史任务和历史方式,做出的全面科学规定.实践证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所制定和实行的这一条路线,不但就这个历史任务的提出来说,是确实做到了正当其时,不早不晚,而且就完成这一任务的历史方式的确定来说,也同样做到了恰合其宜,不"左"不右.  相似文献   

7.
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党中央和毛泽东很快发现了错误,并进行了深刻反思,这方面人们似乎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这方面谈点看法,并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98周年."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在实践中受挫以后,毛泽东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多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央全会,制定了一系列纠正错误的方针政策.为了从理论上总结经验教训,从1959年12月10日到1960年2月9日,毛泽东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先后在杭  相似文献   

8.
中国言实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郭学旺教授所著《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这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为基础,深入研究中共党史和毛泽东的著作。《变迁》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为指导,从动态角度观察和研究毛泽东领导下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近现代社会各个部分的演化。该书围绕毛泽东诞生时期中国社会的境况、毛泽东为改造中国社会所进行的多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展开论述,既有理论上的宏观探讨,又有微观问题的独到发抒。作者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做深入研…  相似文献   

9.
谭博 《奋斗》2014,(1):29-30
正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十分重视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他就对革命文艺进行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概括。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里程碑。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解决了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重大问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一、"双百"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伟大创造和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司徒雷登走了,司徒美堂来了.这一年,司徒雷登从中国回到了美国,司徒美堂从美国回到了中国.当4月份解放军攻占南京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出入意料地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而是留在那里.到了8月,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的司徒雷登,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并退休.于是有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11.
"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经过时代变迁的考验,越来越被证明是中国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真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晚年有一个一直萦绕在心怀,令他念念不忘,且必须根除的"大敌",那就是"修正主义".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最高指示"的普及性宣传,"修正主义"一词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毛泽东本人发动文革的一个主要目的,也在于"反修"防修".可以说,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凝结了毛泽东晚年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思考,也是理解建国后曲折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通过对毛泽东"反修"防修"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加以探析,旨在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思想,即"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一思想,有其历史和现实依据,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探析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早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就着手思考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同样,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更是不懈地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问题进行了探索.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毛泽东在探索执政党的建设中出现了失误,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继续进行了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阐述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思想.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与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正确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霞飞 《党史纵横》2004,(2):20-23
红卫兵组织是在毛泽东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这个组织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是,人们只知道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自然消失了,却不知道,这正与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一、毛泽东曾经认为,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学生,因此他支持青年学生的组织———红卫兵从1963年起,毛泽东就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并且已经掌握了基层一大部分权力。到1964年,他认为,搞“四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作了极为严重的估计。…  相似文献   

16.
蔡建波  丛培生 《发展论坛》2000,(11):38-38,37
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大问题。毛泽东提出,应重视对外交往,重视学习外国,但是一定要破除对外国的迷信,时刻保持和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认真学习和领会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和利用外国的一切有益的东西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同时,消除对外国的盲目迷信崇拜是十分必要的。   一、一定要重视向外国学习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外国,这是毛泽东的明确主张。早在 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我们…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且酷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高深的中国文化素养.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评价他的那样.“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在中国文化遗产中,毛泽东最熟悉的莫过干孔孟之书.无论是延安时期的著作,抑或是晚年的即兴讲话.引文以孔孟言论为多.然而,建国后,毛泽东对孔子的态度逐渐由批判地继承转变为否定,甚至在晚年发起一场名曰“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去批判这位他青年时代曾为之崇拜的“圣人”.本文试就毛泽东这一态度的变化过程、原因作点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有一段最著名的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走十月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浴火重生,苦难而辉煌。青年毛泽东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同和选择,也有一个思索和比较的过程。第一次发表思想有些糊涂的政见毛泽东出生在湘中一个闭塞的山冲,在接受启蒙教育时,不大受四书五经的束缚,用他的话说:"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  相似文献   

19.
"一纲四目"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一纲"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四目"则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这个由毛泽东率先提出而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的构想,初具了后来由邓小平设计的"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要素.本文试图就"一纲四目"提出的特定历史环境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遵循"政府主导型"和"渐进式变迁"的发展路径,有着独特的路径依赖,并且这种路径依赖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政府主导型和渐进式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取得了初步的制度收益,但在改革过程中这两种路径依赖特性得到了自我强化,使制度改革锁定在一种僵滞时期.目前改革的重任就是突破政府主导型和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使改革向和阶段性突破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