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青年在城镇中的就业状况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青年在城镇中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他们虽然从事非农职业,但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与城镇青年在就业机会、就业类型、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天壤之别。本文在讨论了农村青年在城镇中就业的总体状况之后,认为农村青年在城镇中就业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行为短期化、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强、职业稳定感差以及劳动权利得不到合理保障。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户籍制度,农村的土地政策、城镇的劳动制度等一些问题。也反映了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C村若干青年农民的调查,揭示了外出流动对于青年农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青年农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农民们不愿意再以传统方式生存下去,如何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望转变为社会进步与农村现代化的动力而不是过重的压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从农村进城的民工约有八千万人,其中跨省市流动的约五千万人。这样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我国有史以来罕见的现象。在进城民工中,80%左右是18岁到35岁的青壮年,这个问题实质上也是青年问题。《青年研究》创刊于1979年初,与改革开放正好同步。将该刊从那时起至今发表的关于青年农民流动的调查与论文,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可以令人清晰地看到,青年农民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一步步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487位“白领”青年的抽样调查,考察了“白领”这一职业群体的职业流动状况、职业满意度、择业标准及职业观念等方面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并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单位等因素对这一职业群体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如何看待“白领”青年的职业流动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谢维和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在目前各种人员的社会流动中,青年的社会流动占有效大的比重:青年的社会流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许多很难以过去...  相似文献   

6.
《青年研究》2021,(1):1-14
无论农业现代化还是乡村建设行动,都寄望于青年农民承担更加积极的角色。基于对国内外青年农民研究现状的初步梳理,发现:国内青年农民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呼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政策导向性;青年农民文化与价值观、新型职业农民以及青年农民返乡创业是排名靠前的三大研究主题。未来关于青年农民的研究可在青年农民的规模、类型与特征,青年农民与农业现代化,青年农民与城乡社会,青年农民的社会生活,国外青年农民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对青年农民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十四五"规划真正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7.
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调查缘起与调查的基本情况 关于职业结构与职业流动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主要领域之一。透过职业结构与职业流动,社会学家可以发现社会结构形成的基本原则和运转的基本机制。 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城乡分离格局的打破,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国农民也开始出现职业上的分化。据统计,截止到1993年底,按所持户籍划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9%左右;按居住地划分,“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1%左右;而按职业性质划分,农业劳动者只占总从业人数的57%左右。过去我们使用的“农民”概念包括所有不吃国家商品粮、持农业户口的“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已成为这些企业职工的主体构成部分。本文以1991年底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中国工运学院进行的万名全国职工状况的调查和1992年8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进行的五万名全国职工状况调查为基础,对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流动意识进行分析。按照前述调查的统计,1991、1992年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分别占职工总数的53.2%和51.6%。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职业流动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90后"流动青年以其特有的代际特征吸引了广大学者的研究热情。本文使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总结"90后"流动青年的群体特征,研究各因素对"90后"流动青年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性别、民族、户口、婚姻、教育程度、流动范围、流入区域对"90后"流动青年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的差异化影响。拥有较高的城市生活保障能力、较高社会资本的职业就业身份,能够显著地提高"90后"流动青年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在此基础上,以促进"90后"流动青年融入城市为目的,提出全面提高青年人口教育程度,鼓励以家乡为原点进行近距离流动,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改革等启发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青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还是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目前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为背景,分析了农村青年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预期成本和收益.本文认为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他们在当前环境下理性选择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我国青年中出现了积极参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这种参与不仅仅是工业、农业、商业战线上的青年,就是广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转进发展市场经济大潮。其动力是十分强大。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众所周知,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青年只能按既定计划参与经济活动。青年农民只能种地,青年工人只能做工,在这样的状况下,基本上没有青年自由参与的舞台。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完全不同,打破计划,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社会生产。同时,国家还允许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资经济等等。这就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青年农民不再永远是农民,他们可以外出当工人,可以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三产业。青年工人队伍也在发生流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进入八十年代后,民工潮开始以一浪高于一浪的势头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冲击着交通运输业,而且对社会各层面都造成了引人注目的影响。据统计资料,中国目前约有6Mi万的青年农民在各个城市流动,针对几年来大规模的民工流动高峰期,国家采取一切措施以期平安渡过,但现实中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流动的智暂时期内造成的交通运输及相关社会影响,而在于这些劳动力在流入城市之后造成的社会后果和远期效应。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相类似,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问题。从现在的舆论倾向来看,理论界和民工流出地…  相似文献   

13.
王志宏 《学理论》2010,(1):102-103
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农村青年社团的建立将为青年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是实现劳动力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并最大可能地满足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市社团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共青团组织、农村青年中心、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与途径,为发挥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六省市调查数据,本研究对青年人的阶层地位信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青年人的阶层地位信心较强,超过七成的青年人有信心进入中层及以上阶层,近四成青年有向上流动的信心,缺乏信心者(预期向下流动)的比例仅为1%;教育年限越多、职业地位越低、个人收入越高的青年,其阶层地位信心越强;非党员、农业户口、有住房的青年,其阶层地位信心越强;认为生活改善越多、贫富差距感越小、社会公平感越强的青年,其阶层地位信心越强;父亲接受的教育越多、职业地位越高的青年,其阶层地位信心越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和生产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青工职业流动的现象有增大的趋势。研究青工的职业流动及变化规律,对于我们改革劳动就业、用工制度、把握青年的择业意识和职业思想教育的特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他农村经济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随着农村深刻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农村的社会群体在分化,在体制改革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在改变,农民社会职业在变化,农民的角色地位在演变,价值观、生活态度、自我意识、习惯这些心理因素也在变迁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不免使农村青年在扮演各种社会角包时出现某些困境和冲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青岛白领青年为研究对象,就职业获得和职业流动以及性别差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白领大多以自主求职获得工作岗位,男女求职困难程度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从职业流动视角来看,失业具有无流动性、下向流动性和被迫性;失业阻滞在于职业流动的规模不大,制度约束性太强和观念滞后;再就业具有上向流动性和主动性;再就业机制是一个由经济驱动机制、制度改革机制、就业观念转变机制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构成的综合性、动态性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北京青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参与意识、职业评价与流动意向、闲暇生活、婚恋观与择偶方式、成长环境与共青团工作诸方面对新世纪青年的现状进行调查 ,企图描述和勾画出北京青年的世纪精神、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野之中,克服思维误区,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科学发展规律,消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困境,"实化"教育内容、"动化"教育实施、"活化"教育方式、"新化"教育理念,构建立体的、开放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