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前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布什连任总统后,尽管数度呼吁朝鲜尽快重新回归六方会谈,但其朝核政策没有任何实质性调整,继续坚持以“利比亚模式”解决朝核问题。目前,朝鲜方面仍在观望和等待美国的政策反应以便做出是“拖下去”还是“复会”的抉择。在美朝政策底线依然尖锐对峙的情况下,六方会谈即便恢复,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然而,新一轮会谈拖延时间越久,对各方就越不利。面对朝核问题“长期化”和不确定因素上升的趋势,如何加强六方会谈架构,同时推动“谈下去”的具体进程,成为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六方会谈机制是以朝核问题为基本议题的多边主义机制。自2003年启动以来,它缓解了第二次朝核危机,推动了各方共识的达成和落实行动的展开,对国际和平、地区安全以及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实现均具积极意义。六方会谈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各方利益分歧和互信缺失,特别是美朝之间的战略博弈,阻碍了朝核问题的解决;二是会谈机制约束力弱、制度化程度低,无法保障承诺的落实甚至机制本身的运转。六方会谈机制的未来走向取决于东北亚安全环境的变化、美朝之间战略意图的博弈和与会六方的态度。尽管人们对它能否真正解决朝核问题心存疑虑,但朝核六方会谈的存在和运行仍对东北亚地区和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8年朝核问题通过六方会谈在曲折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六方会谈的主要价值在于,既是促进对话、控制危机的渠道,又是通过国际协调施加压力迫使朝鲜弃核的强制手段。因此,六方会谈不仅将解决朝核问题,也将促成朝鲜半岛和平,最终将推进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从“六方会谈”看东北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六方会谈”是由中国政府发起为解决朝核问题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的政治行为,它是一个维护地区政治安全与稳定的多边协调机制,它不仅从发展走势上影响着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而且还影响着东北亚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在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区域化背景下,中国政府应把这一解决地区争端的多边协调机制作为与东北亚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基础,制定自己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自从朝核问题出现以来,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核问题已然成为东北亚安全的焦点与核心。基于东北亚的区域特点和安全形势,朝核问题的地区解决方式应该是比较稳妥、长远、符合现实的,同时需要地区内主要大国的推动以及双边与多边机制的结合,重要的是在区域的核心点上将朝鲜纳入国际社会的发展轨道。然后,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去探索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2.13"共同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朝核问题解决进程进入实质性阶段.朝美均不希望核形势继续恶化,并在落实"9.19"共同声明起步行动上相向而行,是六方会谈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但下一阶段行动仍存在许多难题,特别是朝美是否能改变相互对抗的冷战思维,真正做出妥协后共赢的战略决策.同时其他方在相关行动中也可能因获益不等、义务不均而产生分歧,成为会谈进展的新难点.展望会谈前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兼而有之,最重要的是继续显示诚意、切实履行承诺.  相似文献   

7.
张琏瑰 《亚非纵横》2008,(5):29-32,37
六方会谈通过的《10·3共同文件》要求朝鲜对其全部核计划进行完全、准确的申报,这是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最为关键的一步。但美国布什政府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在美朝新加坡协议中未能坚持这一点。美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机会主义政策不仅使六方会谈陷入僵局,而且还有可能使之误入歧途,使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异化为针对美、俄、中的核裁军谈判,在打破当前世界核秩序的旗号下为核扩散造势。  相似文献   

8.
朝核问题的核心是美朝关系问题,美朝之间的博弈影响并左右着六方会谈的进程。美国在既定的对朝战略目标下,在国内强硬派和务实派的政策转换中采取不断变化着的对朝策略;热衷朝美直接对话的朝鲜由于其弱势地位,不得不为应对美国变幻不定的政策措施而变换手法。六方会谈的多边性地位及其维护谈判的公正性正在受到美朝双方博弈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现实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核问题六方第四轮会谈发表《共同声明》,标志着六方会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朝鲜半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大国之间矛盾冲突造成的。六方会谈的现实意义在于努力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以及在朝鲜半岛建立永久和平机制过程中带动地区关系的改善和格局的调整。六方会谈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0.
六方会谈:"朝核"背后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锋 《和平与发展》2005,23(2):44-48
"朝核问题"是东北亚区域冷战的产物.多年来,朝鲜一直游离于东亚区域安全环境之外,其自身"不安全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对朝鲜施压,是爆发危机的直接原因.问题的解决,仍然应当在"六方会谈"的框架下,建立"朝核问题"与"朝鲜安全关切问题"合而为一的机制,最终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  相似文献   

11.
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朝核问题已呈现长期化趋势 ,为在建立东北亚安全合作新框架方面抢得先机 ,美、日、韩等国相应做出政策调整。美国加大了“谈”、“压”的力度 ,但尚未将朝鲜作为战略打击的主要对象。日本对朝政策向右摇摆 ,并寻求在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框架方面发挥独自影响。韩国努力增加美韩联盟的平等色彩 ,谋求在解决朝核问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抓住朝核问题 ,推动建立东北亚“多极”主导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中国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过去十年间,无人机数量和战场使用快速增加。自2004年以来,美国利用无人攻击机在巴基斯坦境内定点清除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人员,在取得一定打击效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巴基斯坦的无人机攻击不仅存在法律方面的问题,而且对南亚反恐局势产生了负面作用。本文试从国际法,着重是战争法的角度分析在巴无人机攻击的非法性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军事冲突表面上看是双方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军事纷争,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冷战结束后美对俄长期战略挤压的必然结果。美国忽视俄罗斯传统的安全利益,固执地推行北约东扩、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煽动"颜色革命"等举措,本质上是其缺乏制衡的霸权性全球权力扩张的结果。俄美因格鲁吉亚问题关系紧张,具有单极体系下国际权力结构内在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美俄冲突因而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4.
尼罗河水争端由来已久,沿岸各国立场迥异。随着尼罗河沿岸各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连年的干旱,尼罗河水争端日趋激烈。特别是2010年肯尼亚等五国签署重新分配尼罗河水份额的协议,更引起了主张维护其历史权利的埃及和苏丹的强烈不满,引发了新一轮的争端。尼罗河水争端的解决有赖于沿岸各国进行直接的协商谈判,各国都应作出一定的妥协,在遵循国际水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共同订立全面、公正合理且兼顾各方利益的多边协议;并最终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来解决争端。  相似文献   

15.
许亮 《西亚非洲》2007,26(11):75-78
一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分为3个省,面积为50万平方公里,约占苏丹全国总面积的1/5;人口约为600万,占苏丹总人口的1/7。1600~1916年,该地区是独立的伊斯兰教君主国,受伊斯兰教影响很深。英国人于1916年征服了这一地区,杀死了国王,任命总督取而代之。1917年,英国统治者将达尔富尔地区并入苏丹,但并没有触动原来的行  相似文献   

16.
17.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2):135-165
The study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with the tools of network analysi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lateral conflict-communication relations and to predict the conflict structure with exis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liberal and realist) plus global communication variables.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orrelates of War Project (http://cow2.la.psu.edu/),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s described for the period 1993–2001 for 145 n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network is very sparse; 42 nations had no conflict, and 36 only one bilateral disagreement. The network is centered about former Yugoslavia (Serbia and Montenegro),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Iraq, and China. Most conflicts are regional. The paper also evaluates both the liberal, expanded liberal (with communication variables included), and realist (including Huntington's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 perspectives as predictors of confli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munication variables substantially enhance explanatory power of a predictive model, but the effects of the communication variables are inconsistent.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including history of colonialism and prior conflict, physical proximity and contiguity, whether or not a nation is a democracy, and the communication variables—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freight, and exports—accounted for 30.0% of the variance in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each variabl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nflict.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关系:国际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把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都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因此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考察,必须重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本文从三个角度入手,分别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中国和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在各自全部外贸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和东盟国家各自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根据对双方国际贸易关系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既是持续稳定发展的,又是仍处于相对较低的依赖度水平上,而且双方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竞争的因素.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控制竞争,加强互补,提高依赖度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会战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两国密切合作共同抵御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此次合作是在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的国际背景下,中苏两国出于各自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从战略上进行妥协和协调的结果。中苏两国的合作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国际合作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最早尝试之一,在客观上沉重打击了法西斯主义的嚣张气焰,提振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