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哲学的精神”是一个既复杂有趣,又常思常新的话题。1.作为“爱智之学”,哲学是不懈地追求知识与合理地运用知识的统一。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自古希腊文的动词philein(爱)和名词sophia(智慧),其义为“爱智之学”。希腊文“philein”即“爱”。爱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包括自我之爱、他者之爱、及男女之爱。兴趣与力量、追问与追求、探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念有着相似之点。道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流派 ,其思想今天看来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反观西方哲学 ,能看到现代西方思潮与道家哲学所提倡的“直观”、“无”“绝仁弃义”等思想有着极为相似之处。笔者总结了道家思想和西方思潮的相似之点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紧密结合表现出信仰与理性融合的特征,符合“哲学是爱智慧”的立场与标准;海德格尔关于“木制的铁”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论证了哲学的多样性和超越性,他为中世纪哲学合法性提供了佐证.此外,中世纪哲学的道德向度也为合法性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正当生活”是中世纪哲学的道德之维,它的原罪论、神义论、存在论及世界观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哲学界有关康德哲学体系中“自在之物”的评论纷芸杂陈 ,褒贬不一。该文从“自在之物”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其在康德三大批判的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哲学的影响这三个维度来对“自在之物”作一番综合的省察 ,指出 :“自在之物”乃康德为传统形而上学走出困境而独特运思的范畴 ;是其理论建构的基石 ;是后世哲学发展的生长点。总之 ,其积极意义远过于其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荣海 《理论前沿》2003,3(16):45-47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经验的总结中开辟道路。同样,哲学也需要在对“哲学史”所隐蕴的理论逻辑的开掘中寻觅到自身的未来。由此,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过程、态势演变进行总体评点,相对于哲学在21世纪的演进,就具有了“继往开来”的意义。一、哲学的聚焦主题与主导精神:人与相对性中国当代哲学,是与中国社会实践在同一起点上被激活的。1978年兴起的真理标准讨论,其后果是开启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拉开了中国解放思想的帷幕。中国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在哲学上的回响,即是激发了人们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在与“左”的思想相扭合过程中而定于一尊的传…  相似文献   

6.
1、70多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上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相应地,在理论上则是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前者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的“实践哲学”,后者的则是以“猫论”的提出为开端的邓小平“生产力哲学”.从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生产力哲学是对毛泽东有关哲学观点继承、完善和发展的结果,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品位和重大实践价值,也是邓小平作为毛泽东思想之继承者和超越者所特具的哲学内涵.诚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的哲学基点.邓小平哲学继承了毛泽东哲学的这一方面,是无疑的.但为什么毛泽东在晚年发动了“文革”,而邓小平却在拨乱反正中以其理论而日见辉煌呢?此间确有同中之异,让我们分析一下.2、作为一种思想观点,邓小平的“生产力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体上起始于30多年前的“猫论”.所谓“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表示的实际意思是:这个办法,那个办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十分明显,“猫论”是生产力标准最早的通俗表述.  相似文献   

7.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阐释和发扬,这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就放逐了权威和神圣,这一根本原因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特质--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人之德性的丧失”、“政治与法之正当性的丧失”、“人类之超越性的丧失”成为三大现代问题。现代性的一切问题最终要依靠某种特殊类型的法治来解决。对于这种未来的法治,中国哲学与法哲学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刑讯逼供何以“刑如韭,剪复生”,可以从其存在的现实状况,哲学基础、文化背景、人性特征方面分析,探究刑讯逼供的泛滥成灾之势。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拥有一种自觉,找准一个问题域,实现两个对接、两个碰撞”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形态)的构想,即以现实实践为立足点,“和合”世界各大文明哲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别性与哲学的普遍性相结合,使之拥有一种完满的理性。  相似文献   

10.
智慧是什么     
哲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问。在西文中,“哲学”一词是由两个词根组成的,即“爱”和“智慧”。中文将之译为“哲学”,也取“哲”这个字的“聪明”、“智慧”的含义。可见,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千百年来,许多人皓首穷经、不辞劳苦地研究哲学。就是希冀哲学给人们带来聪明和智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智育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叶上雄主编的《教育学》第136页)而智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  相似文献   

11.
张友谊 《理论前沿》2004,1(1):15-16
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趋向是什么,这是许多学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国哲学近年来的发展和走向的分析,认为新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一、实践哲学的趋向“实践哲学”的概念,有不同的意义。康德曾经提出,可以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2.
逻辑与哲学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某种逻辑观念的形成与存在常常有与之相应的哲学学说为其理论后承,而特定的逻辑观念反过来又为新的哲学观念的产生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依托。逻辑受命于哲学的“危难”时代,而哲学的“动乱”又造就了逻辑的“英雄”地位;哲学的语用化带来的是逻辑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本文试图从这样一个视角对逻辑的语用发展方向做出一种趋向性解读。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卢梭及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应被立足于政治哲学视域下的“个人”、“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视角来审视。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启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国家”和“社会”三者辩证统一发展之社会整合视域。卢梭的政治学说和国家观启发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内在地影响了马克思这一整合视域。在如何整合“个人”、“国家”与“社会”三者和谐辩证统一发展问题的思维路径上,马克思与黑格尔、卢梭的致思趋向具有一致性,并内在地构成了他们三者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机制。“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至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澄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整个思想的理论实质及其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不仅孕育出了儒家的重日用伦常,鸢飞鱼跃的生命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进而演化为和谐中庸之美,也孕育出道家达生、齐生死,从而达大道的生命意识,并进而演化为“道妙自然”之美。同时,这一文化还改造了佛教思想,陶铸成禅宗“运水担柴,无非妙道”的“圆融无碍”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从日常生活感受的层面上讲,“矛盾”是人们惟恐避之不及的东西,问题是人们之所以规避矛盾,恰恰因为人无时无刻都不得不遭遇矛盾,而规避自己不得不遭遇的矛盾,这本身就是“矛盾”,这也是人的"天性"。但是,人的理性从来都不甘于矛盾之窘态,于是,哲学意义上的矛盾研究便由来已久地与哲学的存在和发展而存在和发展。然而,从理性层面去面对矛盾、进入矛盾、诠释矛盾并不轻松,因为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只能以矛盾的态度、方式面对矛盾、进入和解释(决)矛盾,这就意味着遭遇新的、更多的矛盾。因此,从哲学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对于矛盾的研究似乎成了一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欲做却窘”的“弗弗西斯”式的哲学“宿命”。  相似文献   

16.
《广义经济结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陆剑杰教授所承担的一项国家资助课题的最终成果。此项课题原名“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研究”,陆剑杰将其拓展为“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改革和建构问题的探究”,依次将这一问题放到“历史哲学视域”、“经济科学视域”、“中国国情视域”这三个视域中加以审察,从而写成了这部将经济学与哲学融成一体的学术专著。读了这部著作后,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介辩证法”所作的系统的运用和创新的阐发。一陆剑杰教授是我国哲学界最重视辩证法中介性问题研究的学者之…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的勃兴、网络交往的盛行、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全球主义的流行赋予了全球化以新的内涵。全球化的新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以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和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审视全球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而且可以从中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不仅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刻的哲学意蕴。今天重温“两个务必”是我们党肩负伟大历史使命、应对激烈国际竞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永葆政治本色的时代要求。“两个务必”从哲学高度赋予共产党以旺盛生命力,是执政之要、成事之基。  相似文献   

19.
中华和合文化所提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视角,对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战略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传统对中国当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区域和谐外交方针有深远的影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生”思想催生了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和谐外交;“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伦理与处事哲学是中国国际秩序战略的哲学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观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念之源。  相似文献   

20.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审美、伦理等不同的维度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亦即:思辨之美;融通之美;伦常之美。思辨方明理,融通为至道,伦常乃大德。解读“和合”文化的审美质素,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接受“和合”文化,于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必定有着借鉴与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