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宪法的几点认识与宪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对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理解,除了从宪法的内容、法律效力等方面理解外,还应认识到,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书,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权力秩序的根本法律保障。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因此,必须更新宪法观念,强化宪政意识,倡导宪政思维;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宪法意识是推动国家宪政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法治国家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既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推进,更需要有宪法意识的公民力量自下而上的支撑。目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状况不容乐观,应从多角度分析,寻找提升公民宪法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力量,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孙康 《理论月刊》2023,(2):72-8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伴随着旗帜鲜明的权利话语,她以谋求和保障中国人民的权利为根本使命。党的权利话语从最初提出美好愿景到使之落实到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上,历经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对最早由资产阶级所提出的一系列权利话语,从借鉴到批判再到扬弃,丰富和深化了权利话语内涵,最终通过“五四宪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地位,在保障生存权的基础上向保障发展权迈进。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人权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手段。在革命斗争与现代化初期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明确了中国权利话语的价值追求,实现了语词和理念上的嬗变流转,精准地赋予其民族和时代的特色,给世界人权事业以极大的裨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通过税收立宪,实现了国家征税权的宪法限制、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纳税人权利的宪法保障,最终走上了宪政发展的道路。我国宪法税收条款缺失,没有规定税收法定原则,行政机关成为税收立法权和执行权的中心,使得征税权在我国成为几乎不受约束的权力。我国宪法对于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实行不平等保护,只规定了纳税人义务内容而没有规定权利内容,导致纳税人权益无从得到切实保障。税收立宪的价值就在于通过限制国家征税权来保障人权并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5.
宪法学始终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人权的保障作为重要内容的学科,而生命权作为人权的首要权利是人类享有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权利,是宪法价值的基础和核心,宪法保障生命权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基础,为实现宪政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生命权的宪法学基础,生命权宪法保护的内涵,在了解世界各国宪法对生命权的规定后,进一步论述了宪法保护生命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宪政建设中,大学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和宪法意识水平将主导着他们参与宪政建设的热情。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宪政的角度看就是以权利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公民宪法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的过程,宪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一部宪法,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人民的民主权利。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在成文宪法国家中,人权、公民的权利保障都以宪法作为基础。同时,人权保障又是宪法的核心,离开了人权保障,宪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人权与宪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宪法和宪政制度的完备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人权发展水平。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是反映这一进步要求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
检察官宪法意识除了包括宪法知识,主要包括宪法理念、宪法责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调查数据和资料表明:当代中国检察官宪法理念中既有对宪法普适性原理接受,也具有中国宪法理念的特色;检察官的宪法责任意识受宪法模糊规定困扰;检察机关有明确的人权保障意识,而检察官的人权保障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苏北 《半月谈》2004,(6):4-5
宪法把人民的权利写在纸上,宪政把人民的权利落到实处。修宪重要,“普宪”、行宪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莫庆红 《湖湘论坛》2008,21(1):42-43
《湖南省宪法》是20世纪20年代联省自治运动中惟一一部由省颁布并实施的宪法。该宪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省宪政制结构、人民权利扩张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虽整体上有种种缺陷,但仍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弹指一挥间,1982年诞生的新宪法已到了而立之年。回望历史,中国的宪政意识发轫于国家危亡的特殊年代,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和20世纪初的君主立宪运动,揭开了立宪序幕。然而自1908年到1949年,真真假假的宪法先后有10部之多,却从未给国人带来真正的宪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曾经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宪法,但专制主义幽灵的复活,却使共和国宪  相似文献   

13.
该书是著者《我们人民》宪政三部曲的第一部。其封底文字介绍中有两段引述。如何发现人民的意图,是从宪法缔造者的原始意图中去寻找吗?本书抛开了这种荒唐无用的作法。它确认了民众采取行动所需要的不同寻常的时机不仅仅局限于18世纪的某一时刻。它弱化了政治家的雄心抱负所能产生的影响,而强调了在宪政运动需要民众支持时政治领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人是指真心诚意地信仰宪法,具有宪法意识,并时刻按照宪法的基本精神生活和工作的人。作为法学核心课程,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的培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宪政的客观需要,是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宪法教学的分内之事。宪法教师首先要成为"宪法人",在教学中注重对现行宪法文本的尊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宪法精神,并重视宪法应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宪法诉讼制度是近代宪政理念及其制度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自其产生以来就在整个宪法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宪法诉讼的价值是多元的,在宪法诉讼的价值体系中,宪政价值无疑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宪法诉讼作为宪法的免疫器和宪政的守护神,对一国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首要的意义,即"无诉讼则无宪政"。  相似文献   

16.
祝捷 《人民政坛》2012,(11):12-14
行宪之难,非难在构建良好、完备的宪法制度,而在于培养人民的宪法精神。惟有公民树立起宪法精神,通过培育宪法文化,形成公民意识,构建宪法认同,体会到宪法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每个公民都是在"宪法地"生活着,人民方能在宪法的哺育下,享受由宪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7.
资金星 《湖湘论坛》2007,20(4):75-76
宪政是时代的强音,然宪政建设之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而宪法权威又在乎宪法至上原则的确立.而宪法至上原则的根基则在于其生成的"高级法"背景与理论根据.文章正是基于这样逻辑推理,阐释了自然法是宪法至上原则生成的"高级法"背景,人民主权是宪法至上原则生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社会权主要是由国家积极义务来保障实现的权利。对社会权的保障在于保障个人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过上健康而又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劳动权和受教育权属于社会权的核心权利。我国宪法从不缺乏对社会权的保障,这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结果,且随着宪法的完善,我国社会权保障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宪法委托"或"制度保障"的特点。但宪法规范对社会权的供给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权利保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人大代表是依法选举产生的,是国家权利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因而,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我认为,人大代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必须强化“三个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罢工权的宪法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湘刚 《前沿》2005,(7):163-166
公民罢工权是一项宪法权利,这可从罢工权的渊源、罢工权的国际法保护、罢工权与劳动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得到论证。随着形势的发展,公民罢工权在我国宪法中的地位应得到确认,这是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宪政实施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