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22)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各国关注的重点,现代化理论则是二战后全球化高潮背景下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要归结于人这个主体。可见,现代化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要真正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本文在分析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出发,指出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并从建构原则、目标选择和基本途径等方面提出如何建构我国人的现代化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话语渊源上可以追溯至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因而从历史比较维度切入研究思考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维度、文明维度、目标维度和本质维度,都明确坚持了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硬核”内容,同时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对之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启者们的一种崇高致敬,也是对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一种更高总结提炼,从而为坚定“走自己的路”、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树牢“四个自信”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塑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塑造问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格塑造中,人格范式的选择,塑造人格的途径,都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尝试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基础上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对社会转型期人格塑造问题的学术关注.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当下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关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框架构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文中在梳理国内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考察世界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理论体系,结合百年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界定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化概念,阐述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总结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十条基本经验,构建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宋林飞 《团结》2012,(2):41-42
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就,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现在已经在少数地区出现现实的模样,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建议各地党与政府正确选择目标、任务与要求,合理制  相似文献   

6.
张建云 《学理论》2009,(10):30-31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对这一理论加以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为现代化建设赢得了先决条件,然而中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工业发展,城镇化进程,这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当今,由于科学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所以,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出“社会基础”概念是理解和分析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因素和实现方式的重要概念,并在对这一概念进行学术界定的前提下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阐述了社会基础概念实践的、大历史的、内生性的和现实主义的理论取向,对其理论意义和作为分析工具的意义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给出了以社会基础概念为核心概念展开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分析结构。认为社会基础概念以及由此展开的分析框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能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过程离不开精神动力的支持,精神动力为现代化提供导向性、凝聚性和激励性的作用。现代化既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精神动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 2 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刻 ,本文论述了 2 1世纪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和时代任务 ;在探讨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揭示了中国 2 1世纪现代化事业的领导主体和指导原则 ;在总结 2 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 ,就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2 1世纪所应遵循的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王建利  范小强 《学理论》2013,(21):372-373
形势政策教育作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形势政策教育要按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增强高校育人效果,体现在四个方面:发挥新媒体形势政策教育的优势、不断完善形势政策课程教学体系、继续深化落实形势政策专题报告、持续深入开展形势政策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进程与现代性困惑20世纪50年代西方开始对“现代化”进行系统研究,此后这一概念广泛传播,研究角度也不断丰富和深入,经过60余年“现代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同时又极具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来讲,现代化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进程。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12.
行政现代化既是一个吸纳普遍性的过程,又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过程。文章认为行政现代化的目标必须是在对传统行政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发达国家行政中存在的普遍性要素,有选择地加以确定。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行政现代化的目标应集中在:一是强化社会公共行政职能;二是实现依法行政;三是确立正当行政程序制度;四是更新行政管理手段;五是实行电子政务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确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到"制度层面"的的转变,而新中国法治建设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也经历了一个从缺位到归位,再到不可或缺角色的转变过程。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法治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既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层面,也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有力杠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同样离不开文化方面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形成了三类文化并存,两大矛盾突显的格局.为了推动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以法治文化建设为重点,着眼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进程与政治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广  童宁 《理论探索》2006,1(2):28-30
从意识形态的性向性方面和意向性方面划分来看,政治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性向性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密切相关,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对政治文化的调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意识形态本身的结构性状不同,政治文化的调整方式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6)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含义、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的阐述,指出了该理论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脱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中的作用,揭示了该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作为现代化过程的主导力量,国家能力的强弱对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也形成了对国家能力的重要挑战,二者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推进国家能力结构转型,促进国家能力提升,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国家能力和社会发展和谐共进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乡村民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关键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在于一是乡村民主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二是乡村民主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三是乡村民主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相当严重的发展失衡状态,城乡发展失衡尤为突出,农村长期被边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矫正中国现代化发展严重不平衡状态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使我国现代化在新阶段实现协调、平衡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价值诉求的体现。在现阶段,国家的大力帮助和扶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以技术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调整城市化战略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的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目标,民族政策是实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在社会治理视阈下,民族政策要在坚持公平正义和激发社会活力原则下进行创新,其路径是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做好民族政策的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