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去激进化是"柔性反恐"理念得以实践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东南亚的伊斯兰大国,印尼政府结合国内实际,长期致力于开展去激进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机制建设方面独辟蹊径,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印尼模式"。相比其他国家的去激进化策略,"印尼模式"的理念建构更为现实,实施手段更具针对性,且充分整合、利用了政府内外的资源。与此同时,该模式在运作过程中也凸显出诸多弊病。在推进去激进化策略的过程中,"印尼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威胁,新加坡于2003年成立"宗教康复小组",该小组是从宗教角度去激进化的重要组织。"宗教康复小组"纠正被拘押者的极端宗教思想,帮助他们在释放后重回社会,也对广大穆斯林社区进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的公共教育,鼓励穆斯林青年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避免极端思想对社区的渗透。成立十几年来,"宗教康复小组"结合政府、高校、社会的力量,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反击极端组织对伊斯兰经典的一系列扭曲和误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影响极大.其产生与东南亚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同时国际上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为维护本国的安定,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在暴力恐怖犯罪中的根源性作用愈发凸显,旨在预防和消除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去极端化"方案普遍成为各国反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从2014年起先后推出三项反恐计划和四批"去极端化"行政举措,逐步构建起了涵盖面较广的一套"去极端化"方案。本文主要就法国"去极端化"方案的推出背景、形成过程与经验教训做一简要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受印尼国内伊斯兰化以及国际伊斯兰跨国运动的影响,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在苏哈托政府倒台后组建了许多极端组织,这些极端组织给印尼国家安全和东南亚地区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9·11"事件以后,美国通过"反恐"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并捣毁了"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组织在南亚的大本营,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南亚大本营为依托的"基地"组织被迫从原来的集中型向"去中心化"方向转变,从南亚向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扩散,并与东南亚本土的极端组织共谋发动恐怖袭击.印尼巴厘岛爆炸事件后,印尼政府在采取军事"反恐"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柔性的"反恐"措施,内容包括"识别""康复""再教育"和"重返社会"等.印尼的"去极端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警察据此掌握了恐怖主义网络的大量情报,还利用"改过自新"的前恐怖主义分子作为教育主体,到监狱教育说服其他极端分子放弃极端意识形态.此外,还为在押囚犯培养一定劳动技能,以便其释放后能自食其力,从而减少释放后因经济不能独立而重返极端组织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2017年底,在多方力量的联合打击下,"伊斯兰国"(IS)在中东的"根据地"丧失殆尽,国际反恐进入"后伊斯兰国"时代。在此背景下,IS向全球扩散开来。基于地缘、人员等因素,东南亚地区并非IS全球蔓延的核心区域。然而,从地区视角看,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威胁正不断上升,并处于地区恐怖主义的"第二波高潮"之中。在"后伊斯兰国"时代,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与IS的网络化、扁平化转型同步,地区恐怖组织结构分散化,恐怖袭击家庭化,招募对象年轻化,招募方式网络化。同时,东南亚恐怖主义与地区问题复杂交织,呈现共生化、扩散化的新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东盟及东南亚各国在多边、双边和国内层面都采取了诸多的应对措施,如海上联合巡逻、情报分享等,但仍显不足。东南亚各国应着眼反恐立场的协调、国内冲突的解决、边境安全的治理、反恐的全面性与针对性等问题,加快推进地区反恐机制的深化,立足"双轨"协调与合力反恐,以更好地遏制地区恐怖主义的滋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和"反暴力极端主义"是美国国内防止恐怖袭击的两种战略模式。"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和"反暴力极端主义"分别旨在防止外来和本土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制造的恐怖袭击。由于美国反恐部门及决策者有关这两类恐怖袭击的威胁认知有所不同,导致两种模式在防止恐怖袭击的措施上存在较大差异,并进而导致政府作用在这两种模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美国反恐部门较为一致地认为,在当前反恐形势下,"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模式仍有存在的必要,近年来对"反暴力极端主义"模式的强调并不意味着"防止九一一恐怖袭击"模式的过时或消失。目前上述两种模式并存于美国国内防止恐怖袭击事务。  相似文献   

8.
萨拉菲主义是当下欧洲"再伊斯兰化"运动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伊斯兰主义派别。萨拉菲主义本身是一股思潮,其中存在一个激进的派别———吉哈德萨拉菲主义。吉哈德萨拉菲主义是萨拉菲主义者思想激进化的产物,而吉哈德化则是指吉哈德萨拉菲主义者"由思想而行动"走上圣战道路的过程。德法两国的萨拉菲主义均起步于1990年代,从2004年开始也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思想激进化。其中,法国萨拉菲人在2004年后和2012年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吉哈德化,而德国萨拉菲主义者只在2012年后大规模吉哈德化。而自2015年以来,法国还遭遇了"对法圣战主义"。研究表明,"伊斯兰恐惧症"是德法萨拉菲青年思想激进化的重要原因,而2012-2015年间德法对本国穆斯林激进派前往中东参加圣战的"纵容",则是两国萨拉菲主义者"吉哈德化"的主要原因。法国遭受"对法圣战主义"的攻击,则与其激进化的中东政策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作为一个地区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学界与社会关心的重要话题。但伊斯兰极端主义存在的社会性群际根源,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批判与反思已有解释的基础上,借鉴"社会认同"这一群体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群体认同机制,总结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与群际矛盾产生的原因。通过效能感、共享价值、相对剥夺感等社会观念环节梳理了一个包括"个体认同激发"、"内群认同聚合"、"群际认同评价"在内的理解机制,最后辅以柏林圣诞卡车恐袭事件作为实证。从群体认同机制出发分析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可透视出诸多"社会事件"的逻辑内核,从而使恐怖分子、恐怖组织和社群以及恐怖主义现象三个层次得到系统梳理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青年人口的大量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青年失业、贫困、健康危机、犯罪以及极端主义等现象的凸显,使得该群体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安全隐忧。本文以菲律宾为例,在借鉴现有青年潮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青年人口结构、菲律宾的社会文化特点、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全球化转型的国际环境四个层面着手,分析菲律宾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青年危机的产生以及青年参与暴力冲突尤其是极端主义活动的原因,探讨菲律宾发展与安全框架中青年的角色。从中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在充分利用青年人口优势促进发展的同时,应高度重视青年危机带来的安全威胁,注重疏通和引导,通过制定积极的青年政策,给青年赋权,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政策的主流,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9·11"后,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到东南亚,将之视为反恐战争的"第二战线".在东南亚的反恐活动中,美国着重于打击海上恐怖主义袭击,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反恐合作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几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和联合进行反恐军事演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中国同东南亚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政界和学界有不少人士颇为热衷于"中国软实力威胁论"。本文从近十几年美国和中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反应等方面入手,对这一新版威胁论的分析框架提出质疑:美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相对下降主要是由美国自身政策以及东南亚各国在外交上的战略选择引起的;"中国软实力威胁论"的缺陷在于夸大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回避美国自身政策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忽视东南亚国家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和日本紧随其后强化其在东南亚的存在,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日益明朗。美日"重返"东南亚使得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不仅面临着更有力的竞争对手,经济外交为中国崛起带来的安抚效果也大打折扣,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策略则加剧了大国的竞争效应。为此,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外交的能力,通过寻找各方利益契合点、灵活运用正负面经济手段、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区域公共产品等方式来维护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后,东南亚成为全球反恐的第二战场。该地区恐怖主义的国际化与地区网络化趋势的发展,形成了整个地区范围内采取集体行动打击恐怖主义的必要性。本文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出发,认为集体行动的逻辑导致了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和论述美国因素在东南亚国家民族分裂中的影响.本文在第一部分总结东南亚各国民族分裂的现状,分析民族分裂活动共同的特点,通过事实说明美国确实与东南亚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存在联系.第二部分从国际格局和具体国家具体分析两个层次入手,深入剖析美国因素如何发挥影响,并辅以佐证.本文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即美国的干涉是东南亚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东南亚国家迄今没有如美国所期望的那样变得四分五裂的原因是它们对美国的干涉行为进行了坚决的卓有成效的抗争和抵制.本文在第三部分总结东南亚国家抵御美国强权干预、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有效措施.同时,这些颇有成效的措施可以给中国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应对台独、藏独、疆独等问题,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6.
台湾和东南亚的关系与两岸关系及大陆-台湾-东南亚国家三方关系的互动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大陆实力的增强,因两岸关系对立而产生的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在大陆与台湾之间进行选择的政治难题已经消失,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先导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更从客观上弱化了台湾单独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效应.由于以"东盟+n"方式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导致两岸关系的恶化和多方关系的复杂化,因此,台湾直接参与已经开始实施的"东盟+中国"合作框架将更有利于台湾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各方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国"给中东带来的乱局是当前该地区政治伊斯兰主义发展的突出写照,宗教极端主义必然混迹其中。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发起新一轮空中军事打击行动,但囿于自身利益以及有关国家政局动荡,未必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还将延续。未来中东地区的政治变迁大体可从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过往的政治发展中找寻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特朗普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包括其继承的遗产,尤其是奥巴马政府的相关政策,并对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结合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演变,本文提出四点看法:一是,二战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演变呈现"20年周期"变动的特征;二是,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是其亚洲政策的亮点,也是其为继任者留下的重要"遗产";三是,特朗普政府将延续前任的安全政策,弱化人权等议题,但在经贸领域会采取更加积极和针对性的措施;四是,第四个"20年周期"的美国东南亚政策针对中国的措施是否会得到强化,犹如当年里根政府针对苏联的政策一样,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休克疗法"为何在俄罗斯失败?——一个文化解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开始了其激进经济转轨的历程,并确立了以"休克疗法"为路径依赖的转轨模式.然而,该转轨模式在俄罗斯是只有"休克"而没有"疗法",且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十多年来,有关"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失败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仔细研究,著述甚丰.但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们多从经济理论、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等角度去分析俄罗斯激进经济转轨失败的原因,而很少有学者去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休克疗法"失败的原因.本文将尝试着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基础条约授权不同,欧盟在关税、间接税和直接税领域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机制,造成了这三个领域的一体化程度不一,而且直接税领域成为一体化的瓶颈。从2013年开始,欧盟利用参与BEPS项目的契机,颁布了多项软法措施来指导成员国如何打击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并且在2016年6月成功通过了《反避税指令》,规定了成员国制定反避税措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削弱了成员国在直接税领域的税收主权,将欧洲税收一体化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虽然之后的英国"脱欧"公投给欧洲一体化走向蒙上了一层迷雾,但在税收领域,各成员国在增加财政收入、打击逃避税和争取国际规则制定权等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并未改变,所以欧盟仍有机会继续利用BEPS项目来推进欧洲税收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