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2.
刘慧群 《求索》2010,(3):78-80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生存和延续的实质是在文化的流动中与其生境进行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需要撕裂“原生态文化”的框套,把文化遗产放入流动的民族生境中进行适应,也就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建立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构建社区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体系及构建大学教育的非物质文化生态发展体系是值得关注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生态是一种与民族文化的产生、存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大子系统.民族文化生态的本质是其"创生性".要使民族文化能够存续和发展,就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生态评估指标,将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创生性",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延续.  相似文献   

4.
张磊 《群众》2020,(4):46-47
为深化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与传承工作,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的新路子,2011年原江苏省文化厅下发《关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打造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生态化保护工程的意见。此后,省厅与各地密切协作,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凝聚共识、制定规划、出台措施、建章立制等方面入手,先后建成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极大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19年3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颁布,为我们系统梳理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远坤 《求索》2008,(9):74-75
从生态文化视域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生态系统有内在关联性。乡村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不断交互作用的累积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不能重自然生态而轻人文生态,不能无节制地过度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在当今城市(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保持和延续乡村生态内层的文化根性和价值特色。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保护自身的人文生态,要注意尊重和维护乡村旅游经济中村民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并且注意克服乡村旅游给当地人文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湖湘论坛》2003,16(5):64-65
进行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是指由空气、动物、植物、水资源、土地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统一体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生态是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目前的民族地区开发来说 ,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观生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重的城市景观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阐述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及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超强度开发造成的城市景观生态问题;提出运用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方法,构建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控制城市区域内土地利用扩张,建立通畅的景观廊道,优化城市区域内异质性景观布局等措施,做好城市发展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让城市充满自然,富有人文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旭芳  王明安 《传承》2014,(8):84-85
工业文明必将被生态文明所取代,生态文明呼唤生态城市。生态文化引领城市永续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其基本框架是"一条主线、二大内容、三个主体、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安 《前沿》2010,(5):125-128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而科学发展观包含着生态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当前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面对这一严峻的全球问题,不仅需要人们在实践上重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而且更需要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一种文化支撑,即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为此需要从政府决策者宏观层次、企业生产者中观层次以及市民微观层次三方面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此外还应发挥学校教育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关区  天莹 《前沿》2013,(3):162-166
草原生态系统,是在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立存在的、具有特殊规律性的运行系统。草原生态文化,是长期以来草原氏族、部落、民族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所创造并传承的崇尚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法律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有机结合的总和。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草原上世代生存的人们是草原生态文化孕育、传承与发展的主导。草原类型及其草原生物、草原环境等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文化的光辉灿烂、丰富多彩。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与草原生态文化的形成、发展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多元宗教生态文化及其形成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中所体现的生态文化理念,通过制约民族地区群众的社会经济行为方式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对不同的传统宗教生态文化的特点进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我们对民族传统多元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也进行了总结,发现其在历史上从内容、功能、传承性等方面构成了一个广泛的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它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宗教伦理观的不同,还和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产活动紧密联系,有很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适应性特性。  相似文献   

12.
金硕仁 《中国人大》2012,(15):32-32
要千方百计抓好饮用水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认为,这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关键之关键,也是根本中的根本问题。水源涵养靠什么?靠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由茂盛的森林、草原、湿地等来构成。在我国,多年的采伐导致林区生态功能退化,林分质量较差。目前国家实施的“天保工程”,使得木材采伐量减少很多,但许多地方政策实施力度不够,木材生产量仍然很大。比如长白山林区,“十二五”期间纳入“天保工程”的比例比较低,几大河流的流量继续在减少。因此,建议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国中等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问题进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大中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沈志强 《今日浙江》2006,(17):30-31
近年来,衢州市依托山清、水秀、空气新的地处钱江源头独特自然生态优势,以原汁原味的生态型“真山真水”为主题,大力发展以“看农家景、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为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把农家乐开发成城市居民休闲的“天然氧吧”,“农家乐”已成为衢州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的一条新途径、山区生态富民的一种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影响农民增收的矛盾,从实实在在的增收中激发了山区农民保护生态的热情和自觉性,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生态致富的新型之路。以今年“五一”黄金周为例,衢州市30多个“农家乐”景点,家…  相似文献   

14.
姜师立 《群众》2020,(16):55-56
大运河生态环境是大运河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指出,沿大运河地区,流淌着千年的文化,运河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功能,要系统推进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绿色经济发展,一体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形成江苏的美丽中轴。近百年来,由于自然变迁、人文破坏和保护不力,大运河面临着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生态保护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如何做好大运河的生态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建设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如松 《前进论坛》2010,(10):53-54
城市生态与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包括城市生物和环境演化的自然生态、城市生产和消费代谢的经济生态、城市社会和文化行为的人类生态,以及城市结构与功能调控的系统生态四层耦合关系,是城市绿韵(蓝天、绿野、沃土、碧水)与红脉(产业、交通、城镇、  相似文献   

16.
芮卫东  孙兵  解航 《群众》2012,(1):50-51
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突出环保优先,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挖掘和经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与魅力的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探索和践行了以生态经济发达、城乡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绿色文化繁荣为特征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17.
贺善侃 《学习与实践》2006,(11):129-132
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导引。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首先,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放在首位。和谐理念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强调生态文化的和谐理念,必须强调生态道德观念,建构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观念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它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凸现道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其次,生态城市经济建设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是节约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的城市需要以价值文化体系为核心。最后,市民的生态意识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培育市民的生态意识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抓落实。  相似文献   

18.
陈世海 《群众》2011,(10):75-76
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张家港市坚持把加强城乡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作为高起点建设“文化张家港”、“协调张家港”的重要抓手,抢救性挖掘、整理城乡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辟多元化保护、传承途径,大力培育富有时代气息、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彰显了城市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展现了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何平 《重庆行政》2015,(3):14-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也意味深长地说:“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核心任务也是发展。”重庆市委的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将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武隆带进了全新的生态时代。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求既守住生态底线,又释放发展能量。武隆积极把发展置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建设来通盘考虑,按照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建设更加完备、生态保护更加严格、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化更加普及、生态产业更加发达这“六个更加”要求,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武隆公园”,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引领、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制度保障的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杨群 《当代建设》2003,(2):14-15
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区域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潜力。其目标是建立起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平衡、景观适宜的环境,促进城市结构的有机耦合,完善城市的新陈代谢,增强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经济腾飞与环境保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一言以蔽之,生态城市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二要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深圳发展生态城市具备的优势深圳自建特区以来,始终坚持把实现人与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