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良好的风尚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不好的习气会阻碍社会发展.当今社会风习具有转变的速度加快、东西方风习融合性加强、中国本土风习的差异性缩小、风习转变途径增多的特点.建设良善社会风习,应立足良善风习的基本要求,借助法律塑造道德规范,加强东西方社会风习融合.  相似文献   

2.
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疾苦直接关系到民心的向背,而社会风习直接与民众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民众生活状况及社会风习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传统道德观念中对道德的社会和道德的个人的培育往往有失偏颇,甚至出现道德社会和道德个人之间的断裂,这直接影响着全面道德建设的进程。因此,道德社会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道德个体、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实践中,应打破道德社会自然生成论,打造良性社会制度统领下的个体道德建设,促使道德社会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4.
宋振美 《唯实》2001,(2):12-15
道德赏罚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从古至今都在树立道德的权威、促进社会道德的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在道 德建设中强调道德赏罚.从个人道德的修养(包括个体道德的塑造、内化和道德责任的确立)以及实现社会公正的角度(包括行为的代价与补偿、正义文明理性社会的要求)来看,道德赏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6.
《湘潮》2007,(4)
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要和道德密切联系。人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对于妨碍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和事必会持有反对、排斥的观点和态度。若要融洽相互关系,就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品行为前提和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重点,在宏观上是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在微观上是要努力把社会主义道德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内化为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的措施主要有教育引导、以法促德和典型示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陈筱倩 《世纪桥》2011,(21):51-52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凝结了所处时代的执政者(或阶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其当时的道德要求都是高于当时的现实存在的,就如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一样,道德就是一种"希望"式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可以到达的驿站,又必将是被驶过的港湾。本文通过对道德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追寻,觅得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性的现实,从而对道德的这种"希望"性展开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要求从共存性的角度来建立公民道德的道德性。原子化个体组成的社会结构,具有外在的共存性,其基于道德义务与个人效益表现为具体的道德与形式的道德。关系中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结构,具有内在的共存性,其基于伦常责任、物质生产而表现为实践的道德。新时代的公民道德的共存性理论需要融合内外两种共存性,树立具有自由意识的道德主体,融合实践的道德、具体的道德、形式的道德,并在普及公民道德时鉴于道德层次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晶晶 《学习月刊》2009,(16):76-76
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种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和舆论等各种形式把有关的社会道德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传授给小学生.另一方面需要小学生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使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道德自律,是针对道德的他律而言的,是作为人即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决的活动,是反映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之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必然带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共同的客观要求,内含着社会共同意志,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性。它对人起着约束和导向作用,规范着人的行为,防止人的任性和妄为,以求社会处于和谐状态,有秩地运转。这…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要充分发展,必须首先发展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权.不要个人的和谐是外在于人的和谐社会,承认个人的和谐才是内在于人的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的个体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应按照普遍的道德律令而承担必然的道德责任从而使主体达到自主和自律,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继辉 《求实》2002,(1):46-48
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 ,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个体道德建构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 ,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个体道德建构的动力是自我实现的道德需要 ;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是个体道德建构的机制 ;良心和人格是个体道德建构的结果 ;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5.
道德生产     
《党课》2012,(14):50-50
中国当下社会的道德重建,最需要的是通过个体实践,为道德建设注入正能量,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从别人的道德行为中获益的道德消费者。社会的道德建设最稀缺的不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是行动者——扶起摔倒的老人、救起落水的儿童、  相似文献   

16.
雷高岭 《奋斗》2004,(8):26-27
市场经济与信用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越频繁,对信用的要求越高;而社会的道德信用程度越高,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就越低。可见,信用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资源。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信用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王会波  郑孟煊 《求实》2001,(3):47-49
义利关系具有明晰的层次性 ,是市场经济道德关系的基本特点。在核心道德观念上表现为 :经济层面是“互利” ,政治层面是“自律” ,文化层面是“奉献”。因此要求 :(1)如实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道德状况 ,使在道德建设上既不脱离实际又能正确引导 ;(2 )明确不同层次适用不同道德原则 ,经济原则不适用于政治文化领域 ;(3)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去展示 ;(4)增强个体道德修养是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对于社会发展与社会道德代价的关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曾经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代表人物分别为英国的哲学家霍布斯和法国的思想家卢梭以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代表主要体现在罗马俱乐部、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有关论述中。当代中国学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代价、道德代价关系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始于20世纪80年代,同样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始期,发展期,深化期。古今中外对道德代价的探讨,既有许多成就,也留下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9.
房宁 《新视野》2007,1(1):63-66
人类社会需要道德,又时常缺乏道德。道德是自我约束和克制,人为什么能够约束和克制自己?是因为有信仰。信仰是现实以外的追求,是超越功利的价值。缺乏信仰,道德就会滑坡。中外历史上为建立信仰和培育道德而进行的探究和努力,可为今天我们的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晓菲 《学习月刊》2009,(10):27-28
一、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要 柯尔伯格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道德发展阶段具有不可逆性;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